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平
(德清縣中醫(yī)院,浙江德清 313200)
夏季中藥內服外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70例臨床觀察
宋建平
(德清縣中醫(yī)院,浙江德清 313200)
目的:觀察7、8、9三月中藥內服外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方法:將140例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緩解期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予中藥內服、外敷,對照組予西藥卡介苗肌注,每年7、8、9三個月進行治療,連續(xù)治療3個夏天。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每年急性發(fā)作次數。結果:2組患者第2年、第3年急性發(fā)作次數均明顯少于治療前,治療組第2年、第3年急性發(fā)作次數顯著少于同時期對照組。結論:夏季予中藥內服外敷冬病夏治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可明顯減少患者每年急性發(fā)作次數,值得研究推廣。
慢性支氣管炎 冬病夏治 中醫(yī)藥療法
近年來,筆者采用“冬病夏治”中藥內服、外敷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簡稱慢支),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140例均為2006年7月~2009年7月間于我院門診堅持冬病夏治的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緩解期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2.5歲;病程2~18年,平均病程8.6年;每年平均發(fā)作次數(4.56±1.23)次。對照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63.2歲;病程2~20年,平均病程9.2年;每年平均發(fā)作次數(4.61±1.31)次。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發(fā)作次數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1]擬定納入標準。臨床上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或伴有喘息,每年發(fā)病持續(xù)3個月并連續(xù)2年或以上可診斷本病,但每年發(fā)病持續(xù)不足3個月的患者,如有明確的客觀檢查依據(如X線、肺功能等)也可診斷。排除肺結核、塵肺、肺膿腫、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咽疾病等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癥狀的其他疾病患者。全部病例均處在臨床緩解期。
2.1 治療組每年夏季予中藥內服、外敷。
2.1.1 內服法自擬溫肺益腎湯,基本方藥物組成:黃芪30g,黨參15g,熟地黃10g,細辛3g,陳皮10g,白芥子10g,山藥12g,茯苓10g,甘草6g,地龍10g。痰濕型服用基本方;痰熱型加黃芩10、魚腥草10g;肺腎氣虛型加人參9g、五味子5g、蛤蚧1對;陰虛型加麥冬10g、玉竹10g。日1劑,水煎服。服藥期間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每年夏季7、8、9月服用,每月初服藥15d,堅持連服3個夏天觀察療效。2.1.2外敷法選擇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熟附片、巴戟天、甘遂,按照2∶2∶1∶1∶1∶1∶0.5比例混合研成細粉,適量姜汁調和,以能揉搓成丸而不散為度,做成直徑約2cm的藥丸,或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不同而調整藥丸的大小用量,以麝香追風膏固定于定喘、肺俞、大椎、天突等穴位上。外敷穴位的注意事項:(1)貼藥前確定貼藥部位皮膚完好,用75%酒精或碘伏常規(guī)消毒皮膚;(2)貼藥后若局部燒灼疼痛難忍,則提前去掉藥膏,以免起泡,若起泡,輕者涂紫藥水數日可愈,重者按燙傷處理;(3)所貼藥物有毒,切勿口服;(4)貼藥期間謹防感冒,不宜吸煙,忌食辛辣涼食物。每年夏季7、8、9三個月外敷,每月16日起外敷至月底,每2~3d換藥一次,堅持連用3個夏天。
2.2 對照組肌注卡介苗2mL(含卡介苗提取物干重0.7mg),隔日1次,治療7、8、9三個月,連用3個夏天。
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如出現咳、痰、喘之癥狀急性發(fā)作者,則暫時停用中藥及卡介苗肌注,改用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痙平喘等藥物治療。
3.1 觀察指標治療期間每年統(tǒng)計患者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次數。
3.2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與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次數比較(±s)次/年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次數比較(±s)次/年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期比較,△P<0.05。
慢性支氣管炎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冬季常發(fā),以老年人居多,常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以咳、痰、喘為主要臨床癥狀?,F代醫(yī)學認為慢性支氣管炎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炎癥由支氣管壁向周圍擴散,加上呼吸道感染和過敏因素的刺激,導致支氣管黏膜水腫、充血和炎性細胞浸潤,損壞內膜纖毛細胞,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造成清除功能減退??ń槊缍嗵呛怂崾墙涍^卡介苗熱酚法提取出的一種菌體脂多糖[2],除去了可能導致副作用的蛋白質,其主要作用就是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水平,增強機體抗過敏和抗感染能力,具有調節(jié)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作用,能夠刺激網狀內皮系統(tǒng),使單核巨噬細胞激活[3],并誘導單核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分泌1L-2及IFN-γ,可以通過穩(wěn)定肥大細胞、封閉IgE的作用,減弱脫顆粒細胞釋放活性物質的功能,達到抗過敏、抗炎和平喘的效果。
慢性支氣管炎歸于“咳嗽”、“喘證”、“哮證”等范疇,其病位在肺,與脾、腎關系密切。多因久病肺虛致痰瘀潴留,肺氣壅滯,肺不斂降,氣還肺間,胸膺脹滿而成,并逐漸損及脾腎,每因復感外邪誘使病情發(fā)作或加劇,其病理性質多本虛標實。慢支臨床緩解期以本虛為主,治療應標本兼治,扶正與祛邪共施,而以扶正為主。本研究根據春夏養(yǎng)陽和內病外治的理論,融藥療與理化刺激于一體,在農歷三伏天期間,氣溫高,陽氣旺盛,抓住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4],利用中藥內服和藥物穴位貼敷的方法,調動人體內的抗病能力,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起到預防舊病復發(fā)或減輕癥狀的作用。自擬溫肺益腎湯選用黃芪、黨參、山藥益氣健脾;熟地黃補益腎精;茯苓、細辛、陳皮、白芥子溫肺化飲、化痰止咳;慢支病程久遠,久病入絡,瘀血阻滯,選用地龍活血通絡;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起到補腎益肺,止咳化痰通絡之功效。中藥貼敷選用白芥子溫肺化痰;甘遂泄水逐飲;細辛辛散溫通,通徹表里上下,入肺經溫肺腑而溫肺化痰;熟附片、巴戟天溫補腎陽;延胡索化瘀,還能減輕白芥子對皮膚的刺激作用。藥物打成細粉后再加姜汁調和,能增強溫肺止咳的功效。予麝香追風膏固定,一取其透皮作用,二取其引經作用,引諸藥直達病所。全方具有溫肺補腎平喘、止咳化痰之功。所選取的定喘、肺俞、大椎、天突有扶陽益氣、降氣平喘之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夏季采用中藥內服外敷,可明顯減少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急性發(fā)作次數,值得進一步研究。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548
[2]周玉成,周雅麗.卡介菌多糖核酸的臨床應用進展.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09,2(5):482
[3]褚家秀.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佐治嬰幼兒哮喘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yī)學,2008,3(16):139
[4]王曉燕,王利然.“冬病夏治”傳統(tǒng)穴位配合神闕穴膏藥貼敷防治小兒哮喘55例療效觀察.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09,1(2):185
編輯:韋杭 吳寧
R563.120.5
A
1672-397X(2014)08-0038-02
宋建平(1980-),男,本科學歷,主治中醫(yī)師,中醫(yī)內科學專業(yè)。20681970@qq.com
201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