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芳
摘 要: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教學內容;模式和方法;提問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134-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的確,新一輪的課改從教材編寫、課程資源都做了較大的改進,但如何落實新觀念、新教材、新課程,這就涉及到課堂教學。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進,要整體考慮“三個維度”,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改進課堂教學內容
由傳統的單一傳授知識,改進為知識和方法并重。傳統語文課堂教學過分注重傳授給學生知識,幾乎把課堂教學內容定性為:知識。總是羅列了一大堆語文知識點,這也要那也要,整節課塞得滿滿的,然后才經常抱怨課教不完。所謂的沒上完,就是知識沒傳授完罷了。這就好比給學生“魚”,雖然可以喂飽學生,但卻不得體現“過程與方法”。這就要改“給魚”為“給法”,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及學生中心理論代表人物羅杰斯主張“學會學習”。可見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教學中要不斷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的方法。正如教學生打魚,不直接給“網”、給“船”,而是要教會學生怎樣“織網”、怎樣“造船”,怎樣“打魚”。讓學生掌握“捕魚”的方法,鍛煉培養學生運用方法去捕“魚”的能力。這樣,學生掌握了學習語文的方法,今后的終身學習就有了支柱。
二、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
改“單法”為“多法”。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適當新穎”原則,指出教學模式及方法的“適當新穎”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和實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不竭的動力,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素質的源泉。有源之“水”長流,興趣就如學習語文之“源”,因此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法進行教學活動,將極大地培養和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世界是多彩的,教學方法也是多樣的。美國心理學家哈瓦德.加德納提出的“多重智慧”理論也為次提供了理論基礎。教學要注重“多重智慧”,就要求課堂教學要多方法,多形式,以提高教學效果。當然,傳統的傳授法如果運用得當,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因此,改革教學法,不是全盤否定原有教學方法,而是要吸取傳統課的精華,加于繼承和發展,同時又運用現代教學法研究成果,多
樣化。
三、改進課堂提問方式
改“師問”為“生問”,把課堂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對話、交流、溝通、討論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傳統語文教學大多是老師設計問題,提問題后引導學生回答。課堂教學行為中,過多的行為是教師提問的行為,學生提問是非常少的。教師帶著預先設計好了的問題和明確的答案進入課堂,總企圖把學生的思路往預先設計好了的方向引導。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總想揣摩老師的意圖,發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個人的真實見解。這種“師問生答”的方式,處于課堂教學中心地位和主動地位的永遠是教師,而學生只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這是一種單項的、預設的課堂支配方式,嚴重限制和束縛了學生的發展。一個學生在受教育的最初近十年中,長期處于被動地接受問題、認識事物、掌握知識,久而久之,學生的發問精神,學生的好奇心將被泯滅,因此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學會懷疑,學會提問題,學會討論、解決問題,把大量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提問題、討論,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江澤民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精神是創新的前提,而懷疑又是創新的基本條件。程頤曰:“學者先要會疑。”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生請上“講臺”,讓學生盡情提問題,再引導學生共同解決問題。提倡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不以教師的問題和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問題,從而養成質疑問惑的習慣。進而不斷提高學生創新意識。
四、改進課堂表演對象
改“師演“為“生演”,即課堂角色的改進,將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閱讀,讓學生提問,讓學生討論,讓學生實踐,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體驗過程,大力培養學生探究習慣。《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語文課堂教學要提倡討論式教學。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改進師生的角色地位,盡量將課堂交給學生討論、交流。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學生是人,只有當學生的內部需要得到滿足,才能激活其學習動機。這就要求在課堂上,要創造條件盡量讓學生“表演”,以滿足學生各層次的需要。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閱讀、提問、討論等主體學習活動及實踐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鍛煉能力,體驗情感,確立價值觀,以及逐漸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及以人為本的思想。就要不斷從以上諸多方面加以改進。如此改進,必將有力地促進新一輪中學語文課改走上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 關麗蘭.新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價值觀教育的導向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