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玲 楊軍娥
(麗水學院民族學院 浙江麗水 323000)
“轉型期”ESP教師發展策略研究
楊 玲 楊軍娥
(麗水學院民族學院 浙江麗水 323000)
ESP教學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方向。ESP教師發展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對一線ESP教師的訪談調查,分析研究了我國ESP教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崗前專業培訓、建立學習型合作組織及激發教師專業自主意識,促進自我發展等克服策略。
轉型期;ESP教師發展;克服策略
隨著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各領域間的合作日益頻繁,社會對大學生外語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專業化趨勢。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設置、教師專業化發展都到了一個“轉型期”(孫倚娜,2009 蔣玉梅,2010)。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專門用途英語,如科技英語、商貿英語、旅游英語等相關ESP課程,是指與某種特定專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王友良,2008)ESP課程能夠與專業相結合,既能滿足特定專業學習者的需求,更能滿足社會發展對復合型英語人才的需求,因此,ESP教學應是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也是21世紀的英語教學主流。
我國大多高校的ESP教師都是由普通的大學英語教師轉型而來,由于受到專業領域語言的限制,轉型后的ESP教師深感自己的原來的專業水平遠遠不能滿足ESP課程專業需要,非常迫切地尋求有效途徑來獲得自身發展,但,因為ESP教學課程的特殊性和正處于“轉型期”,ESP教師發展也面臨著重重困境,如何突破這些困境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筆者查閱的文獻,很多的專家和學者們提出過ESP教師的發展途徑,劉潤清(1999)提議大學英語老師應多參加ESP課程相關師資培訓班;蔡基剛(2010)提出外語老師一方面應努力攻讀其他專業的博士學位,另一方面應加強和專業教師的業務合作,提高自己的專業業務水平;楊瑛(2009)著重探討了科技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科技英語教師發展對策,并建議大學英語老師應通過出國進修、到專業對口的企業參加培訓、合作研發和指導學生實習等途徑來提高專業知識。
但是,筆者發現,通過這些途徑來實現ESP教師的有效發展在我國很多高校中很難實現。究其原因,其一是一些偏遠地區的高校物質資源或人力資源相對貧乏,組織培訓不切實際;其二是參加了短期的教師仍很難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因為學習是一個積極汲取緩慢滲透的過程,一朝一夕不可能造就;其三,ESP教師大都單兵作戰,缺乏團隊的合作,很難全面有效地促進ESP教師發展。因此,找出ESP教師發展問題的根本原因,并進行分析和探究,對提出切合ESP教學實際的教師發展途徑有著重要的意義。
筆者所在的高校從2011年9月開始針對A班的基礎較好的學生開設學術英語課程,包括《學術英語社科》、《學術英語管理》、《學術英語醫學》、《大學學術英語讀寫》和《科技英語》等學術英語課程。擔任這些的課程的教師團隊由一名副教授和6名講師構成。
筆者根據研究目的,制定以下研究內容:我校乃至全國高校ESP教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克服這些問題的相應對策略。
以高校教師發展理論為理論基礎,筆者首先通過對研究對象老師進行課堂觀察、私下訪談,再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課堂觀察記錄和訪談文本進行分析,探究出我校ESP教師在教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針對這些問題,筆者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對比其他高校的類似情況,分析得出提高高校ESP教師發展的具體有效策略,以期能為其他ESP教師提供一些借鑒。
1.ESP教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對ESP教師訪談文本的分析,我校ESP教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客觀原因。首先,ESP 教師教學和科研壓力過大,無暇顧及自身發展。對ESP教師來說,不僅要承擔新開的學術英語課程,還有基礎英語的教學,而且必須完成學校規定的科研任務,教學和科研的壓力使得許多的ESP老師沒有精力對自身的發展進行系統的規劃。
其次,ESP課程地位不高,缺少ESP教師發展外部支持環境。從目前已經開設ESP課程的高校來看,整個ESP課程受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有的學校ESP課程被放入任選科目,且課時大大縮短,導致ESP教師講課的內容無法深入、新的教學方法無法施展,進而影響ESP教師謀求發展的積極性;同時,ESP 教師培訓機會太少也成為阻礙ESP教師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后,由GE教師轉型而來的ESP教師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很難勝任ESP課程教學。由于對專業內容的不了解,GE教師即使擁有堅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和教學經驗也無法在ESP課堂順利開展教學。此外,ESP教材本身對教師就是一個挑戰,備課時不僅需要查閱大量的相關文獻,課堂上還需經常向學生請教專業知識。
第二,除了以上的客觀原因,ESP教師的主觀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自身發展。
首先,ESP教師原有的思維定式限制了ESP專業發展。ESP教師都是基礎英語老師轉型而來,專業知識欠缺,特別是學習理工科的專業知識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原來文科思維習慣無論是對理科知識的學習方法的尋找還是學習知識的速度都是有影響的,很多的ESP教師覺得學習理工科的東西很困難。其次,ESP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是影響自身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李超平博士(轉引自:葉翠英 2009)在 2005 年對近 9000 名教師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中青年教師群體有近 90%的教師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感,近 30%的被調查教師倦怠感較為嚴重。
2.ESP教師發展策略
筆者在總結國內外ESP教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基于本校的實際情況,提出適合本校ESP教師的專業發展策略。
第一,基于校本的崗前專業培訓
國內的研究學者普遍認為GE教師轉型ESP教師前應該接受一定的師資培訓,尤其是專業培訓,具體包括掌握所教專業的知識結構、教學方法及所教的專業英語語體特征等培訓。
筆者這里特別提出的是,基于校本的ESP課程崗前培訓對于ESP教師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ESP教師可結合本校的專業優勢選定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到專業院系旁聽專業知識,同時可以實施專業老師和英語結對,通過聽課、參加教研活動等共同探究ESP教學方法。學校可利用本校的專業優勢,讓優秀的專業老師針對本校的ESP課程開設對應專業方向的教師培訓班,幫助ESP教師盡快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能夠將自己的英語語言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快速地制定出適合ESP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學校還應該大力支持ESP教師前往其他高校進行ESP課程短期聽課或者參加ESP課程學術研討會,積極爭取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修養。
除了參加當前學校舉辦的短期專門用途英語師資培訓班外,條件成熟的學校還應當加強與國際ESP課程教育培訓機構的合作,有計劃地地把優秀的、正從事或即將從事ESP教學的教師派往知名的國外教育機構進行一定時間的培訓,使他們能夠盡快掌握所教專業的知識結構,盡快勝任ESP教學工作。
第二,建立學習型合作組織
ESP教師發展除了參加培訓學習專業知識之外,ESP教師還可通過建立學習型合作組織的形式來獲得自身發展。通過學習型組織促進教師發展的觀點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奠基人彼得·圣吉(1990)認為通過團體的學習可以提升整體運作“群體智力”和持續的創新能力。
學習型合作組織形式之一就是教師發展團隊,筆者所在的學校就組建了以副教授為領導者的ESP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具有扁平化組織結構的優點,解除了以往組織的垂直結構的弊端,減少了中間的管理層次,使團體組織更靈活、富有創造性。筆者學校的ESP教師發展團隊定期舉辦團隊活動,ESP教師帶著問題來參會,帶著解決方法而歸,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實踐、改進,進而提高,團隊的環境會促使成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提高。
在高校除了教師發展團隊這種標準學習型組織外,還有其他形式的學習型組織,比如與專業課教師合作的共同備課、課堂教學觀摩等。從教學實踐來看,ESP教師和專業教師的合作可以是長期且固定的模式,雙方教師可以共同確定教學計劃,甚至可以共同編寫教學資料,探索適應ESP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并在長期合作中不斷更新完善。另一方面,ESP教師和專業教師也可以進行短期靈活的合作,專業教師充當ESP教師的顧問,幫助ESP教師解決一些專業知識難題。總之ESP教師要積極參加任何形式的學習型組織來尋求自身發展。
第三,激發教師專業自主意識,促進自我發展
結合中國高校當前的發展條件,筆者認為,ESP教師除了參加ESP培訓課程和學習型合作組織之外,更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掘自身的潛力,激發專業自主意識,促進自我發展。
開展行動研究是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的一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課堂教學進行行動研究,是指任課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開展調查,進行系統的反思性研究,目的在于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理解和認識。
在ESP課程中進行行動研究,教師可遵循以下幾個步驟:首先在教學中發現問題,進行初步思索,初步確定行動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實施并收集數據,記錄結果,最后分析結果,制定下一輪計劃,再重新開始發現問題,進而循環開來。很多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是一個循環過程就可以解決的,需要反復驗證結果,反復進行研究,很多需要兩到三個循環才會真正解決問題。教學過程錄音錄像、學生測試成績、教師教學日志都是ESP教師最佳的數據收集選擇,所以ESP教師在平時的任課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數據的收集,為行動研究積累素材。
ESP課程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普通英語教師轉型而來的ESP教師迫切需要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發展。本文結合本校的教學實踐,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ESP教師發展狀況做了分析研究,指出了當前ESP教師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淺顯的發展策略,如參加崗前培訓和學習型組織,以及激發專業自主意識,促進自我發展等,希望能讓高校教師多些了解ESP教學和ESP教師發展,促進我國高校ESP教學的提高,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
[1]蔡基剛.關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306-308.
[2]蔣玉梅.轉型時期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J].江蘇高教,2010,(1):96-97.
[3]劉潤清.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7-12.
[4]孫倚娜.轉型期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個案分析[J].外語研究,2009,(2):60-62.
"Transition" ESP teacher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Yang Ling, Yang Jun-e
(Lishui College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Lishui Zhejiang, 323000, China)
ESP teaching is a new dire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our country. The ESP teachers'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 line of ESP teacher's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pre-servi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establish a learning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inspir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consciousnes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to overcome the strategy.
transition period; the ESP teachers' development; overcome strategy
G451
A
1000-9795(2014)09-000134-02
[責任編輯:周 天]
楊 玲(1981-),女,湖北襄陽人,講師,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主大學英語、ESP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