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付懷成
(菏澤市中醫醫院,山東菏澤 274000)
“溫陽益氣湯”治療乙肝肝硬化47例臨床研究
張健 付懷成
(菏澤市中醫醫院,山東菏澤 274000)
目的:觀察自擬溫陽益氣湯在治療乙肝肝硬化方面的療效。方法:選擇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2例,隨機分為2組:2組患者在常規抗病毒、保肝抗炎治療基礎上,治療組予以自擬溫陽益氣湯,對照組予以鱉甲煎丸,治療后觀察2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癥狀及肝纖維化指標方面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結論:溫陽益氣湯治療乙肝肝硬化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乙肝肝硬化 溫陽益氣湯 B超 肝纖維化指標
我國為肝炎及肝硬化大國,有學者統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已達2000萬,每5年有9%以上的患者可進展為肝硬化。本病呈慢性進展過程,如得不到有效治療,則逐步向肝功能失代償方向發展,甚至可進展為肝癌[1]。肝硬化所導致的高昂治療費用和長期的勞動力喪失,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傳統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高效、價廉的特點,我院感染科采用自擬溫陽益氣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47例,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2000年西安會議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中的診斷標準,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感染科門診及住院乙肝肝硬化患者共9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齡27~67歲;病程6~17年。對照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26~65歲;病程4~18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1)肝功能嚴重受損失代償,生命體征不穩定者;(2)年齡大于70歲者;(3)合并其他類型肝炎或慢性傳染病,需長期用藥對肝功能有影響者;(4)合并其他系統如心臟功能衰竭、腎衰竭、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嚴重疾病者;(5)依從性差,不能堅持服藥及不適合服用本方劑的其他情況者。
2組均給予常規抗病毒、保肝抗炎治療。
2.1 治療組給予自擬溫陽益氣湯。方藥組成:制附子10g,熟地黃18g,桂枝10g,山藥15g,茯苓15g,炙甘草10g,黃芪30g,白芍10g,干姜5g,砂仁10g。肝脾腫大者加鱉甲10g、牡蠣15g;濕重者加澤瀉10g、豬苓10g;肝氣不舒者加紫蘇葉10g、生麥芽10g;脾虛明顯者加炒白術10g、炒扁豆15g;食入不消者加雞內金10g、焦三仙(各)10g;腎虧明顯者加肉蓯蓉10g、山茱萸10g;有化熱傾向者加茵陳蒿15g。水煎300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劑。
2.2 對照組服用鱉甲煎丸。每次3g,每日3次。2組患者分別治療6個月,進行療效評定。治愈停藥患者6個月后再次隨訪。
3.1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者腹水、黃疸完全消失,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脾明顯回縮變軟或穩定不變,肝功能恢復正常,體力明顯恢復,且停藥后半年內均未復發。顯效:患者腹水、黃疸消退,主要臨床癥狀消失,體力明顯恢復,肝脾穩定不變,肝功能亦得到明顯改善;治愈后的患者半年內出現復發。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腹水、黃疸明顯消退,臨床癥狀減輕,肝功能得到改善。無效:接受規范治療半個月后患者的癥狀、體征、肝功能均無明顯改善,甚至發生進一步惡化或死亡。[3]
3.2 觀察指標肝纖維化四項:PCⅢ、Ⅳ-C、LN、HA;腹部B超: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脾厚度及肝脾靜脈寬度。
3.3 統計學方法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水準a=0.05。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3.4.2 肝脾B超檢查情況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肝脾B超檢查指標變化情況cm
3.4 .3 2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中醫對乙肝及肝硬化的認識,根據病情的進展階段可分為“黃疸”、“肝積”及“鼓脹”等。黃疸期多為實證,為濕熱、疫毒困阻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濕熱郁蒸,膽汁外溢,表現身、目及小便顏色發黃,甚至身黃如橘色;濕困脾胃,運化失常,出現納呆、腹脹及乏力之癥;由于濕為陰邪,久必傷陽,脾陽衰敗,可出現“陰黃”,臨床見黃色晦暗,如同煙熏。脾胃樞機失常,必影響到肝,因木雖克土,實生于土,脾胃氣機不利,肝氣疏泄失常,木氣不升,久則氣機郁滯,肝脾腫大,形成肝積;腎主封藏,而肝主疏泄,腎欲收,而肝欲泄,肝氣郁而不達,則更欲泄,日久可子盜母氣,漸至腎虛;肝病犯脾,亦可導致脾虛。腎主水,而脾制水,兩臟皆虧可導致水飲泛濫,水停中州,獨腹腫大。木失水土之溫養,則可漸失柔和繁茂,甚則枯萎縮小,形成肝硬化伴腹水之癥候,中醫稱之為“鼓脹”,為四大頑癥之一。
乙肝肝硬化進展是由實致虛,由陽入陰的過程。肝硬化進展實是脾腎之陽逐漸虧耗的過程[4]。肝硬化患者多兼有肝病面容、面色黧黑、形寒怕冷等癥狀,皆是脾腎陽虛之表現。因此,中醫治療本病重在溫陽,切不可重用、久用苦寒之藥,一味清熱解毒,重傷脾腎之陽氣。因本病涉及肝脾腎等諸臟,亦不能專從肝治,而應從整體出發,根據五臟六腑相關的理論進行辨證論治。溫陽益氣湯由熟地黃、制附子、桂枝、山藥、茯苓、炙甘草、黃芪、白芍、干姜及砂仁共10味藥組成。全方以溫陽化氣、健脾疏肝為基本治法。因肝為乙木,性喜條達,主春,其生發必賴水溫土和,天寒地凍,則草木不生。根據乙肝肝硬化患者脾腎陽虛,肝木失其溫養及肝氣郁滯、久病及腎的病機特點,組方以附子溫暖下焦、溫陽化氣為君;熟地黃為臣藥,重補其下,與君藥并用符和“陰中求陽”治法,以及腎為“坎”象,陰中含陽的特點。桂枝具有外伸延展之特性,與肝同氣相求,溫陽化氣同時可舒肝暢肝;黃芪補中有升,以利春生之氣,現代研究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5];山藥、茯苓、干姜、炙甘草可溫陽健脾化濕;白芍柔肝,防諸燥藥傷肝陰,砂仁溫中行氣,有啟中之效,且有納氣歸元之功,共為佐使藥。本方溫中有升,使肝氣暢達;補中健脾,使樞機運轉有力,為治本病“王道”之法[6-7]。對照組所服用鱉甲煎丸,為抗肝纖維化常用中成藥,源自《金匱要略》,用于治療瘧母,現代還用于治療慢性肝炎、血吸蟲病所致肝脾腫大及多種臟器腫瘤等。本方由鱉甲、桃仁等23味藥物組成,鱉甲煎丸以活血散結為主,扶正為輔,所治病癥以實證為主。因慢性乙肝肝硬化已進入虛證階段,不符合實證為主的病機,故其臨床療效遜于溫陽益氣湯。本臨床研究結果亦證實,溫陽益氣湯在改善癥狀體征、肝脾腫大及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方面療效明顯優于鱉甲煎丸,值得臨床應用。
[1]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881
[2]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24
[3]張書楠,余文輝,周大橋,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耐藥基因型研究.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6(2):51
[4]侯寶峰,寇小妮.肝纖維化的中醫病機淺析.陜西中醫雜志,2008,29(6):761
[5]鄭秀琴.黃芪的免疫調節作用及其臨床應用.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7,28(7):30
[6]李玉賓.破解中醫治病密碼.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9
[7]苗祥東,付懷成.溫陽益氣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臨床療效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1,18(5):174
編輯:陳誠傅如海
R575.205
A
1672-397X(2014)08-0030-02
張健(1981-),男,本科學歷,主治中醫師,從事肝病內科工作。zhangjian3109@126.com
20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