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厚 趙玉萍 柴劍波 林雪蓮 于明
(1.黑龍江神志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神志病證治規律重點研究室,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3.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針藥結合干預精神分裂癥患者氧化應激損傷60例臨床研究
趙永厚1,2趙玉萍1,2柴劍波3林雪蓮1于明1
(1.黑龍江神志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神志病證治規律重點研究室,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3.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目的:觀察針藥結合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氧化應激損傷相關指標的影響,探尋該療法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機理。方法:采用隨機雙盲平行對照的研究方法,共入組患者240例,其中安慰劑組、中藥組、針刺組、針藥結合組各60例,另設60例健康對照組,療程35d,檢測受試患者氧化應激損傷相關指標。結果:針藥結合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NO、LPO及MDA含量皆顯著降低,GSH-Px、CAT含量顯著升高,統計學分析有顯著性差異,且針藥結合組優于中藥組或針刺組。結論:抗氧化應激損傷是針藥結合療法干預精神分裂癥的現代生物學基礎。
精神分裂癥 氧化應激損傷 復元康膠囊 針刺療法
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方法,觀察針刺結合復元康膠囊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氧化應激損傷相關指標的影響,以期探明其干預精神分裂癥的現代生物學基礎,并為該療法的臨床應用及中醫藥防治策略奠定重要的研究基礎。
2010~2013年黑龍江神志醫院神志病科住院的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首發病患者240例,隨機分為安慰劑組、針刺組、中藥組、針藥結合組各60例,同時按隨機數字表法抽檢健康志愿者60例為健康對照組。各組研究對象年齡、性別無統計學差別(P>0.05),均排除其他疾患并在入本研究前1個月停用或不用維生素C、維生素E、銀杏葉等抗氧化藥物。
2.1 干預方法(1)中藥組:予復元康膠囊(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制劑室生產,每粒0.4g)口服,每日3次,每次5粒;(2)針刺組:予調神醒腦針刺療法(主取百會穴,配印堂、神庭、內庭、風府穴,小幅度輕捻轉,偶伴提插,捻轉速度200轉/min以上,連續3~5min),每日1次;(3)針藥結合組:予單純中藥組+單純針刺組方法干預;(4)安慰劑組:予口服安慰劑;(5)健康對照組:不予任何干預措施。各組均連續干預35d。
2.2 血樣采集和預處理受試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早晨空腹時靜脈抽血,置4℃待檢。參照試劑盒(美國RD公司)說明,采用酶聯免疫法(Sgnergy HT全自動酶標儀Anthos Labtee instruments made in Austtria)進行相關指標檢測:一氧化氮(NO)、過氧化脂質(LPO)、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丙二醛(MDA)。
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版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以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所有資料在治療前后采用t檢驗分析,序列資料采用χ2檢驗。
各組干預前后氧化應激相關指標含量比較見表1。其中針藥治療組效果最為明顯,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NO水平、LPO及MDA含量皆顯著降低,GSH-Px、CAT含量顯著升高,統計學分析有顯著性差異(P<0.01或P<0.05),各項指標均優于中藥組和針刺組。說明針藥結合療法可通過增加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能力,降低過氧化損傷,使神經遞質達到新的平衡,減輕自由基對神經細胞的損傷,從而調節精神分裂癥患者氧自由基代謝及恢復氧化-抗氧化系統的平衡,降低腦神經細胞損傷,起到抗精神分裂癥的作用。
精神分裂癥屬多發性、難治性重性精神病之一,治療較為困難。該病屬中醫神志病學癲、狂病范疇,中醫藥療法療效確切且副作用小,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發展前景。針藥結合治療精神分裂癥是基于中醫癲狂病痰滯腦神理論,將消痰活血、破結行氣之復元康膠囊與調神醒腦之針刺療法相結合,具有充分的臨床實踐、前期研究基礎。
4.1 中醫辨治特色與理論依據中醫藥療法療效確切且副作用小,可有效避免西藥副作用、藥物依賴性等問題,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發展前景。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與痰密切相關,常兼夾瘀、氣等邪氣共同上擾腦神而致神志失常,即證候要素為痰、瘀、氣等,病證靶位在腦,痰、瘀凝滯清竅而發病,而痰邪是引發癲狂的重要病因,其發病機制是痰滯腦神[1]。因此,治療上應以消痰化瘀、行氣破結、調神醒腦為總治療原則。本研究以精神分裂癥痰滯腦神病機理論為基礎,使用針藥結合治療。基于癲狂病痰滯腦神病機理論,復元康膠囊由半夏、南星、牽牛子、三棱、莪術、檳榔、大黃、茵陳蒿等藥物組成,以消痰活血,破結行氣為立方大法,臨證治療痰凝血瘀氣滯型精神分裂癥,可滌痰濁、行瘀血、破滯氣,使清靈之竅再現通利。而針刺具有調節陰陽、行氣祛痰、開竅醒神、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依據中醫“凡刺之法,必本于神”、“用針之要,無忘其神”之理論,倡導針刺以調腦神為本,主取百會穴,配經外奇穴印堂穴及神庭、內庭、風府穴,以疏通頭部經絡,開竅醒神。有研究表明,針刺的刺激量和手法是療效的關鍵,針刺頭部穴位時,達到一定刺激量方能激活腦細胞并影響腦內神經遞質及能量代謝,從而起到改善腦功能的作用[2]。因此本療法的刺激頻率和強度應達到一定的刺激量,使刺激信號能穿透顱骨而作用于大腦額葉結構,這樣才能達到治療神志異常的目的。
4.2 針藥結合療法的臨床診療優勢中藥和針灸是中醫臨證常用的治療手段,由于精神分裂癥特殊的臨床表現及癥候特征,相較于西醫學療法,中醫藥療法體現出治療依從性強、安全性高等優勢。依據“藥之不及,針之所宜,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之理,針刺療法可彌補藥物在臨床應用的不足,還可增加藥物的療效,如現代研究通過對血藥濃度和靶器官藥物濃度及靶器官的敏感性等技術檢測,認為針刺可通過多種途徑引起血藥濃度的改變,特異性提高靶器官對該藥物的反應性和敏感性,從而介導針刺對藥物的增效作用,還能通過不同途徑引起與其相關聯的內臟靶器官對于靶向性藥物的吸收增加,通過影響靶向性藥物的體內代謝過程起到對于藥物的增效作用[3-4]。亦有研究表明,針刺作用于人體時可產生明顯的抗自由基能力,其機理可能是阻斷SCI組織自由基產生的某些環節[5]。另外,神經行為學的變化也表明針刺對SCI神經功能恢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臨床上采用針藥結合的方式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和預后都具有明顯的優勢。
表1 各組干預前后氧化應激相關指標含量比較(±s)

表1 各組干預前后氧化應激相關指標含量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0.01;與安慰劑組比較,★P<0.05,★★P<0.01;與中藥組比較,▲P<0.05,▲▲P<0.01;與針刺組比較,△P<0.05,△△P<0.01。
組別例數健康對照組60 NO(nmol/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328.1±23.4324.1±19.610.1±3.4 LPO(μmol/L)治療后9.8±2.5 GSH-Px(U/mL)治療前治療后48.3±9.2 50.3±10.2安慰劑組60中藥組60458.9±20.7**409.2±19.4#★13.9±3.1**11.5±6.0#★39.5±6.2**47.6±8.2#★針刺組60467.1±19.6**439.8±30.614.1±2.6**13.1±5.340.2±7.6**44.1±7.9針藥結合組60465.5±28.2**343.2±13.3##★★▲▲△△13.8±4.2**10.6±2.3##★★△38.4±8.8**51.6±9.7##★★△479.3±33.1**467.6±25.614.3±2.2**13.7±4.140.2±6.6**41.2±11.8組別例數健康對照組60 CAT(K/g·Hb)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342.2±20.6332.9±20.10.69±0.20 MDA(nmol/mL)治療后0.68±0.29安慰劑組60中藥組60268.9±18.9**289.2±22.80.89±0.16**0.77±0.27針刺組60273.2±19.8**280.4±23.10.97±0.25**0.80±0.13針藥結合組60269.7±16.6**333.5±16.5#★▲△0.93±0.27**0.65±0.19##★★▲△△277.3±21.7**280.3±18.30.95±0.32**0.91±0.17
4.3 氧化應激損傷的精神分裂癥現代生物學機制
氧化應激即是指氧化過程和抗氧化過程之間不平衡的狀態,人體在正常生理狀況下,為維持各種細胞和亞細胞結構,不斷產生一定的自由基,但這些生理性自由基可由內源性抗氧化系統,如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等有效地清除,從而保持動態的平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通過脂質過氧化產物的增多以及慢性和初次發病未曾用藥物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酶或非酶的抗氧化劑水平的改變表明,氧化損害對精神分裂癥的病理生理學起作用;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由基代謝產物或抗氧化酶測定的結果均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氧化應激增加,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自由基和抗氧化功能異常。
本研究結果表明,氧化應激損傷是精神分裂癥的生理病理學基礎,復元康膠囊結合調神醒腦針刺療法可通過增加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能力,降低過氧化損傷,使神經遞質達到新的平衡,減輕自由基對神經細胞的損傷,從而調節精神分裂癥患者氧自由基代謝及恢復氧化-抗氧化系統的平衡,降低腦神經細胞損傷,起到抗精神分裂癥的作用。
[1]趙永厚,趙玉萍,于明,等.從“痰迷心竅”到“痰滯腦神”的癲狂病機嬗變.遼寧中醫雜志,2013,40(5):885
[2]孫申田,張瑞.新編實用針灸臨床歌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79
[3]逯波,王玉敏,高俊虹,等.針藥結合機制研究概況的分析與思考.針刺研究,2009,34(3):212
[4]崔晶晶,高俊虹,王玉敏,等.針藥結合增效機制研究的新思路探討.針刺研究,2010,35(2):146
[5]吳永剛,孫忠人,李志剛,等.針刺對實驗性脊髓損傷早期大鼠自由基改變的影響.中醫雜志,1999,40(10):620
R749.305
A
1672-397X(2014)10-0060-03
趙永厚(1964-),男,醫學博士,博士后,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藥防治神志病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
趙玉萍,lemon999zyh@126.com
2014-03-23
編輯:華由 王沁凱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學技術研究專項(06-07 LP1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神志病證治規律重點研究室建設項目(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