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澄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
中西醫結合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40例臨床觀察
寧澄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
目的:觀察針箭顆粒與苯磺酸氨氯地平聯合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78例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38例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療組40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針箭顆粒。28天后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血壓變化及中醫臨床癥候療效。結果:2組治療后收縮壓及舒張壓均顯著降低,降壓療效相似;治療組中醫癥候總有效率為8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0.5%。結論:針箭顆粒與苯磺酸氨氯地平聯合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療效確切,且可顯著改善中醫臨床癥候。
高血壓病 肝陽上亢 針箭顆粒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2012年8 月至12月期間,筆者在應用常規西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基礎上,加用我院院內制劑針箭顆粒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4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為我院心內科門診患者,共78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48~70歲,平均年齡(59.17±7.53)歲;病程5~16年,平均病程(9.30± 3.11)年。對照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齡49~68歲,平均年齡(58.91±6.39)歲;病程6~15年,平均病程(10.56±2.92)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1]中的高血壓病診斷標準,即未使用降壓藥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1kPa= 7.5mmHg)。中醫肝陽上亢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74制定:具體以舌紅苔黃、頭暈、頭目脹痛、急躁易怒、顏面潮紅、失眠多夢、口苦、耳鳴以及肢體麻木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1.3 排除標準(1)年齡<30歲或>75歲;(2)妊娠或哺乳期婦女;(3)繼發性高血壓??;(4)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腎或血液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5)精神?。唬?)過敏體質者。
2.1 對照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50224)5mg,每天1次。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針箭顆粒(由鬼針草、鬼箭羽、玄參、山萸肉、防己、澤瀉組成,每包5g,委托江蘇省江陰市天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每次2包,每天2次。
2組患者均予輔助飲食、生活調理,治療期間不得使用其他抗高血壓的藥物及措施。治療期間出現血壓突然升高時,均可臨時服用卡托普利12.5mg。
2組療程均為28d。
3.1 觀察指標(1)中醫臨床證候改善情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77觀察眩暈、耳鳴、頭痛、頭脹、口苦、失眠多夢等癥狀改善情況。癥狀的輕重以計分的方法表示,按癥狀輕重程度分別計0~3分,計算總積分,并分別于治療前后評分。(2)血壓值的變化:每日服藥前、上午9:00、下午16:00各測1次血壓,3次血壓的平均值為當日血壓。
3.2 血壓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77制定。顯效: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或者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有效:舒張壓下降不及10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或者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或者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mmHg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3.3 中醫癥候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77制定。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癥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癥候積分減少不足30%。
3.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3.5 治療結果
3.5.1 血壓值變化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壓值變化比較(±s)mmHg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壓值變化比較(±s)mmHg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指標治療組(n=40)對照組(n=38)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收縮壓157.08±10.12142.91±6.54*143.52±7.86*158.39±7.50舒張壓93.73±4.4782.30±5.62*94.30±4.4784.91±4.30*
3.5.2 降壓療效比較治療組40例中,顯效13例,有效17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5.0%;對照組38例中,顯效10例,有效1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3.7%。2組總有效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2組降壓療效相當。
3.5.3 中醫癥候療效比較治療組40例中,顯效16例,有效1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7.5%;對照組38例中,顯效10例,有效13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60.5%。2組總有效率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治療組在改善中醫臨床伴隨癥狀方面療效優于對照組。
高血壓病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周圍小動脈阻力增高同時伴有不同程度代謝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是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病之一,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嚴重疾病。防治高血壓病,減少并發癥,降低心、腦血管病死亡率,是目前醫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中醫藥防治高血壓病歷史悠久,注重整體調節,平衡陰陽,調理氣血,疏通經絡,具有獨特優勢。
高血壓病在中醫學中可歸屬于“眩暈”、“頭痛”等病證范疇,其病因以情志不遂、年高腎虧、病后體虛、飲食不節以及瘀血內阻為主,目前臨床中多分為肝陽上亢型、氣血虧虛型、腎精不足型、痰濕中阻型以及瘀血阻竅型進行論治。筆者在臨床中發現,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改變,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發病率呈逐漸升高趨勢。此類患者多是由素體陽盛,肝陰不足,合并氣郁化火,風陽內動,發為眩暈、頭痛引起的。針箭顆粒系我院名老中醫唐蜀華教授多年的經驗方,由鬼針草、鬼箭羽、玄參、山萸肉、防己、澤瀉組成。方中鬼針草、鬼箭羽均歸肝經,用以為君,功能清肝泄熱為主;配以山萸肉、玄參滋養肝腎;防己、澤瀉淡滲利水。諸藥有機配伍,共奏清肝泄熱、滋水涵木、化瘀利水之功,使降瀉而不傷正,滋補而不留邪,補瀉相得,正契合了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證的病機特點。
本臨床觀察結果顯示,針箭顆粒與苯磺酸氨氯地平聯合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臨床療效確切,且還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伴隨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正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2005年修訂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0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編輯:王沁凱 岐軒
R544.105
A
1672-397X(2014)10-0041-02
寧澄(1984-),男,醫學碩士,住院中醫師,從事心血管病的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ningchengnj@126.com
201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