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全 符德玉 張敏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437)
何立人論治PCI術后之經驗
姜明全 符德玉 張敏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437)
何立人教授從虛實夾雜論治PCI術后,認為心、腎氣陰虧虛為致病之本,痰瘀、熱毒膠阻為致病之標,治療當補益心腎氣陰,化痰消瘀,清解熱毒。臨證時應詳辨虛實,及時調整補益藥物與攻逐藥物的數量,最大限度地促進PCI術后的恢復。附驗案一則。
PCI 術后并發癥 中醫藥療法 名醫經驗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指經導管通過各種方法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從而達到解除狹窄,改善心肌血供的治療方法[1],臨床用于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可顯著改善其預后,然而PCI術后還存在著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再狹窄、心絞痛等問題。何立人教授(下稱何師)為滬上名中醫,對于PCI術后的論治頗有心得。筆者有幸跟師,現總結其論治PCI術后之經驗如下。
1.1 心、腎氣陰虧虛為本急性冠脈綜合征屬中醫學“胸痹”范疇,多見于中老年患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腎屬水,中老年階段腎之元氣逐漸虛衰,日久致陰陽失調;心屬火,水火失于相濟,則心氣亦虛,陰血不足。且胸痹病程大多遷延日久,“久病致虛”又使得元氣、陰血更趨虧耗。何師認為PCI術的特點在于可直達痹阻之血脈,短時間內恢復心脈血行,其原理與中醫學破血逐瘀法有異曲同工之處,但PCI術及缺血后的再灌注損傷也可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血管內皮細胞,這又類似于過用破血法后所引起的耗氣傷陰之弊,使心、腎氣陰更為虧虛,為術后瘀濁再阻塞血管留下了隱患。
1.2 痰瘀、熱毒膠阻為標急性冠脈綜合征多由于冠脈粥樣斑塊破裂,血栓阻塞病變血管所致,故瘀血阻滯為致病的重要病機。《醫林改錯》云:“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心腎氣虛日久,推動血行無力,致瘀血阻于心脈成病,且中醫學認為瘀血還包括離經之血,何師認為PCI術后可能形成的離經之血也為術后瘀濁再阻血管的重要因素。《醫方論》云:“多食濃厚,則痰濕俱生。”本病患者多過食肥甘,且心病日久,火不生土,致脾運受損,痰濁內蘊。《血證論》云:“瘀血既久,亦可化痰成水。”瘀血阻絡影響水濕輸布,又致痰濁更甚,痰瘀膠阻,相互促生,則病勢日趨嚴重。何師認為PCI術復通血脈后,殘留于脈中的痰濁亦為再狹窄形成的重要因素。
《靈樞·癰疽》云:“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痰、瘀日久郁而化為熱毒,熱毒煎熬津血又凝為痰瘀,且熱毒既可灼傷脈絡,又會耗傷氣陰。何師將急性冠脈綜合征斑塊破裂、炎癥細胞浸潤等病理改變理解為中醫學由熱毒所導致脈絡中的“癰瘡”,且PCI術后可能發生的炎性反應也會加重熱毒。
何師論治疾病十分注重整體觀念,他認為應當把全身臟腑器官當作一個整體,辨證論治時充分考慮到各臟腑間相互關系,以及各種致病因素間的相互影響,切忌孤立地關注于病變部位,陷入“頭痛醫頭”的誤區。根據心系疾病致病因素龐雜,病程纏綿,變化多端的特點,何師對于心病的治療提出了“治心不唯心”的觀點,根據辨證全面顧及各臟腑及病邪因素對于心病的影響,組合運用多種治法,充分發揮藥物間相輔相成的綜合作用,針對其繁雜的病機一一解決。而PCI術后的病機為虛實相互夾雜,故治療宜扶正祛邪兼施。
立法首先以調補心腎氣陰為主,方選生脈飲合知柏地黃丸,如陰損及陽則采用二仙湯,藥物常用熟地、山萸肉、巴戟天、仙靈脾、菟絲子、桑椹子等補益腎元;黃芪、太子參、功勞葉、靈芝草、茯神、大狼把草、燈心草、遠志等補氣養心;麥冬、玉竹、生地、炒知母、女貞子、旱蓮草、百合等養陰。臨證需結合辨證及時調整補氣及養陰藥物的劑量,以免用藥過于滋膩而妨礙脾運。何師認為脾運健旺,方能充分發揮水谷、藥物的調養及治療作用,故常常配伍適量的理氣健脾藥物,如砂仁配伍熟地,或選用佛手花、厚樸花等理氣不傷陰之品。
調補氣陰同時合用化痰消瘀、清解熱毒之劑,方選溫膽湯、血府逐瘀湯、升降散等,常用瓜蔞、制半夏、姜竹茹、白果肉、杏仁、苦參、玉米須等化痰降濁,但過用化痰瀉濁之劑,恐有耗氣傷陰之弊,故宜及時調整劑量,以免反而加重心腎氣陰不足。活血祛瘀常用景天三七、片姜黃、生蒲黃、桃仁、紅花、虎杖、川芎、水蛭等,運用活血宜適度,以免過用反致耗血動血。化痰消瘀同時常配伍少量行氣藥物,以加強活血瀉濁之力。常用的清解熱毒藥物為炒黃芩、炒黃柏、地骨皮、水蛭、僵蠶等,應用時需注意避免藥性過于寒涼反傷脾胃。
臨證處方時應詳辨虛實,及時調整補益藥物與攻逐藥物的數量,以期“攻而不傷正,補而不留邪”,最大限度地改善PCI術后的恢復。
劉某某,女,71歲。2013年6月20日初診。
患者1月前持續左胸痛,至外院就診,診斷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即行PCI術,回旋支植入支架一枚。術后胸悶隱痛時作,短時間內可自行緩解,伴乏力氣短,腰酸耳鳴,口干便艱,夜難入寐,胃納欠馨,舌暗紅、苔薄黃膩,脈沉細滑。辨證屬心、腎氣陰不足,痰瘀、熱毒內蘊。治擬益氣養陰,調補心腎,化痰祛瘀,清解熱毒。處方:
太子參15g,炒白芍9g,炙黃芪15g,炒白術9g,靈芝草9g,枸骨葉9g,山萸肉9g,巴戟天9g,枸杞子9g,黑豆衣9g,麥冬9g,桃仁9g,丹參9g,丹皮9g,水蛭6g,僵蠶9g,片姜黃6g,生蒲黃9g(包煎),景天三七15g,茯苓9g,瓜蔞仁9g,制半夏9g,白果肉9g,黃連5g,地骨皮12g,佛手花6g,合歡花9g,柏子仁10g。7劑。常法煎服。
2013年6月27日二診:藥后胸悶隱痛未見發作,乏力好轉,唯口干、寐差時作,舌暗紅、苔薄黃微膩,脈沉細。治予原法進步,前方加酸棗仁10g、川石斛9g、大狼把草15g。繼服14劑。
藥后諸癥悉安,再予前方加減服用半年后,于2014年1月10日復查冠狀動脈造影示:支架內血流通暢。
按:本案患者年逾七旬,腎水虧虛,氣陰不足,水火失濟,則心之氣陰亦虛,推動血行無力,致瘀阻心脈而成胸痹,濕運受礙,又生痰濁,痰瘀、陰虛日久,化生熱毒,而PCI術后氣陰進一步耗傷,故何師認為當予攻補兼施之法,補益心腎氣陰以扶正,化痰消瘀、清解熱毒以祛邪。方中太子參、炒白芍、炙黃芪、炒白術、靈芝草、枸骨葉、山萸肉、巴戟天、枸杞子、黑豆衣、麥冬、合歡花、柏子仁補益心腎氣陰;丹參、丹皮、水蛭、僵蠶、片姜黃、生蒲黃、景天三七、茯苓、瓜蔞仁、制半夏、白果肉、佛手花、黃連、地骨皮化痰消瘀、清解熱毒。其中靈芝草、枸骨葉、大狼把草補虛不生熱;片姜黃、生蒲黃活血且祛脂濁。全方聯合諸法針對錯雜之病機,抽絲剝繭,絲絲入扣,故奏良效。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476
編輯:陳誠傅如海

R259.433
A
1672-397X(2014)08-0021-02
姜明全(1969-),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病的臨床研究。jiangming quansh@hotmail.com
201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