袁禎澤,王方錚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農業技術服務的溝通是農業推廣者與生產者的技術信息交流方式,農業推廣與溝通有著緊密的關聯,其向生產者推廣農業科學、傳授農業技術,當中更建立了互相溝通的人際關系,并且影響著農業推廣與生產的實踐成效。
隨著人們對溝通字義的發展,其含義有所擴大。溝通的“通”字意原本解為使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交流、聯系、通信等達到信息傳遞的效果。現今社會普遍認為溝通是指在社會發展中,溝通者借助相同的系統符號,彼此交流各自的觀點、興趣、情感、思想等信息的全過程??偠灾?,溝通的目的是表達意見、思想、態度、愿望、感情,傳授知識與技能。通過溝通可以調整自身的態度和行為以影響對方,互相了解雙方的目的與想法,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在現代社會中,溝通是人們相互交往的重要表現形式。傳統的農業推廣理論即農業生產的指導,運用到現代農業的發展中,即是將改良研究的新技術與新成果推廣到生產者實踐中去,從而獲得理想的農業生產豐收。農業推廣的含義到現代則更為廣泛,一是以生產者為服務對象,以農村社會為范圍,以改善生產者的生活,發展農村經濟為目的的農業傳播教育工作。即農技推廣者運用新的技術信息和知識,以及新的農業經營方式,根據生產者的需求,借以提高生產者的知識水平,組織生產者相互溝通,提升生產技術,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業收入,改善生產條件,從而改善生產者的生活,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溝通是農業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推廣實踐中,實際是農業推廣者與農民溝通的過程。農業推廣者為了了解生產者的需求,教導與組織生產者,采取多種方法與手段,與生產者交流技術信息應用農業科學原理,向生產者推廣技術與傳授知識。農業推廣者提高農村的經營技能,最大限度地達到推廣農技的良好效果。溝通是信息傳播的重要過程,農業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信息收集、應用、傳播的工作,可以說沒有溝通,再重要的農業科技信息發揮不了它應有的效果。比信息更為重要的是溝通的過程,如經驗、知識一類的信息是客觀的條件,農民對溝通中信息的感受、接受、態度、理解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它既受主觀因素的制約,又受客觀因素的影響。推廣一項相同的新技術,在一個區域具備同等的環境下亦會遇到生產者對它的不同態度。推廣工作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則須根據每個特殊的個體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為了達到良好的推廣效應,必須具備良好的推廣技術和方法。農業科學技術要想轉化為先進的農業生產力,必須經過切實有用的交流方式才能實現。因此,農技推廣的成敗取決于其自身的信息與溝通的技巧。
農業技術推廣中溝通的要素,如信息發布者、信息、信息傳播渠道、信息接受者,具備了普通溝通過程的基本要素。農業推廣中溝通的主動者是農業推廣人員,他們是信息發布、溝通的組織者,處于關鍵地位。信息接受者的主體是生產者,科學技術與知識將通過他們的實際操作而產生生產的效益。溝通的內容是科學技術與知識等信息,溝通的重要手段是印刷品、網絡、講座等推廣方法,也是信息傳遞的渠道。另外,生產者也是反饋信息者,由他們把得到的農業新技術實踐狀況綜合起來,把建議和意見提供給農業推廣者,更有可能是首先向農業推廣者提出自身的實際要求,成為農業推廣過程中的溝通起點。
農業推廣要實現理想的效應,必須進行農業推廣工作的過程。農業推廣者根據大部分生產者的需求,通過合適的農業推廣方式,向生產者傳授農業新技術。生產者獲得技術后運用于農業生產中,并且將其意見以及新的需求反饋給農業推廣者。然后依據反饋回來的意見和需求,農業推廣者合理調整以后的推廣工作。這種農業推廣的全過程就是良性的信息循環過程,溝通則是伴隨著這一過程中進行。農業推廣者通過相互的溝通,和農民交流后得到所需的重要信息,從而促進了農業推廣的順利發展。農業推廣者與農民通過有效的溝通后,不僅交流了農業生產的各方面信息,發展了良好的業務人際關系,更促進了科學技術由知識型的生產力轉變為現實型的生產力,實現農業發展的目標。更多地要求農業推廣者具有奉獻的精神,誠心實意為農民服務。雙方的感情融洽,關系和諧,能夠提高溝通的有效性與信息的實際操作性。
現今國家對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不僅涉及農業技術推廣與農業生產指導,其發展擴大了農業推廣的內涵,使外延更加深入,農業推廣的方式不再是行政型的命令體制。當今社會要搞好農業推廣工作則必須重視溝通的方式,完全依賴傳統農業推廣的觀念和以往的操作方式,要做好溝通工作是寸步難行的。在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后,既要全心全意為生產者服務,又要加大其服務領域,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等一系列的綜合服務,解決生產者在生產和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社會化與專業化的溝通水平。由此,農業推廣工作必然從行政指揮型轉變為農業實踐再生產的服務類型,能夠鍛煉農業推廣者與生產者的溝通能力與技巧,深入地了解生產者的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分析,做到因地制宜,選擇不同類型的個體來制定相應的農業推廣方案,探討不同方案的推廣項目,最大限度地滿足生產者的需求。另外,在一些貧困落后地區的農民中,因其思想保守,生活條件差,文化程度低,更需要農業推廣者在農業溝通工作中付出極大的耐心,與之進行有效的溝通,提高其接受和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意識。
然而,經過農業推廣者有效的溝通與傳播工作達到農業推廣真正的目的,使生產者及時運用科研的新技術、新成果以及最新的農業經營方式,提高生產者的農業經濟效益和生產率。但從實際情況分析中可知,在一定的時期內運用科研新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有較大的限制,并不能在農業生產上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且大部分的科研新技術的運作都需要以一定的資金投入為前提,農業效益的下降是很難由運用新技術作為損失的補償。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過高,生產者卻不無相應的補貼作為補償,單是依靠其本身的血汗錢來搞新技術推廣,會嚴重導致生產者對新技術實踐的抵制心理。以上的分析可得出,農業推廣者首先需要切實調研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并且認真耐心地與生產者進行有效的溝通,運用雙方溝通后的效應,啟發及鼓勵生產者真心誠意接受新技術運用的項目,落實采用科研新技術及新成果,重視生產者的農業收益狀況,從而極大地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進步。
[1]杜華章,蔣植寶,王義貴.現代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2(1):12-13.
[2]王奎武,劉純陽.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探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1):18-19.
[3]劉繼偉.新農村建設中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構建[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