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渝川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且強調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那么,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題呢?
關鍵詞: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106-01
在教育改革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而且強調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那么,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題呢?
一、首先,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應重新定位
教師應油教的包辦者人格控制者的角色轉變為組織者、指導者、服務者的角色,學生則由教的被動接受者和人格失落者轉為自身素質的主動構建者。因而,應在教學過程中營選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氛圍,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供良好的環境,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理解,不應過多地對學生的質疑結果是否正確合理而加大責備。要多用贊譽之詞,用商量探討的口吻和學生交流,做到真正心靈的接觸。這樣,師生的角色換位,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提高到主動學習,從被“傳道”、被“授業”、被“解惑”的角色變成具有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的人,在這樣民主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敢說、敢想。
二、其次,要善于引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探究事物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和
探究真理的重要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習、創造的源泉和動力,能激發學生執著地去探索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創造欲。
三、再次,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思考,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生疑、質疑、解疑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使學生充分認識質疑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主動質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書思考,提倡自己能解答的問題自己解答,這樣,一方面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探究的空間,另一方面幫組學生樹立了既能質疑,又能解疑的信心。重難點問題先在小組內討論解決,要求每個學生都要闡述自己的觀點,并想方設法讓給自己的觀點得到大家的認可,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和創造的欲望。
總之,在教學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把學生的
主體性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才能使教學成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