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歌
摘要: 農產品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物資,能否及時供應,不僅關系到社會大眾的生活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還關系到市場的供給關系、物價漲跌,甚至還關系到農民及相關行業人員收入高低的問題。但農產品自身具備的時效性、季節性、易損性都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結合有效的建議去選擇合適的庫存管理策略能夠解決部分農產品供需矛盾、價格變動及損耗等問題。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the materials relates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hether it can supply timely,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life and level of social public people,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supply relation of market, price of goods and even relates to the salary of farmer and other relevant industry personnel. Bu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naturally have its timeliness, seasonal, vulnerability, which will bring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To choose suitable inventory management strategy with the effective suggestions, can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ice changes and product losses.
關鍵詞: 農產品;庫存策略;訂單式;VMI;JMI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inventory strategy;order type;VMI;JMI
中圖分類號:F25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0-0020-03
1 農產品的特性
1.1 自然特性 農產品是鮮活產品,它的直接產物是碳水化合物,具有呼吸作用,使其在種植、收獲、流通等的過程里受到溫度、濕度、光照、降水、土壤肥沃程度等自然條件的影響,消耗能量,在流通環節容易變質,常溫下不易儲藏,儲藏條件要求較高;還使其種植有明顯的地域性分布,我國已基本形成了華南冬春蔬菜、長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黃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貴高原夏秋蔬菜、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東南沿海出口蔬菜、西北內陸出口蔬菜以及東北沿邊出口蔬菜八大蔬菜重點生產區域。另外農產品的外表在作業過程中極容易受到破壞,喪失價值。根據農業部有關專家測算,我國糧食、馬鈴薯、水果、蔬菜的產后損失率分別為7%-11%、15%-20%、15%-20%和20%-25%,遠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損失率;折算經濟損失達3000億元以上,相當于1億多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出被浪費掉。[1]大量的產后損失,不僅嚴重侵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基礎,也給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帶來了壓力和隱患。
1.2 農產品的生產季節性與價格的不穩定性 農產品因其自然特性,再加上氣候的影響,使得其具有一定的生產周期,在某一個季節集中收獲供應市場,其他季節則無供給或只有少量的存貨供應。但居民對農作物的需求則是分布在全年各個時間,不受季節氣候的影響。這樣形成了農場品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使其價格波動較大,集中收獲供應時農民因沒有儲備設施,急于出售,價格較低,而在淡季,因市場供應缺乏,價格上漲,這樣一方面影響居民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也使得農民收入減少。
1.3 農產品的加工程度低 農產品收獲的是初級產品,具有雜質多、不易儲存、附加價值低等問題,再加上農產品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后,人們對基本農產品的直接消費趨于下降,而對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品種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適當的農產品加工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增加農業的整體效益。我國農產品初加工長期以來沿用天然晾曬、自然風干、馬路鋪曬等落后手段,造成農產品寶貴資源的巨大浪費。整體上處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規模小、綜合利用差和耗能高的初級階段,與人們日益豐富的消費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與此同時,主要農產品相對過?,F象也日益突出,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市場的繁榮,以致成為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首要問題,也是實現中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瓶頸”。[2]
2 農產品庫存管理
2.1 農產品持有庫存的好處
2.1.1 保證市場農產品的充足供應 庫存一直都被稱為各行業的“蓄水池”,旺季收獲之后通過合理決策,將農作物儲備,在淡季的時候出庫滿足市場需求。庫存對于存在生產和需求存在明顯季節性和周期性的農產品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主要有三種方式來解決農產品供應的季節性問題:一是通過大棚種植,提前或者延后農產品的市場供應;二是通過改良農產品,使同一農產品有多種品類全年上市;三是利用倉庫尤其是冷庫對農作物進行保鮮、儲藏,供應市場所需。其中通過大棚種植和改良農產品的方式都不適用于所有農產品,很多產品還無法通過這兩種方式實現全年供應,所以保有一定量的庫存對農產品供給矛盾的解決還是有效的。
2.1.2 平抑物價 農產品的價格極易受到供需矛盾的影響,在集中收獲的季節,市場明顯呈現供過于求的現象,大量的農產品上市,造成農產品滯銷現象。農民急于出售,往往會以低價出售,甚至為了降低采摘成本,任農作物腐爛在田間地頭,像2010年、2012年青島曾出現菜農因菜價太低,蘿卜白菜5分錢沒人“愛”,菜農無奈任其爛在地里。這樣既浪費了資源又打擊了農戶種植的積極性。而在淡季,因無供給或者供給太少,再加上天氣變化等因素,菜價又上漲,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如果有一定的儲備,在淡季可以投放市場,緩解供不應求的狀況。所以生產商或者供應商在旺季持有一定量的庫存,在淡季進行銷售,既有助于解決農民賣菜難的問題,又可以平抑農產品價格,讓價格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
2.1.3 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 持有庫存可以滿足消費者在淡季對物品的需要,滿足其多樣化需求。農民對農產品的加工能力有限,可以在倉庫儲備的過程中,利用倉庫的場地、增加一定的設備和工人,再借助加工技術,就可以對農產品進行多樣化的加工,進而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2.2 問題
2.2.1 增加成本 庫存存在最大的問題在于場地購買、倉庫建設、人工、設備、管理等方面成本的增加,以及管理不當造成的浪費成本等。
2.2.2 占用資金 將農產品以存貨的形式存在,會使前期投入的資金和勞動力不能轉化為流動資金,會產生資金占用成本,喪失資金利用的機會成本。
3 庫存管理策略
結合農產品的特點及庫存的優勢和問題,庫存管理的重點應該是讓庫存處于周轉狀態,既滿足市場的需要又降低庫存增加的成本。具體措施如下:
3.1 訂單式生產庫存 即在種植之前或者生長過程中,通過農村合作社或者電子商務平臺或者農產品配送中心尋找客戶,簽訂購買訂單,這樣農民種植就可以根據訂單有針對性的來進行,這樣不僅解決了種什么的問題,避免種植的盲目性造成的損失,更減少了賣不出去造成的腐爛、損耗、儲存等費用的增加;而且還可以在收獲之后更有針對性的儲存場所對產品加工,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求。當然這種方式的進行,需要多方努力配合,還要考慮各種不確定因素,例如客戶的尋找能力、訂單的執行能力及法律效力、自然條件的變化等等,因此要有足夠的靈活性和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處理能力。
3.2 VMI庫存管理 VMI即供應商管理庫存,是一種以供應和需求雙方都獲得最低成本為目的,在一個共同的協議下由供應方為供應鏈下游需求方管理庫存,即需求方將要銷售的商品通過協議,先寄存在供應方處,等市場需要時再有供方及時供貨。[3]這種庫存管理策略打破了傳統的各自為政的庫存管理模式。體現了供應鏈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是一種新的、有代表性的庫存管理思想。而農產品在存儲流通環節對溫度條件要求比較高,而下游有些需求方不具備對應的條件,所以可以建立以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的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即由冷鏈物流配送中心負責整個供應鏈上的庫存倉儲,并聯合物流運輸中心負責為下游分銷商、零售商調撥送貨,這樣下游分銷商、零售商就可以保有很少的庫存,這樣做最大的優點就是集中庫存,有效合理的利用冷凍冷藏設備和場地,降低冷庫的倉儲費用,并減少以前因缺少儲備環境導致的農產品浪費和損失。(圖1)
3.3 JMI庫存管理 即聯合庫存管理,是一種在VMI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權利責任平衡和風險共擔的庫存管理模式。聯合庫存管理強調供應鏈中各個節點同時參與,共同制定庫存計劃,使供應鏈過程中的每個庫存管理者都從相互之間的協調性考慮,保持供應鏈各個節點之間的庫存管理者對需求的預期保持一致,從而消除了需求變異放大現象。[4]在原來模式下,各方自己建倉庫,持有庫存,這樣不僅增加倉庫的建設成本,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供應商、銷售商各自為政,自己決策,導致庫存不足或者剩余。在聯合庫存管理模式下供需雙方可以根據需要建立聯合庫存,農戶可以和分銷商共用一個配送中心的倉庫,根據產品靠近消費市場的原則,共用倉庫可建在靠近分銷商銷售地。這樣雙方共同管理庫存,不僅減少了庫存管理的費用,更使得雙方信息交流、溝通和反饋變得更加及時、透明與準確,從而減少無效的庫存積壓,減少農產品浪費,降低資金占用,為合作企業都贏得更多的利潤空間。
4 實施建議
4.1 政府政策支持 農產品關系到國計民生,很多問題的解決必須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庫存管理方面,首先政府可以從出臺更優惠的倉庫用地措施、減免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稅收、政府出資補助冷庫的建設等方面減少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庫存保管水平;其次政府可以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鼓勵相關企業和農民合作,鼓勵農民聯合種植經營,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收益;再者政府可以從資金上支持中小企業、農民企業家發展農業產存供銷一條龍產業,帶動相關環節的同步發展。另外尤其地方政府的組織與引導利用現有網絡交易平臺來發展訂單式農業,訂單農業將是小農經濟進入大市場的橋梁,提倡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都以訂單為依據,試想如果農產品都按訂單進行生產,下游都按訂單進行采購,則市場配置將更加科學,農產品的價格將趨于合理,農產品產業鏈中的個體定位將更加準確,同時收益也可以合理的得到分配,更加能調動農產品行業參與者的積極性。在實施訂單農業的過程中,合作雙方違背協議事情時有發生,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訂單就是一紙空文,政府還要出臺相關的政策或者制度來約束和規范訂單的簽訂和執行,保證訂單的誠信約束力。政府的作用還體現在對農產品價格適時的宏觀調控,穩定市場供需關系。
4.2 轉變農民觀念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還是“小生產、大市場”, 農民還是以家庭這個小單元作業為主的,而且是單純的只是以生產為主,參與市場的意識薄弱。只是簡單的收獲了趕緊出售,缺乏利用庫存根據市場來調節供需的能力。要積極引導農民轉變觀念,不能簡單的像押寶,賺不賺錢“只有天知道”,或者去年什么賣得貴今年就種什么,不知道對市場需求的研判,農戶自己單打獨斗、盲目跟風。問題的根本不是信息不公開、不對稱,關鍵是農產品生產者的觀念沒能跟上市場經濟的發展,換句話說,是城市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而忽略了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或者說是農村沒能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農戶們始終相信上一輩的習慣:只要收成好收益就能有保障。所以農民要轉變觀念,由市場來決定生產什么。農民要積極的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積極參加農村合作社、農企聯盟等各種組織,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自己的力量,獲取供需共贏的結果。
4.3 加快冷庫等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速度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一部分新鮮農產品在采摘和儲運環節的損失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則控制在5%以下;此外,我國果蔬進入冷鏈系統的比重才只有5%,而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農產品進入冷鏈流通的比例高達95%以上。[4]因此,要加快我國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推進農產品保鮮存儲技術,科學規劃保鮮冷藏冷凍倉庫的建設,確保庫存管理大的效果,減少農產品損耗。此外,還需要合理規劃、布局建設農產品交易中心,增加相關的配套設施,不斷增強農產品銷售量,提高農產品交易中心的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力。
4.4 建設現代化農產品物流園區,促進農村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專業的物流園區可以有效的降低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物流園區可以集倉儲、配送、集散、包裝、加工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充分利用各種設施設備,并能及時結合各種有效信息進行統籌安排,最大有效地促進農產品的產、存、供、銷一條龍作業的完成?;谖锪鲌@區的建設,積極建設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以提高物流運作的專業化水平,更有效的推廣冷鏈技術,加快農產品信息化的建設,實現農產品配送和流通加工一體化。
總之,農產品庫存管理的問題的解決不能只靠一個農民、一個企業、一個園區、一個環節,要多方、多環節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才可以。
參考文獻:
[1]李慧.農產品高損耗難題,怎么辦?[N].光明日報,2007-07-05.
[2]郭淼,王傳凱,王傳菊.發展加工業 構建大農業[J].廣西輕工業,2011,07.
[3]張曙紅,彭代武,冷凱君.基于質量安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VMI庫存管理模式研究[J].研究與探索,2011,12.
[4]何曉蘭.基于JMI模式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7.
[5]人民網,農產品冷鏈物流不如高增長未來五年新增投資2000億[DB/OL],http://finace.people.com.cn/nc/GB/14358712.html.
2.1.3 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 持有庫存可以滿足消費者在淡季對物品的需要,滿足其多樣化需求。農民對農產品的加工能力有限,可以在倉庫儲備的過程中,利用倉庫的場地、增加一定的設備和工人,再借助加工技術,就可以對農產品進行多樣化的加工,進而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2.2 問題
2.2.1 增加成本 庫存存在最大的問題在于場地購買、倉庫建設、人工、設備、管理等方面成本的增加,以及管理不當造成的浪費成本等。
2.2.2 占用資金 將農產品以存貨的形式存在,會使前期投入的資金和勞動力不能轉化為流動資金,會產生資金占用成本,喪失資金利用的機會成本。
3 庫存管理策略
結合農產品的特點及庫存的優勢和問題,庫存管理的重點應該是讓庫存處于周轉狀態,既滿足市場的需要又降低庫存增加的成本。具體措施如下:
3.1 訂單式生產庫存 即在種植之前或者生長過程中,通過農村合作社或者電子商務平臺或者農產品配送中心尋找客戶,簽訂購買訂單,這樣農民種植就可以根據訂單有針對性的來進行,這樣不僅解決了種什么的問題,避免種植的盲目性造成的損失,更減少了賣不出去造成的腐爛、損耗、儲存等費用的增加;而且還可以在收獲之后更有針對性的儲存場所對產品加工,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求。當然這種方式的進行,需要多方努力配合,還要考慮各種不確定因素,例如客戶的尋找能力、訂單的執行能力及法律效力、自然條件的變化等等,因此要有足夠的靈活性和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處理能力。
3.2 VMI庫存管理 VMI即供應商管理庫存,是一種以供應和需求雙方都獲得最低成本為目的,在一個共同的協議下由供應方為供應鏈下游需求方管理庫存,即需求方將要銷售的商品通過協議,先寄存在供應方處,等市場需要時再有供方及時供貨。[3]這種庫存管理策略打破了傳統的各自為政的庫存管理模式。體現了供應鏈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是一種新的、有代表性的庫存管理思想。而農產品在存儲流通環節對溫度條件要求比較高,而下游有些需求方不具備對應的條件,所以可以建立以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的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即由冷鏈物流配送中心負責整個供應鏈上的庫存倉儲,并聯合物流運輸中心負責為下游分銷商、零售商調撥送貨,這樣下游分銷商、零售商就可以保有很少的庫存,這樣做最大的優點就是集中庫存,有效合理的利用冷凍冷藏設備和場地,降低冷庫的倉儲費用,并減少以前因缺少儲備環境導致的農產品浪費和損失。(圖1)
3.3 JMI庫存管理 即聯合庫存管理,是一種在VMI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權利責任平衡和風險共擔的庫存管理模式。聯合庫存管理強調供應鏈中各個節點同時參與,共同制定庫存計劃,使供應鏈過程中的每個庫存管理者都從相互之間的協調性考慮,保持供應鏈各個節點之間的庫存管理者對需求的預期保持一致,從而消除了需求變異放大現象。[4]在原來模式下,各方自己建倉庫,持有庫存,這樣不僅增加倉庫的建設成本,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供應商、銷售商各自為政,自己決策,導致庫存不足或者剩余。在聯合庫存管理模式下供需雙方可以根據需要建立聯合庫存,農戶可以和分銷商共用一個配送中心的倉庫,根據產品靠近消費市場的原則,共用倉庫可建在靠近分銷商銷售地。這樣雙方共同管理庫存,不僅減少了庫存管理的費用,更使得雙方信息交流、溝通和反饋變得更加及時、透明與準確,從而減少無效的庫存積壓,減少農產品浪費,降低資金占用,為合作企業都贏得更多的利潤空間。
4 實施建議
4.1 政府政策支持 農產品關系到國計民生,很多問題的解決必須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庫存管理方面,首先政府可以從出臺更優惠的倉庫用地措施、減免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稅收、政府出資補助冷庫的建設等方面減少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庫存保管水平;其次政府可以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鼓勵相關企業和農民合作,鼓勵農民聯合種植經營,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收益;再者政府可以從資金上支持中小企業、農民企業家發展農業產存供銷一條龍產業,帶動相關環節的同步發展。另外尤其地方政府的組織與引導利用現有網絡交易平臺來發展訂單式農業,訂單農業將是小農經濟進入大市場的橋梁,提倡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都以訂單為依據,試想如果農產品都按訂單進行生產,下游都按訂單進行采購,則市場配置將更加科學,農產品的價格將趨于合理,農產品產業鏈中的個體定位將更加準確,同時收益也可以合理的得到分配,更加能調動農產品行業參與者的積極性。在實施訂單農業的過程中,合作雙方違背協議事情時有發生,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訂單就是一紙空文,政府還要出臺相關的政策或者制度來約束和規范訂單的簽訂和執行,保證訂單的誠信約束力。政府的作用還體現在對農產品價格適時的宏觀調控,穩定市場供需關系。
4.2 轉變農民觀念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還是“小生產、大市場”, 農民還是以家庭這個小單元作業為主的,而且是單純的只是以生產為主,參與市場的意識薄弱。只是簡單的收獲了趕緊出售,缺乏利用庫存根據市場來調節供需的能力。要積極引導農民轉變觀念,不能簡單的像押寶,賺不賺錢“只有天知道”,或者去年什么賣得貴今年就種什么,不知道對市場需求的研判,農戶自己單打獨斗、盲目跟風。問題的根本不是信息不公開、不對稱,關鍵是農產品生產者的觀念沒能跟上市場經濟的發展,換句話說,是城市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而忽略了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或者說是農村沒能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農戶們始終相信上一輩的習慣:只要收成好收益就能有保障。所以農民要轉變觀念,由市場來決定生產什么。農民要積極的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積極參加農村合作社、農企聯盟等各種組織,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自己的力量,獲取供需共贏的結果。
4.3 加快冷庫等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速度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一部分新鮮農產品在采摘和儲運環節的損失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則控制在5%以下;此外,我國果蔬進入冷鏈系統的比重才只有5%,而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農產品進入冷鏈流通的比例高達95%以上。[4]因此,要加快我國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推進農產品保鮮存儲技術,科學規劃保鮮冷藏冷凍倉庫的建設,確保庫存管理大的效果,減少農產品損耗。此外,還需要合理規劃、布局建設農產品交易中心,增加相關的配套設施,不斷增強農產品銷售量,提高農產品交易中心的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力。
4.4 建設現代化農產品物流園區,促進農村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專業的物流園區可以有效的降低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物流園區可以集倉儲、配送、集散、包裝、加工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充分利用各種設施設備,并能及時結合各種有效信息進行統籌安排,最大有效地促進農產品的產、存、供、銷一條龍作業的完成?;谖锪鲌@區的建設,積極建設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以提高物流運作的專業化水平,更有效的推廣冷鏈技術,加快農產品信息化的建設,實現農產品配送和流通加工一體化。
總之,農產品庫存管理的問題的解決不能只靠一個農民、一個企業、一個園區、一個環節,要多方、多環節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才可以。
參考文獻:
[1]李慧.農產品高損耗難題,怎么辦?[N].光明日報,2007-07-05.
[2]郭淼,王傳凱,王傳菊.發展加工業 構建大農業[J].廣西輕工業,2011,07.
[3]張曙紅,彭代武,冷凱君.基于質量安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VMI庫存管理模式研究[J].研究與探索,2011,12.
[4]何曉蘭.基于JMI模式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7.
[5]人民網,農產品冷鏈物流不如高增長未來五年新增投資2000億[DB/OL],http://finace.people.com.cn/nc/GB/14358712.html.
2.1.3 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 持有庫存可以滿足消費者在淡季對物品的需要,滿足其多樣化需求。農民對農產品的加工能力有限,可以在倉庫儲備的過程中,利用倉庫的場地、增加一定的設備和工人,再借助加工技術,就可以對農產品進行多樣化的加工,進而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2.2 問題
2.2.1 增加成本 庫存存在最大的問題在于場地購買、倉庫建設、人工、設備、管理等方面成本的增加,以及管理不當造成的浪費成本等。
2.2.2 占用資金 將農產品以存貨的形式存在,會使前期投入的資金和勞動力不能轉化為流動資金,會產生資金占用成本,喪失資金利用的機會成本。
3 庫存管理策略
結合農產品的特點及庫存的優勢和問題,庫存管理的重點應該是讓庫存處于周轉狀態,既滿足市場的需要又降低庫存增加的成本。具體措施如下:
3.1 訂單式生產庫存 即在種植之前或者生長過程中,通過農村合作社或者電子商務平臺或者農產品配送中心尋找客戶,簽訂購買訂單,這樣農民種植就可以根據訂單有針對性的來進行,這樣不僅解決了種什么的問題,避免種植的盲目性造成的損失,更減少了賣不出去造成的腐爛、損耗、儲存等費用的增加;而且還可以在收獲之后更有針對性的儲存場所對產品加工,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求。當然這種方式的進行,需要多方努力配合,還要考慮各種不確定因素,例如客戶的尋找能力、訂單的執行能力及法律效力、自然條件的變化等等,因此要有足夠的靈活性和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處理能力。
3.2 VMI庫存管理 VMI即供應商管理庫存,是一種以供應和需求雙方都獲得最低成本為目的,在一個共同的協議下由供應方為供應鏈下游需求方管理庫存,即需求方將要銷售的商品通過協議,先寄存在供應方處,等市場需要時再有供方及時供貨。[3]這種庫存管理策略打破了傳統的各自為政的庫存管理模式。體現了供應鏈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是一種新的、有代表性的庫存管理思想。而農產品在存儲流通環節對溫度條件要求比較高,而下游有些需求方不具備對應的條件,所以可以建立以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的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即由冷鏈物流配送中心負責整個供應鏈上的庫存倉儲,并聯合物流運輸中心負責為下游分銷商、零售商調撥送貨,這樣下游分銷商、零售商就可以保有很少的庫存,這樣做最大的優點就是集中庫存,有效合理的利用冷凍冷藏設備和場地,降低冷庫的倉儲費用,并減少以前因缺少儲備環境導致的農產品浪費和損失。(圖1)
3.3 JMI庫存管理 即聯合庫存管理,是一種在VMI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權利責任平衡和風險共擔的庫存管理模式。聯合庫存管理強調供應鏈中各個節點同時參與,共同制定庫存計劃,使供應鏈過程中的每個庫存管理者都從相互之間的協調性考慮,保持供應鏈各個節點之間的庫存管理者對需求的預期保持一致,從而消除了需求變異放大現象。[4]在原來模式下,各方自己建倉庫,持有庫存,這樣不僅增加倉庫的建設成本,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供應商、銷售商各自為政,自己決策,導致庫存不足或者剩余。在聯合庫存管理模式下供需雙方可以根據需要建立聯合庫存,農戶可以和分銷商共用一個配送中心的倉庫,根據產品靠近消費市場的原則,共用倉庫可建在靠近分銷商銷售地。這樣雙方共同管理庫存,不僅減少了庫存管理的費用,更使得雙方信息交流、溝通和反饋變得更加及時、透明與準確,從而減少無效的庫存積壓,減少農產品浪費,降低資金占用,為合作企業都贏得更多的利潤空間。
4 實施建議
4.1 政府政策支持 農產品關系到國計民生,很多問題的解決必須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庫存管理方面,首先政府可以從出臺更優惠的倉庫用地措施、減免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稅收、政府出資補助冷庫的建設等方面減少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庫存保管水平;其次政府可以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鼓勵相關企業和農民合作,鼓勵農民聯合種植經營,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收益;再者政府可以從資金上支持中小企業、農民企業家發展農業產存供銷一條龍產業,帶動相關環節的同步發展。另外尤其地方政府的組織與引導利用現有網絡交易平臺來發展訂單式農業,訂單農業將是小農經濟進入大市場的橋梁,提倡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都以訂單為依據,試想如果農產品都按訂單進行生產,下游都按訂單進行采購,則市場配置將更加科學,農產品的價格將趨于合理,農產品產業鏈中的個體定位將更加準確,同時收益也可以合理的得到分配,更加能調動農產品行業參與者的積極性。在實施訂單農業的過程中,合作雙方違背協議事情時有發生,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訂單就是一紙空文,政府還要出臺相關的政策或者制度來約束和規范訂單的簽訂和執行,保證訂單的誠信約束力。政府的作用還體現在對農產品價格適時的宏觀調控,穩定市場供需關系。
4.2 轉變農民觀念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還是“小生產、大市場”, 農民還是以家庭這個小單元作業為主的,而且是單純的只是以生產為主,參與市場的意識薄弱。只是簡單的收獲了趕緊出售,缺乏利用庫存根據市場來調節供需的能力。要積極引導農民轉變觀念,不能簡單的像押寶,賺不賺錢“只有天知道”,或者去年什么賣得貴今年就種什么,不知道對市場需求的研判,農戶自己單打獨斗、盲目跟風。問題的根本不是信息不公開、不對稱,關鍵是農產品生產者的觀念沒能跟上市場經濟的發展,換句話說,是城市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而忽略了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或者說是農村沒能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農戶們始終相信上一輩的習慣:只要收成好收益就能有保障。所以農民要轉變觀念,由市場來決定生產什么。農民要積極的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積極參加農村合作社、農企聯盟等各種組織,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自己的力量,獲取供需共贏的結果。
4.3 加快冷庫等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速度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一部分新鮮農產品在采摘和儲運環節的損失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則控制在5%以下;此外,我國果蔬進入冷鏈系統的比重才只有5%,而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農產品進入冷鏈流通的比例高達95%以上。[4]因此,要加快我國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推進農產品保鮮存儲技術,科學規劃保鮮冷藏冷凍倉庫的建設,確保庫存管理大的效果,減少農產品損耗。此外,還需要合理規劃、布局建設農產品交易中心,增加相關的配套設施,不斷增強農產品銷售量,提高農產品交易中心的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力。
4.4 建設現代化農產品物流園區,促進農村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專業的物流園區可以有效的降低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物流園區可以集倉儲、配送、集散、包裝、加工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充分利用各種設施設備,并能及時結合各種有效信息進行統籌安排,最大有效地促進農產品的產、存、供、銷一條龍作業的完成。基于物流園區的建設,積極建設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以提高物流運作的專業化水平,更有效的推廣冷鏈技術,加快農產品信息化的建設,實現農產品配送和流通加工一體化。
總之,農產品庫存管理的問題的解決不能只靠一個農民、一個企業、一個園區、一個環節,要多方、多環節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才可以。
參考文獻:
[1]李慧.農產品高損耗難題,怎么辦?[N].光明日報,2007-07-05.
[2]郭淼,王傳凱,王傳菊.發展加工業 構建大農業[J].廣西輕工業,2011,07.
[3]張曙紅,彭代武,冷凱君.基于質量安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VMI庫存管理模式研究[J].研究與探索,2011,12.
[4]何曉蘭.基于JMI模式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7.
[5]人民網,農產品冷鏈物流不如高增長未來五年新增投資2000億[DB/OL],http://finace.people.com.cn/nc/GB/14358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