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天仙
摘 要:時至今日,語文教學從誤區走向誤區,仍在泥沼中行走,教學效率低下,恐怕也是不爭的事實。有效開展語文教學,看似簡單,卻總是難以厘清,其中值得思考的真是太多太多。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做了思考分析。
關鍵詞:誤區;問題;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217-01
一、注重積累,忽視運用
傳統語文教學為考試、升學而積累,當然不值得提倡。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積累。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先來看教科書,無論是內容形式,還是廣度深度,可謂精挑細選,在數量上,也不是一個小數目。可結果學生不僅遠離“下筆如有神”,而且仍然出現語言蒼白、理解膚淺、思維單一的現象,甚至有的學生根本達不到語文起碼的要求,原因何在?打個比方,學習一篇課文,如同看一場電影。普通觀眾走進影院,只是了解電影的一些內容情節,享受一場電影而已。學生走進教科書這個“影院”,不僅要看懂“電影”,享受“電影”,還要學會“說電影”、“評電影”、“編電影”“演電影”,才能達到“看電影”的目的。現實中,一篇篇課文對于學生而言,如過眼煙云,僅僅成為“過客式”的學習載體而已。再來看課外閱讀,學生摘抄誦讀不可謂不多,積累不可謂不豐富,古詩詞、名篇佳作、成語、格言警句、優美詞句等等。但摘抄誦讀之后呢?沒有了下文。雖然積累的知識在學生作文、日記等偶爾出現,也僅僅是“搬家式”的運用,更多的是深藏在學生的記憶深處。可以說,很多的積累徒勞無益,只是浪費掉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積累的目的為了運用,運用是把積累的知識轉化為一種語文實踐能力。積累和運用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知識的積累,運用也是無米之炊。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積累的鮮活知識如果藏在記憶深處,得不到及時挖掘,它在漫長的等待中就會漸漸地沉潛、消失。因此,教師唯有化積為用,邊積邊用,積累的知識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有具體方案,指導學生有效地把空洞的概念知識轉化到實踐中去。知識的積累源源不斷,練習實踐源源不斷,方法技巧靈活了,修辭意識自覺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自然提高了。舉個簡單的例子,識記生字是學生必備的的基本功,常見的做法是一遍遍抄寫,反復聽寫,鞏固記憶。結果學生學的字越多,錯別字也越多,而且還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如果改為擴詞訓練,再連詞成句,這樣邊積累邊運用,則會事半而功倍。積累是前提,運用是目的,積累為運用服務,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找到有效教學的一條途徑了。
二、一味地追求“熱鬧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以灌輸為主,教室里只有教師洪鐘般的聲音,學生鴉雀無聲,課堂氣氛異常沉悶,這無疑遭到了摒棄。新課改以來,“以人為本”的理念漸入人心,注重“啟發式”教學,教師自覺追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于是,課堂上就想方設法營造一種“熱鬧的氛圍”:小組討論、大組發言、表演、模擬、媒體演示,硬硬地塞滿課堂。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小英雄雨來》時,為了追求情景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鬼子的殘忍、雨來的勇敢,還沒來得及了解課文就讓小組討論準備,然后組織學生表演“雨來勇斗鬼子”一節(耗時近15分鐘),結果惹得全班學生笑得前仰后合。這樣的表演只是“窮開心”而已,無助于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甚至讓學生對戰爭、英雄產生誤解。換一種思路:讓學生簡單了解課文的背景,靜靜地默讀文本,然后引導學生抓住雨來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的句子,體會雨來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雨來“有志不在年高”的形象一定會變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還有一位教師在執教《桂林山水》時,花大量的時間播放桂林山水的影像,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桂林山水美在何處。教學過程熱鬧,但失去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好玩,有趣,真逗,這些不是衡量語文課堂的標準。笑聲、歌聲、掌聲,學生精神得到了自由,卻失去了語文應有的味道,教學效率可想而知了。
三、過度拓展,忽視語文本質
傳統語文教學“以本為本”,只注重課本上的知識,忽略拓展,致使學生的語文視界狹窄,語文教學弊端凸顯。新課改以來,“大語文”觀念走進語文教學的視野,深入人心。當語文被貼上這一標簽時,語文不再簡單,教學內容被無限放大,上至天文,下通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無邊無沿。于是,課堂之上,教師旁征博引,四處開花,課文涉及音樂內容的,必然放個音樂讓學生欣賞,課文涉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必有大量的背景資料拓展......“泛語文”“非語文”的知識越來越多,進而喧賓奪主,語文課又變成了科學課、歷史課、地理課等等。語文教學成了個什么都可以裝的“筐”, 結果造成了“肥他田,荒己園”的現象。在一堂公開課上,教師竟別出心裁要學生探究某一條件下,兔子應該睡多久烏龜才會贏,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中,師生足足花了15分鐘才算把這道數學題算完。還有一位教師在執教《新型玻璃》時,課堂變成了各種新型玻璃知識的介紹課、交流課,設計課,語文與科學片面整合,上成了一堂科學課。難怪有人戲稱,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成為無目的、無計劃、無明確內容的“原生態學習”。
面對日益膨脹的語文,守住語文的家園,已成為許多語文教師的呼聲。王榮生先生說:“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我以為教學內容更為重要、更為關鍵。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那么教師的教學再精致、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在熱烈、再活躍,價值也極為有限。”這就要求教師靜心思考語文,弄清“種的是不是自己的田,澆的是不是自己的園”,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那么,語文到底教什么呢?楊再隋曾呼吁:語文課要“消腫”“減肥”“瘦身”,要化繁就簡,以簡奴繁。要念好“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寫字)”十字真經。教師認清了語文的“一畝三分地”,鏟除雜草,精耕細作,就會谷糧滿倉,真正實現立足于語文教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