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剛
(濰坊市育華學校,山東濰坊,261051)
重建對方法的認識
方 剛
(濰坊市育華學校,山東濰坊,261051)
張華老師主編的《課程與教學論》是一本系統闡述教育觀念、教育管理的基礎知識,教學設計的策略以及教學、課程的科學性知識的書,內容豐富精奧,對于教學領域內的諸多認識有很大的影響力。
2012年,我參加了李秀偉老師的工作室。在參加李老師的工作室之前,我參加過多次課程改革的理論培訓,知道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我也是依據著課本和課程標準來實施教學。參與了李老師工作室活動后,我才發現自己的教育理念已經陳舊。在教學中,我雖然有調整教材的意識,但是依然沒有打破教材的禁錮。與學生一樣,仍然是站在教材的角度看教學。在工作室中我拜讀了泰勒、施良方、張華等老師關于課程的專著,我逐漸走進了大師們的思想世界,有了自己的一些教學思考。
(一)改變我對課程的認識
1.教師開發的第二課程不是獨立割裂出來的,是在國家現有課程標準指導下,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教學改革的需要開發出來的,它可以作為現有課程的有益補充,也可以作為一門專有課程出現。
2.教師教學使用的教材是實現課標的一種載體,不是唯一的,它是豐富的、多元的,完成課標要求的方式很多、載體也很多。
3.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原來我只是站在教材本身看待教材,現在我可以打破這種壁壘,不僅可以通研全科教材,而且可以改變教材,只要是對學生學習有效的素材我都可以拿來使用,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4.看待老師和學生的角度。以前我認為學生學習的就是教材,老師就是學生學習教材的指導者;現在,我認為學生學習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學生學的不是死知識,而是活方法,教師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者。
(二)重建大教學觀
1.建立開放的課堂教學觀念。把學生局限封閉在教科書和教室內的簡單做法只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教師要立足課堂和教學內容,放眼廣闊的社會生活,著眼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培養其創新實踐能力鏈條上不可或缺的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將社會生活的體驗融入課堂學習,不僅使學生意識到學科學習的方法和途徑,而且不同對象的不同體驗本身就能引起學生的思維碰撞,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跨學科合理有效整合教學內容。信息技術學科從技術手段上來說只是屬于形式范疇,要讓學生掌握技術后形成的電腦作品有魂,必須有與之相輔的內容做保障。這就要求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學不能只局限于學科的知識層面,必須整合其他學科領域知識,必須和日常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品嘗到技術為生活學習服務的甜頭。當下社會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緊密聯系的事實是這一要求的最好佐證。在跨學科整合的問題上,我一直在嘗試,不斷探索。在近幾年的全國中學生電腦制作活動中,我嘗試著把電腦制作和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聯系起來,和其他學科知識結合起來,設計中學生喜歡愛學的內容;同時讓學生在制作作品的過程中,不要局限于信息技術學科知識,一定要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融合起來。例如:在七年級創作的電子報刊《背影》,就是學生在語文課中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后制作的相關聯的親情主題報;《自然之韻》就是學生將信息技術、語文、美術等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制作的荷花專題電子報刊;《多彩的青春》就是以學生的中學成長經歷為主要題材制作的報刊;《運動發電器》就是創造發明類的動漫作品。這些作品,來自學生身邊,內容豐富,有血有肉,打動人心。
常聽前輩們教導,要成為一個出色的教師,就必須有自己的教學特色。高明的教師,其教學方法的構成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而且總是包含著體現其個性特色的獨創性因素。
讀完《課程與教學論》中第四章《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我對教學方法的基本類型有了更為具體的了解,對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也有了新的認識。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教學法是提示型教學方法、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法、自主型教學方法。三種學習方法對于我們的教學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間,相互滲透,彼此作用,相互促進。作為教師,要取三者之長,相互補充,形成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教學風格。同時,在選擇了教學方法之后,應根據課程與教學目標的要求、課程內容的特點以及具體教育情境的需要進行優化組合,形成一個可以產生合力的有機結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方法的教育價值。
以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為例,現階段以任務驅動法教學為主,“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該方法隸屬于自主型教學方法的范疇。初中信息技術教育可以采取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具體的任務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和老師的啟發,自己解決問題。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習慣。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一)結合學生特點,提出學習任務
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導火線”,是問題提出的表現。設計任務是教師在課前備課的重頭戲,要求教師縱觀整個課程,統籌安排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特點,每節課的任務不能太大,任務中的新知識、難點不能太多。通常任務的開展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任務的要求非常明確,有統一的樣板,要求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給出的樣板做,這種形式比較適合于每個知識模塊的開始教學,我認為學習的最初階段需要這種任務形式。第二種形式是任務的一部分內容是教師明確要求的,另一部分內容是允許學生自由發揮的。任務的第三種形式是教師只給出一些原則上的要求,大部分內容由學生自由發揮實現,這種形式比較適合于每個模塊的電子作品設計的教學。
(二)引導學生分析任務,提出問題
給出任務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提出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問題。這時候應該是課堂氣氛最活躍的時候。提出的問題中,一些是以前學習過的,這些問題學生自己就會給出解決方案;另一些是沒有學習過的,即隱含在任務中的新知識點,這也正是這個任務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最好都由學生提出。當然,最初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還沒有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提示。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問題時,要采用先粗后細、逐步求精的方法。對于某些任務,在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一次都提出來。對于一些任務中存在問題,學生只有親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問題。這種情況下,就在完成任務的過程再提出并解決相應的問題。
(三)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問題提出之后,需要開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了,這一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的過程。對于老問題一定要由學生自己提出解決方案,而新問題可以由學生相互討論或師生共同探索。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比如從哪里獲取相關的資料,尋找相關的幫助,等等。
(四)學生完成任務
在任務完成階段教師只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多給學生以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大膽地去完成任務。教師要走進學生之中,及時地為學生提供幫助,還要主動去觀察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共同性的問題,教師要給予適時的指導。而學生可以自主探索完成任務,也可以在協作學習中完成任務。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創新,尋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設計。在學生初步理解了知識之后,教師還要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靈活。
(五)總結與評價
為了檢驗和促進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發現教學中的問題,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評價不僅有助于設計成果的進一步優化,而且有待于學習者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評價的內容包括: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熟練應用能力;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學間相互協作的能力;創新的能力。評價的方法可以是觀察法和作品評價法,可以由學生自我評價、同學間相互評價、教師評價。但每堂課后,教師必須記錄好全班同學的評價結果,每位學生必須記錄下自己這堂課的評價結果,這樣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一目了然,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也做到心中有底,這對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益大有好處,同時也有利于以后的教與學。
對《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習,不僅促進我自己教學思想的改變,更在落實這些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改變著學生的學習。在我的電腦制作第二課程中,如何合理靈活地運用這些教學方法,經過思考和日常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采用多種方法,營造探究、創新型的學習課堂
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以充分的探究學習和進行創新性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敢于動手,敢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學習狀態,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改變陳舊的評價方法,建立新的評價觀念。評價是多元化的。例如在我的電腦制作第二課程教學過程中,評價是貫穿整個過程的,可以針對制作過程中的一個獨立環節,也可以是整個作品。比如在教授完“電子報刊的板塊設計”內容后,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個性板塊設計,通過觀察學生作品,對不同的板塊設計提出意見和建議,或者在完成一組整體作品之后,整體性地進行作品評價。評價內容也不僅是評價學生知識、技能等學習水平,還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興趣、意志、品德及個性等情感表現。讓學生從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自己對學習投入的興趣和積極性。評價形式也不局限于教師評,可以同時結合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為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提供更直接的反饋意見,促進學生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地接受評價意見。
(二)打破常規,激發學生創新型學習
信息技術課的特點是教學設計目標明確,但課堂訓練和操作是開放的、多元化的,可以是沒有固定答案的訓練,這種訓練和創作是課堂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它鼓勵學生圍繞一個問題,從同一端點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集中、融合、聚斂不同的思維去創作,讓學生尋求角度迥異的途徑來表達自己、展現自己,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創新性能力發展。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是我們學科的目標,實現目標的前提就是要踏實、創新性地去上好每一節課,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課程與教學論》從高層次給予我理論指導。我將繼續學習教育理論,用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讓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這才是教師閱讀教育書籍的真正目的。
方剛(1978—),男,山東濰坊人,本科,淮坊市育華學校,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