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石安 陳冬梅 郭勝 宋倩 尤寶芬
(南通市中醫院,江蘇南通 226001)
消瘀貼貼臍治療盆腔瘀血綜合征94例臨床觀察
姚石安 陳冬梅 郭勝 宋倩 尤寶芬
(南通市中醫院,江蘇南通 226001)
目的:觀察消瘀貼貼臍治療腎虛血瘀型盆腔瘀血綜合征(PCS)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0例PCS患者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予消瘀貼貼臍,對照組予桂枝茯苓膠囊口服,2組均以15d為1個療程,連續3個療程;觀察2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血液流變學、盆腔靜脈血流速度及盆腔靜脈內徑等變化。結果:2組在總有效率、血液流變學指標、盆腔靜脈血流速度、盆腔靜脈內徑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結論:消瘀貼貼臍治療腎虛血瘀型PCS安全、有效。
盆腔瘀血綜合征 腎虛血瘀 消瘀貼 經皮給藥
近年來,筆者采用隨機對照研究方法,以我院姚寓晨教授近10年采用的中藥貼臍劑消瘀貼貼臍治療腎虛血瘀型盆腔瘀血綜合征(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PCS),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所有入組病例均為南通市中醫院婦科門診患者。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丁曼琳主編的《婦產科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中醫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采用隨機、陽性藥對照、平行組設計臨床研究方案,將符合本研究入選的20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00例:年齡26~43歲,平均年齡(40.67±3.27)歲;病程2~66月,平均病程(30.15±8.44)月;治療前平均中醫癥狀積分(16.25± 4.19)分。對照組100例:年齡27~45歲,平均年齡(40.02±4.77)歲;病程2~63月,平均病程(31.44± 7.99)月;治療前平均中醫癥狀積分(16.11±3.62)分。2組入選病例在年齡、病程、中醫癥狀積分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予消瘀貼貼臍(免煎顆粒劑:蛇床子、水蛭、莪術以2∶2∶1混合,取10g加適量甘油,并點入氮酮1mL,調成糊狀置于臍中,外用一次性醫用敷貼固定,每日貼16h);對照組予桂枝茯苓膠囊口服(每次0.93g,每日2次)。2組均以15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1)癥狀積分: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下腹痛、痛經、疲勞、性交痛等癥狀的緩解情況。其中疼痛(酸痛、脹痛等)癥狀評估采取VAS視覺評估法,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輕度<3分,中度>3分而<7分,重度>7分。治療前后對比低于2分者為有效,評分無改變或增加者為無效。(其中主證: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兼證: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2)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等。(3)盆腔靜脈流速及內徑:由同一有經驗的彩超醫師行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ACUSON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經陰道凸陣探頭,頻率為3.5~7.5MHz)檢查,觀察盆腔靜脈流速及盆腔靜脈內徑。
3.2 療效標準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且<95%;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且<7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3.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研究結果
3.4.1 病例分布本研究中脫落14例(5例中途不合作,9例失訪),其中治療組6例,對照組8例;2組病例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試驗無剔除病例,符合方案數據分析186例(表1)。
3.4.2 總體療效比較見表2。
3.4.3 癥狀積分比較見表3。

表1 治療組、對照組病例分布比較例

表2 治療組、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表3 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3 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94 16.25±4.196.31±4.44*▲對照組8.25±4.91*92 16.11±3.62
3.4.4 血液流變學指標、盆腔靜脈血流速度及盆腔靜脈內徑變化比較見表4。
表4 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盆腔靜脈血流速度、盆腔靜脈內徑比較(±s)

表4 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盆腔靜脈血流速度、盆腔靜脈內徑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血漿黏度(mPa·s)13.44 0.02 4.10±0.64 3.52±0.59纖維蛋白原(g/L)盆腔靜脈內徑(mm)4.12±0.84 3.29±0.51▲-11.55 0.01盆腔靜脈血流速度(cm/s)治療組(n=94)8.63±1.28 5.59±1.78▲8.19 0.02 4.50±0.91 6.59±1.50▲對照組(n=92)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紅細胞壓積(%)1.77±0.18 0.42±0.05 1.44±0.13▲0.39±0.09▲14.70 2.82 0.01 0.01 1.75±0.22 0.43±0.08 1.62±0.25 0.42±0.10 3.74 0.74 0.01 0.45 8.61±1.27 6.32±1.75 6.39 0.02 4.47±0.78 5.51±1.05 -7.62 0.01 13.24 0.01
3.4.5 藥物安全性分析2組進入安全性分析的186例受試者的血壓、心率、心律、肺、肝及其他體格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本次試驗共發生不良事件3例,其中治療組2例(2.1%),對照組1例(1.1%),分別為皮疹2例,瘙癢1例。經研究者判斷,不良事件均與試驗藥物有關(即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在安全性實驗室指標(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谷草轉氨酶、尿素氮、心電圖)方面,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出現的異常值,經研究者判斷,均與藥物無關。故本研究證實消瘀貼是安全、可靠、適合臨床長期應用、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特效中藥透皮制劑。

表5 治療組、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任何使盆腔靜脈流出不暢或受阻的因素,均可引起盆腔靜脈瘀血而致PCS的發生[1]。PCS以下腹部疼痛、腰骶部酸脹疼痛、白帶量多、月經色黑或有血塊為主要臨床癥狀。西醫學認為其與女性盆腔的靜脈數量增多和構造薄弱的特點以及體質因素、體位、子宮后頃、便秘、輸卵管結扎術等因素有關[2],雖然其病因初步明確,但到目前為止,尚無特效藥物面世。因此,尋找有效的治療手段一直是醫學界研究的熱點。
全國名中醫姚寓晨教授潛心研究本病數十年,認為腎虛血瘀為本病主要病機,腰為腎之府,腎陽虛,陽虛則寒,寒則血凝泣,日久瘀血加重,阻滯脈絡,不通則通,發為本病。依據病機特點,研制出具有溫陽化瘀功效的消瘀貼,該制劑以莪術、蛇床子、水蛭3味中藥為主。水蛭破血,逐瘀,通經;蛇床子溫陽補腎;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全方藥味精煉,配伍合理,切中病機。給藥方法為貼臍,因臍中為神闕穴,屬任脈;臍兩側為沖脈循行之地,沖脈乃經脈之海,聯通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臍部皮膚菲薄,藥物通過臍部易于吸收而通經貫絡,作用于全身;再者臍離盆腔較近,中藥貼臍可以通過經絡和體表兩種途徑作用于患病部位。西醫學認為臍部是一特殊的組織結構,有豐富的動靜脈網、淋巴、神經分布,敏感性高,易于傳達信息,滲透性好,藥物分子易于穿透臍部進入細胞間質,迅速彌散于血液中參與體循環[3]。本臨床試驗顯示:消瘀貼治療PCS總體有效率88.30%,對照組桂枝茯苓膠囊總體有效率77.17%,2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次,在改善關鍵指標,如血液流變學指標、盆腔靜脈血流速度、盆腔靜脈內徑等方面,治療組亦均優于對照組。提示消瘀貼貼臍治療PCS中醫證屬腎虛血瘀者療效滿意,副作用小,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值得進一步研發,推廣應用。
[1]來佩琍.婦科疾病診斷標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63
[2]張貴源.女性盆腔靜脈瘀血綜合征的研究進展.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07,20(4):248
[3]聶現華.臍療法的探討與臨床應用.中醫外治雜志,2007,16(5):47
R711.590.5
:A
:1672-397X(2014)12-0071-02
姚石安(1957-),男,醫學碩士,主任中醫師,從事女性生殖功能調節的研究。yaosa2@163.com
2014-04-01
編輯:華由王沁凱
江蘇省中醫藥局科技項目(LZ0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