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盛丹華+何小文
摘要: 以新興產業為研究對象,分析影響產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構建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從技術創新行為、技術創新效益、技術創新支撐三個維度定義模型各個因素變量和指標。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finds out which factors constrai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builds a model to evaluat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emerging industries which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technical innovation behavior, techn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pporting.
關鍵詞: 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Key words: emerging industries;innovative ability;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圖分類號:C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0-0015-03
0 引言
后危機時代,中國傳統產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挑戰,應運而生的新興產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幾年,過去以傳統產業集群為主的地區正在進行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正在迅速改變著集群的面貌。本文將基于技術創新對新興產業發展的作用,探討影響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構建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
1 相關研究綜述
1.1 新興產業 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對新興產業的內涵進行了界定,但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有些學者將其界定為“Emerging Industries”,指正在產生或將出現的產業;有些則界定為“New Industries”,指已經形成了的“新”產業。本文綜合現有的觀點,認為新興產業的內涵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根據產業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分析,新興產業應該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初期階段即形成階段;其次,要求產業的發展初具規模,并且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此外,新興產業的概念是針對現有的產業提出的,它是通過技術創新等活動實現的,代表著產業發展中科學技術的新水平,同時也代表著市場對整體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以及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方向[1]。
關于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特點,眾多學者一致認為技術創新是其發展的重點和支撐。其中,吳傳清等將科技創新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驅動力和靈魂[2];黃幸婷等認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加強產業創新聯盟的建設,促進產業創新驅動與產業發展的結合[3];史忠良和何維達在研究新興產業的形成過程時提出,新興產業形成的關鍵因素是技術的進步[4]。
1.2 產業創新 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過程中包含了對非創新資源的舍棄和創新資源的流動,這很好的解釋了產業轉變中的“突變”特質[5]。從某種程度上,產業的調整和升級可以看做是在揚棄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新的產業進入,舊的、不符合發展要求的產業退出的產業重組過程。就新興產業而言,在發展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通過技術在空間的轉移、技術的進步和不斷革新等核心推動力,推動著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成熟。從這個角度來說,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可以被看做新興產業成長的理論基礎。
產業創新最早是由西方國家提出的,其研究著重于工業創新,而工業創新又是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綜上所述,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產業創新的內涵:第一個層面是指在國家層面,對于其他國家的產業而言,所表現的產業創新競爭實力,即宏觀方面的創新。第二個層面是指一個國家范圍內的某個區域的產業因其資源特點和創新環境及能力的不同而表現出的競爭實力,即中觀層面的創新[6]。第三個層面是指具體到某一產業內部的企業因外部環境或自身所具備的資源的差異而表現出的競爭實力,即微觀層面的創新[7]。本文討論的產業創新即是第二個層面的創新。
2 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模型
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作為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為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其所帶來的競爭實力甚至超越了產業內部所有細分的整合。現有的研究中,學者們對技術創新的研究主要包含在其內涵、過程和測量等方面。對于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和測量主要集中在“以系統觀點強調技術創新能力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建立模型”,“以過程為研究對象來構建模型”,“以影響因素為對象構建模型”等方面。
李廉水和周勇提出了從技術創新實力、技術創新潛力、技術創新支撐力、技術創新體制四個維度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通過對江蘇、上海、浙江三個地區的制造業的實證研究,最終建立了包含19個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2005)[8];張華勝在對中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評價進行研究時,提出從創新的投入變量、產出變量、過程變量和創新基礎設施變量四個方面建立了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投入變量以R&D研究為主,基礎設施變量則選擇了組織保障、技術基礎、對外交流、融資方式、政策環境五個因素進行闡述(2006)[9];李海濤在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析時,選擇了從創新環境、創新行為和創新績效三個維度著手,特別強調了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可忽視的作用(2007)[10];Carayannis等人(2008)通過對企業層面創新能力的研究,提出了與之相關的“狀態、傾向、績效”三要素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礎上,引入投入、生產、產出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復合創新指標體系,用于測評企業的創新能力[11];熊魏在企業層面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研究,研究通過創新投入、創新實施、創新產出、創新管理四個方面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測度(2012)[12]。
在對新興產業的研究中,眾多學者通過其特點分析均認為技術創新對新興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對新興產業發展現狀的研究中,學者們都肯定了新興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提出了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學者苗振清從正面闡述了科技創新體系對新興產業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3]。陳盛詳等認為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存在著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不足的問題,他們認為,新興產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具體體現在資金投入不足、科技中介服務網絡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自主創新技術不足等方面[14]。李新男學者也認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存在支撐設施不完善的情況[15]。李偉娜認為新興產業的發展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技術創新機制的制約,這也是中國新興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16]。
綜合現有學者對技術創新的測度指標的研究,以及技術創新在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和與之相關的制約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影響因素研究,本文選擇創新行為、創新支撐、創新效益三個因素,構建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具體見圖1。
3 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考慮到指標之間必須具有獨立性和邏輯性,指標的選取要建立在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之上,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可對比性等,參考國家統計局、地方統計局的統計數據、新興產業主管部門對新興產業的評價等,基于新興產業發展的現狀,采取以科技指標為主、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為輔的方法,以科學性、客觀性、合理性、獨立性、動態性、可操作性為原則,從技術創新行為、技術創新效益、技術創新支撐三個維度,設定指標。
3.1 技術創新行為 技術創新行為可以看做技術開發,它是技術創新的源頭,是形成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必要步驟,是指在生產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新的知識、工藝和技術等,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實施過程中的行為、活動。常見的技術創新行為包括研發研究和技術組合等。由此可見,技術創新行為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新興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前提。當前統計部門和主管部門對產業層面技術創新行為的評價多集中在R&D經費投入、R&D從業人數等,結合學術界認同的地區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R&D投入產出效率、每萬人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R&D投入強度等指標,又考慮到新興產業政府大力提倡發展的產業,在政策和稅收等方面給與了關注和支持。因此,最終確定R&D投入強度、R&D從業人數、R&D投入產出效率、地區科技投入、產業內每萬人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科技合作項目六個指標進行衡量。具體見表1。
3.2 技術創新效益 技術創新行為對新興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新興產業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其對新興產業創新能力的影響通過技術創新效益反映出來。其中,新產品和新工藝是技術創新產出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在有關技術創新產出的測度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中,通常把對新產品的測度作為主要評價的指標。參考統計和主管部門在分析產業創新能力時采取的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技術市場成交額、總產值、銷售收入、出口額等指標,考慮到新產品產值(增長率)及其所占比重、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總數的比重等指標反映創新質量的結構性指標,以及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對品牌的構建意識逐漸增強,品牌逐漸成為評價行業的指標之一,作為以技術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對品牌的構建更應關注。因此,最終選取新興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比率、新興產業新產品利潤與產業總利潤的比率、新興產業新產品銷售增長率、新興產業新產品利稅率、技術市場交易額、新興產業年均專利授權量、名優品牌商標數量七個指標來進行衡量。具體見表2。
3.3 技術創新支撐 技術創新的支撐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興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對產業內技術創新的氛圍和環境造成影響,最終可能改變產業投入—制造—產出整個過程。學者孫韜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創新資金服務平臺、人力資源服務平臺、社會環境支撐平臺、企業文化服務平臺作為技術創新支撐的內涵[17]。綜合來看,通常把創新平臺、科技服務機構、地區生產總值、政府財政支出等指標作為主要評價的指標。統計部門如國家、廣東省統計局在研究新興產業時,也對科技服務平臺、外商投資企業數、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網絡建設、工業園區建設)等情況都進行了關注。因此,最終選取五個指標來量度技術創新支撐維度。具體見表3。
4 結論
新興產業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契機中形成的一類具有創新性、先導性和方向性的產業,其發展對于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現有學者對新興產業特點和現狀的研究基礎上,結合技術創新測量指標,構建了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并基于該模型結合統計局和政府等的評價指標,構建了包含技術創新行為、技術創新效益、技術創新支撐三個維度及17個直接測度指標的廣東省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為廣東省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李鵬,徐意.國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C]. 2012年山東省科協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
[2]吳傳清,周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路徑和制度安排[J].學習月刊,2010,07:10-14.
[3]黃幸婷,楊煌.后危機時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基于核心技術聯盟知識創造過程的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10(5).
[4]史忠良,何維達.產業興衰與轉化規律[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5]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73-74.
[6]Kira R.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 Evidence from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Firms[J].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November 22, 2004.
[7]黃順存.產業創新概念界定述評[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8(6):30-34.
[8]李廉水,周勇.創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與比較研究——以長三角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3):21-23.
[9]張華勝.中國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4):15-23.
[10]李海濤.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能力評價[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8-10.
[11]Elias.G.C,Mike.P.Measuring firm innovativeness:towards a composite innovation index built on firm innovative posture,propensity and performance attributes[J].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8,1(1):90-107.
[12]熊魏.大中型建筑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0-38.
[13]苗振清.科技創新體系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04.
[14]陳盛詳.制度創新驅動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2,10.
[15]李新男.創新“產學研”組織模式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J].決策焦點,2007,04.
[16]李偉娜.新興產業-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版),2009,04.
[17]孫韜.東北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1,6.
在對新興產業的研究中,眾多學者通過其特點分析均認為技術創新對新興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對新興產業發展現狀的研究中,學者們都肯定了新興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提出了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學者苗振清從正面闡述了科技創新體系對新興產業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3]。陳盛詳等認為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存在著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不足的問題,他們認為,新興產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具體體現在資金投入不足、科技中介服務網絡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自主創新技術不足等方面[14]。李新男學者也認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存在支撐設施不完善的情況[15]。李偉娜認為新興產業的發展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技術創新機制的制約,這也是中國新興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16]。
綜合現有學者對技術創新的測度指標的研究,以及技術創新在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和與之相關的制約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影響因素研究,本文選擇創新行為、創新支撐、創新效益三個因素,構建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具體見圖1。
3 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考慮到指標之間必須具有獨立性和邏輯性,指標的選取要建立在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之上,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可對比性等,參考國家統計局、地方統計局的統計數據、新興產業主管部門對新興產業的評價等,基于新興產業發展的現狀,采取以科技指標為主、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為輔的方法,以科學性、客觀性、合理性、獨立性、動態性、可操作性為原則,從技術創新行為、技術創新效益、技術創新支撐三個維度,設定指標。
3.1 技術創新行為 技術創新行為可以看做技術開發,它是技術創新的源頭,是形成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必要步驟,是指在生產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新的知識、工藝和技術等,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實施過程中的行為、活動。常見的技術創新行為包括研發研究和技術組合等。由此可見,技術創新行為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新興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前提。當前統計部門和主管部門對產業層面技術創新行為的評價多集中在R&D經費投入、R&D從業人數等,結合學術界認同的地區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R&D投入產出效率、每萬人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R&D投入強度等指標,又考慮到新興產業政府大力提倡發展的產業,在政策和稅收等方面給與了關注和支持。因此,最終確定R&D投入強度、R&D從業人數、R&D投入產出效率、地區科技投入、產業內每萬人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科技合作項目六個指標進行衡量。具體見表1。
3.2 技術創新效益 技術創新行為對新興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新興產業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其對新興產業創新能力的影響通過技術創新效益反映出來。其中,新產品和新工藝是技術創新產出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在有關技術創新產出的測度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中,通常把對新產品的測度作為主要評價的指標。參考統計和主管部門在分析產業創新能力時采取的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技術市場成交額、總產值、銷售收入、出口額等指標,考慮到新產品產值(增長率)及其所占比重、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總數的比重等指標反映創新質量的結構性指標,以及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對品牌的構建意識逐漸增強,品牌逐漸成為評價行業的指標之一,作為以技術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對品牌的構建更應關注。因此,最終選取新興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比率、新興產業新產品利潤與產業總利潤的比率、新興產業新產品銷售增長率、新興產業新產品利稅率、技術市場交易額、新興產業年均專利授權量、名優品牌商標數量七個指標來進行衡量。具體見表2。
3.3 技術創新支撐 技術創新的支撐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興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對產業內技術創新的氛圍和環境造成影響,最終可能改變產業投入—制造—產出整個過程。學者孫韜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創新資金服務平臺、人力資源服務平臺、社會環境支撐平臺、企業文化服務平臺作為技術創新支撐的內涵[17]。綜合來看,通常把創新平臺、科技服務機構、地區生產總值、政府財政支出等指標作為主要評價的指標。統計部門如國家、廣東省統計局在研究新興產業時,也對科技服務平臺、外商投資企業數、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網絡建設、工業園區建設)等情況都進行了關注。因此,最終選取五個指標來量度技術創新支撐維度。具體見表3。
4 結論
新興產業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契機中形成的一類具有創新性、先導性和方向性的產業,其發展對于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現有學者對新興產業特點和現狀的研究基礎上,結合技術創新測量指標,構建了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并基于該模型結合統計局和政府等的評價指標,構建了包含技術創新行為、技術創新效益、技術創新支撐三個維度及17個直接測度指標的廣東省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為廣東省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李鵬,徐意.國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C]. 2012年山東省科協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
[2]吳傳清,周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路徑和制度安排[J].學習月刊,2010,07:10-14.
[3]黃幸婷,楊煌.后危機時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基于核心技術聯盟知識創造過程的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10(5).
[4]史忠良,何維達.產業興衰與轉化規律[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5]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73-74.
[6]Kira R.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 Evidence from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Firms[J].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November 22, 2004.
[7]黃順存.產業創新概念界定述評[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8(6):30-34.
[8]李廉水,周勇.創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與比較研究——以長三角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3):21-23.
[9]張華勝.中國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4):15-23.
[10]李海濤.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能力評價[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8-10.
[11]Elias.G.C,Mike.P.Measuring firm innovativeness:towards a composite innovation index built on firm innovative posture,propensity and performance attributes[J].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8,1(1):90-107.
[12]熊魏.大中型建筑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0-38.
[13]苗振清.科技創新體系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04.
[14]陳盛詳.制度創新驅動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2,10.
[15]李新男.創新“產學研”組織模式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J].決策焦點,2007,04.
[16]李偉娜.新興產業-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版),2009,04.
[17]孫韜.東北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1,6.
在對新興產業的研究中,眾多學者通過其特點分析均認為技術創新對新興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對新興產業發展現狀的研究中,學者們都肯定了新興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提出了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學者苗振清從正面闡述了科技創新體系對新興產業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3]。陳盛詳等認為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存在著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不足的問題,他們認為,新興產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具體體現在資金投入不足、科技中介服務網絡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自主創新技術不足等方面[14]。李新男學者也認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存在支撐設施不完善的情況[15]。李偉娜認為新興產業的發展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技術創新機制的制約,這也是中國新興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16]。
綜合現有學者對技術創新的測度指標的研究,以及技術創新在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和與之相關的制約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影響因素研究,本文選擇創新行為、創新支撐、創新效益三個因素,構建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具體見圖1。
3 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考慮到指標之間必須具有獨立性和邏輯性,指標的選取要建立在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之上,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可對比性等,參考國家統計局、地方統計局的統計數據、新興產業主管部門對新興產業的評價等,基于新興產業發展的現狀,采取以科技指標為主、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為輔的方法,以科學性、客觀性、合理性、獨立性、動態性、可操作性為原則,從技術創新行為、技術創新效益、技術創新支撐三個維度,設定指標。
3.1 技術創新行為 技術創新行為可以看做技術開發,它是技術創新的源頭,是形成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必要步驟,是指在生產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新的知識、工藝和技術等,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實施過程中的行為、活動。常見的技術創新行為包括研發研究和技術組合等。由此可見,技術創新行為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新興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前提。當前統計部門和主管部門對產業層面技術創新行為的評價多集中在R&D經費投入、R&D從業人數等,結合學術界認同的地區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R&D投入產出效率、每萬人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R&D投入強度等指標,又考慮到新興產業政府大力提倡發展的產業,在政策和稅收等方面給與了關注和支持。因此,最終確定R&D投入強度、R&D從業人數、R&D投入產出效率、地區科技投入、產業內每萬人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科技合作項目六個指標進行衡量。具體見表1。
3.2 技術創新效益 技術創新行為對新興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新興產業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其對新興產業創新能力的影響通過技術創新效益反映出來。其中,新產品和新工藝是技術創新產出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在有關技術創新產出的測度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中,通常把對新產品的測度作為主要評價的指標。參考統計和主管部門在分析產業創新能力時采取的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技術市場成交額、總產值、銷售收入、出口額等指標,考慮到新產品產值(增長率)及其所占比重、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總數的比重等指標反映創新質量的結構性指標,以及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對品牌的構建意識逐漸增強,品牌逐漸成為評價行業的指標之一,作為以技術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對品牌的構建更應關注。因此,最終選取新興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比率、新興產業新產品利潤與產業總利潤的比率、新興產業新產品銷售增長率、新興產業新產品利稅率、技術市場交易額、新興產業年均專利授權量、名優品牌商標數量七個指標來進行衡量。具體見表2。
3.3 技術創新支撐 技術創新的支撐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興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對產業內技術創新的氛圍和環境造成影響,最終可能改變產業投入—制造—產出整個過程。學者孫韜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創新資金服務平臺、人力資源服務平臺、社會環境支撐平臺、企業文化服務平臺作為技術創新支撐的內涵[17]。綜合來看,通常把創新平臺、科技服務機構、地區生產總值、政府財政支出等指標作為主要評價的指標。統計部門如國家、廣東省統計局在研究新興產業時,也對科技服務平臺、外商投資企業數、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網絡建設、工業園區建設)等情況都進行了關注。因此,最終選取五個指標來量度技術創新支撐維度。具體見表3。
4 結論
新興產業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契機中形成的一類具有創新性、先導性和方向性的產業,其發展對于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現有學者對新興產業特點和現狀的研究基礎上,結合技術創新測量指標,構建了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并基于該模型結合統計局和政府等的評價指標,構建了包含技術創新行為、技術創新效益、技術創新支撐三個維度及17個直接測度指標的廣東省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為廣東省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李鵬,徐意.國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C]. 2012年山東省科協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
[2]吳傳清,周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路徑和制度安排[J].學習月刊,2010,07:10-14.
[3]黃幸婷,楊煌.后危機時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基于核心技術聯盟知識創造過程的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10(5).
[4]史忠良,何維達.產業興衰與轉化規律[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5]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73-74.
[6]Kira R.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 Evidence from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Firms[J].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November 22, 2004.
[7]黃順存.產業創新概念界定述評[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8(6):30-34.
[8]李廉水,周勇.創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與比較研究——以長三角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3):21-23.
[9]張華勝.中國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4):15-23.
[10]李海濤.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能力評價[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8-10.
[11]Elias.G.C,Mike.P.Measuring firm innovativeness:towards a composite innovation index built on firm innovative posture,propensity and performance attributes[J].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8,1(1):90-107.
[12]熊魏.大中型建筑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0-38.
[13]苗振清.科技創新體系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04.
[14]陳盛詳.制度創新驅動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2,10.
[15]李新男.創新“產學研”組織模式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J].決策焦點,2007,04.
[16]李偉娜.新興產業-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版),2009,04.
[17]孫韜.東北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