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1 郭曉明1 康安2 汪受傳1
(1.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29;2.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
『溫運顆粒』治療小兒脾虛瀉52例臨床研究
徐珊1 郭曉明1 康安2 汪受傳1
(1.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29;2.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
目的:客觀評價溫運顆粒治療小兒泄瀉脾虛證的臨床療效。方法:52例泄瀉脾虛證患兒,均予口服溫運顆粒,療程為5d。觀察治療后療效以及治療前后主、次癥積分變化情況。結果:52例患兒治療后痊愈20例,顯效28例,有效3例,無效1例,愈顯率92.31%。治療后主癥(大便次數、質地、性狀)積分較治療前明顯減少,次癥之食欲、腹痛腹脹、面色、精神、大便氣味積分較治療前明顯減少,而次癥之大便顏色、舌苔、指紋積分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結論:溫運顆粒治療小兒泄瀉脾虛證臨床療效顯著。
泄瀉 脾虛 溫運顆粒
我們自2011年以來,運用溫運顆粒(汪受傳經驗方)治療小兒脾虛瀉,獲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1.1.1 疾病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小兒四病防治方案》[1]之小兒腹瀉防治方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第7版制訂小兒腹瀉病診斷標準:(1)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2)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
1.1.2 證候診斷標準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之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泄瀉脾虛證診斷標準:久瀉不止,或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
1.2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證候診斷標準,且病情分類為輕度(無脫水)、中度(輕到中度脫水);患兒年齡4個月~10個月;患兒法定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參加本研究。
1.3 排除標準不符合中西醫疾病診斷標準及中醫證候診斷標準者;重度脫水者;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威脅生命的原發疾病及精神、神經疾病及其他嚴重疾病者。
1.4 一般資料52例均為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門診的泄瀉脾虛證患兒。其中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齡為7個月;輕度35例,中度17例;平均病程21d。
按照脾虛瀉的病機特點,確定運脾化濕、溫中止瀉治法,擬方溫運顆粒(天江藥業配方顆粒)。主要藥物組成:蒼術6g,煨益智仁6g,砂仁1.5g,炮姜3g,茯苓6g,生麥芽12g。每劑分服2d,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療程為5d。除上述治療外,不使用其他止瀉藥物,但必要時可作對癥處理,如病情為中度者給予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
3.1 觀察指標
3.1.1 主癥指標及評分大便次數(0分:1~2次/d;3分:3~4次/d;6分:5~6次/d;9分:≥7次/d),大便質地(0分:成形;3分:不成形,糊狀;6分:稀溏便;9分:稀水便),大便性狀(0分:正常大便;3分:偶夾少許奶瓣或其他不消化物;6分:常夾有大量奶瓣或其他不消化物;9分:完谷不化)。
3.1.2 次癥指標及評分飲食(0分:正常;1分:食欲減退,納量減少;2分:納呆,甚至拒食),腹痛腹脹(0分:無;1分:偶有或輕微;2分:頻繁或劇烈),面色(0分:紅潤;1分:少華或萎黃;2分:面白,虛浮),精神(0分:正常;1分:時而煩躁或神疲乏力;2分:煩躁不寧或萎靡不振),大便氣味(0分:正常;1分:異常),大便顏色(0分:黃色;1分:黃綠色或綠色),舌象(0分:舌質淡紅,舌薄白;1分:舌質淡、紅等,舌苔厚、滑、膩等),指紋(0分:正常;1分:異常)。
3.2 療效判定標準參考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制定的《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4]中遷延與慢性腹瀉療效判斷標準。痊愈:治療5d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主、次癥總積分減少≥90%;顯效:治療5d時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主、次癥總積分減少≥67%、<90%;有效:治療5d時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有好轉,主、次癥總積分減少≥33%、<67%;無效:治療5d時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主、次癥總積分減少<33%。
3.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各單項癥狀體征評分采用t檢驗,對治療前后差值進行符號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臨床療效52例中痊愈20例(38.46%),顯效28例(53.85%),有效3例(5.77%),無效1例(1.92%),愈顯率92.31%。
3.4.2 治療前后各主癥積分變化情況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各主癥積分情況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各主癥積分情況比較(±s)
指標治療前(n=52)治療后(n=52)統計量P大便次數4.04±2.7150.98±1.540-5.873 0.000大便質地5.83±2.684 2.13±1.495-5.492 0.000大便性狀3.81±1.585 1.33±1.618-5.634 0.000
3.4.3 治療前后各次癥積分變化情況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各次癥積分情況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各次癥積分情況比較(±s)
指標治療前(n=52)治療后(n=52)統計量P飲食0.94±0.6980.42±0.537-4.557 0.000腹痛腹脹0.75±0.556 0.33±0.513-3.889 0.000面色0.71±0.498 0.17±0.382-5.292 0.000精神0.42±0.572 0.08±0.269-3.662 0.000大便氣味0.31±0.466 0.08±0.269-3.464 0.001大便顏色0.27±0.448 0.13±0.345-1.941 0.052舌象0.27±0.448 0.17±0.382-1.667 0.096指紋0.10±0.298 0.04±0.194-1.732 0.083
小兒泄瀉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統疾病,為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是我國兒科重點防治的四大疾病之一。中醫認為泄瀉產生的病機關鍵在于脾虛濕盛,而小兒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故臨床泄瀉患兒以脾虛證為常見。《活幼口議·卷十六·議吐瀉詳證六法所治》曰:“臟腑虛寒,泄瀉不止。”《幼幼集成·卷三·泄瀉證治》曰:“久瀉不止,多屬虛寒。”脾胃虛弱是導致小兒泄瀉的重要病因,且腹瀉日久必致脾虛,兩者互為因果,導致腹瀉遷延難愈。目前,西醫對于小兒腹瀉的治療,往往在飲食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抗生素、腸道微生態制劑、腸黏膜保護劑和鋅制劑等藥物治療,對小兒脾虛瀉的癥狀雖有一定改善但療程較長,且因其無法根除病因而易反復,總體療效不甚理想。
本研究客觀評價了溫運顆粒治療小兒泄瀉脾虛證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52例患兒愈顯率達92.31%,治療后主癥(大便次數、質地、性狀)積分明顯減少,次癥中食欲、腹痛腹脹、面色、精神、大便氣味積分明顯減少,而次癥中大便顏色、舌苔、指紋積分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表明溫運顆粒治療小兒泄瀉脾虛證臨床有效,不但能有效恢復大便正常,而且對脾虛證全身表現有明顯改善,顯示其在治療脾虛瀉方面的優勢。脾虛證是小兒泄瀉臨床常見證型,脾虛則運化失職,不能分清別濁,因而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合污而下,而成脾虛泄瀉。溫運顆粒基于小兒泄瀉脾虛之基本病機,選用蒼術為運脾之要藥,能燥濕健脾,煨益智仁、炮姜溫中暖脾助運,再加理氣助運、消乳健胃之品,共同組成運脾化濕、溫中止瀉之方,藥證相合,故收良效。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嬰幼兒腹瀉防治方案.中華兒科雜志,1987,25(3):175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89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9
[4]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R256.340.5
A
1672-397X(2014)08-0026-02
徐珊(1985-),女,醫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小兒脾系疾病。
汪受傳,wscnj@126.com
2014-01-19
編輯:韋杭 吳寧
教育部國家級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學學科第二期開放課題(EZK20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