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燊
摘 要:地理是一門在生活當中應用廣泛的學科。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若能結合實際生活,可以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并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因此,如何實現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十分重要。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273-01
地理生活化教學就是指教學從學生的各種生活環境出發,將地理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蘊藏于生活的地理知識明朗化,同時也把學習到的地理知識穿插于生活當中,體現出一種地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務生活”的思想。通過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學會用地理的思維角度去審視現實生活,并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通過結合過去生活、當下課堂、未來生活三個部分的知識,來感受地理這門學科的趣味性、應用性和便捷性。若要實施好生活化教學,主要有以下途徑:
一、課前積累
課前積累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好的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二者互相的溝通交流。因此,在課前,教學雙方都要做好自己的積累,這樣在課堂上才容易產生共鳴,達到理想的效果。
1、教師要根據實際準備教材
有了好的教材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由于教材和本地區的生活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編制適合的教材。不僅要替換或去除較遠的教材,還要融入本地的生活教材,讓教學更有親近感。還可以將一些有趣的生活現象、科學小知識點和社會熱點放入到教材中,讓教材更有時代感。例如,在學習“地震成因以及如何預防”這一小節時,
可以列舉日本海底發生大地震,分析震災成因并引導學生對氣候進行了解。通過向學生講解地震知識以及在地震事件中大家各方面所作的工作,真實的告訴學生如何做到預防。
2、學生要根據生活積累經驗
教師要要求學生在課前有目的地留意地理方面的相關知識,不斷積累,方便在上課時帶著自己的情感積累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平時觀察周圍人們的活動方式,如一些人的語言,生活習慣和行為規律等,了解本地生活的地理特色。通過這些生活積累,學生很容易在課堂上被老師吸引并產生共鳴,也更容易將生活和枯燥的知識點結合起來,便于記憶。
二、課堂環境
課堂環境是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在課堂上要利用更重資源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立體教學,不僅內容要豐富多彩,教學手段亦要變化多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地理,愛上地理。
1、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
高中的地理知識都很抽象,學生很難通過理論來理解生活中的各類自然現象,并不能準確地運用到實踐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啟發式來進行教學,對問題進行情境設置,激發學生思維,幫助并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提出一系列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發揮學生的聯想,鼓勵并引導學生對問題積極探索,不斷發掘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學習天氣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結合PM2.5及霧霾問題,設置一系列懸念,引導學生探索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從而考慮如何進行治理和防護,最終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最終使他們理解人和環境的關系。
2、營造科學活躍的課堂氛圍
地理理論知識本身是比較枯燥的,加上地理知識點比較散,也有些復雜,就要求教師采用變化多樣的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可以適當地在課堂中添加一些俏皮的成語、諺語或者歇后語,還能講述一些相關的小故事或者笑話等,也可以結合先進的多媒體手段,如投影儀、模型、網絡等。也可以采用小組討論,教師引導,互相辯論等形式加強知識點記憶。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通俗化,將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生活化,讓學生覺得通俗易懂,一記就牢。
課后培養既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加深,也是新一輪知識的積累過程。這一環節,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也是理論到生活化的關鍵,是整個教學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學習了新的知識后,教師要為學生設計多重鞏固練習題,指導學生活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為生活化教學要把抽象的知識還原于生活,實踐出真知,使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和完善。學生再通過學用的結合,進一步提高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結束語:
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它集自然和社會于一身。利用生活實例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這門學科的理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們在地理實際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改進地理教材,不斷豐富的課堂氣氛,并在課堂后回歸于生活。采用這樣的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還能夠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所以說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希望廣大地理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多注重對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A].中國教育學刊,2006.(10):48.
[2] 朱慧.淺析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教研前沿,2013(9).
[3] 張陽.澆生活之水綻課堂之花[A].科學·自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