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抗戰時期毛澤東關于農村改造的理論與實踐

2014-04-18 07:07:34方建斌楊鵬

摘 要: 抗戰時期,毛澤東成功地實施了對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的農村改造實驗。通過經濟、文化教育、基層民主政權建設三方面的改革,農村舊有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被徹底改變,生產力獲得極大的解放和發展;廣大農民的政治、階級覺悟和文化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鄉村傳統權威對基層政權的實質性控制宣告結束。中國共產黨由此贏得了最廣泛的信任與支持。

關鍵詞:抗戰時期;毛澤東;農村改造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6-0117-05

抗戰時期,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有關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農村社會改造的理論,他利用國家政權把新秩序嵌入農村社會內部,逐漸打破了村莊內生舊秩序獨占的格局,實現了農村社會的革命性、現代性的轉型。在毛澤東改造農村的過程中,新秩序的嵌入主要是通過改善農民的生計狀況(經濟建設);增進農民智識(文化教育);涵養農民的公共心和政治參與意識以求農村自治(基層民主政權的建設)三方面的改革實現。其中,改善農民的生計狀況是基礎,增進農民智識是關鍵,基層民主政權的建設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促成農村的整體改造。

一、努力打造農村“新經濟”

1936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到達陜甘,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據地。隨著抗日戰爭的深入發展,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貫徹執行全面抗戰路線,積極開辟敵后戰場,先后在華北、華中、華南的廣大農村創立了16塊抗日根據地。到1940年底,根據地的農村人口達到1億左右。面對抗日根據地內部生產力低下、貧窮落后、生態環境惡劣;外部又面臨著國民黨右派的軍事封鎖和威脅的雙重危機情況,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首要解決的是解放農村生產力,改善根據地農民的生計,為此,他首先將目光對準了束縛農村經濟發展的土地問題。

土地是農業生產最主要的生產手段,土地問題更是中國農村生產關系改造的根本問題。抗日根據地的全部耕地大約70%集中在占農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農手里,而占全部人口90%的中農貧農和雇農,卻只有30%的土地。這種土地所有制關系,是“農村中的封建和半封建的生產關系賴以建立的基礎”,也是“中國農民在革命中為爭取土地而奮斗的主要基礎”[1]。毛澤東很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2]692,“由于是農村,農民都是分散的個體生產者,使用著落后的生產工具,大部分土地還為地主所有,農民受著封建剝削”[3]1 016,而解決土地問題是調動農民積極性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本條件。在全民族的抗戰情況下,為了團結各階層人民一致抗日,用革命的方法沒收土地分配已不適應抗日統一戰線的需要,毛澤東與中共中央適時地調整了抗日根據地的土地政策,采用減輕封建剝削和削弱地主經濟最直接最普遍的方法:減租減息(簡稱“雙減”)。

1937年8月,黨中央召開洛川會議,會上討論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綱領明確提出了減租減息的政策,即:一方面規定地主減租減息,另一方面規定農民交租交息;一方面承認地主的地權,另一方面又承認農民的佃權。1940年12月25日,毛澤東發表《論政策》一文,提出了“雙減”的具體辦法:“地租,一般以實行二五減租為原則;到群眾要求增高時,可以實行倒四六分,或倒三七分,但不要超過此限度。利息,不要減到超過社會經濟貸款關系所許可的程度。另一方面,要規定農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權和財產所有權仍屬于地主。不要因減租減息而使農民借不到債,不要因清算老賬而無償收回典借的土地”[2]767。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和辦法,各抗日根據地廣泛發動群眾,迅速掀起了減租減息的熱潮,至1942年前,不少地區的減租減息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據晉西北區1941年的統計,17個縣計有20 987家佃戶減了租,20個縣共減租17 716石,平均每戶減了8斗多,12個縣共減息8 842元。又如1941年的晉冀魯豫邊區,該區9個縣有7 750家佃戶減租,11個縣共減去租子17 730余石,平均每家佃戶減去租子2石以上[4]。

土地革命和減租減息“破壞了封建剝削關系的一大半”,極大地調動了群眾抗日和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這是第一個革命。毛澤東在農業經濟建設上,又組織了一個革命,這就是開展大生產運動和組織起來發展農業生產。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中國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作戰逐步轉向敵后戰場,陜甘寧邊區和敵后各抗日根據地在財政經濟上日益困難。面對根據地日益嚴重的困難局面,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強調走生產自救的道路。1942年12月,在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毛澤東又提出了“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這個總方針,闡明了經濟工作的重要性,財政困難只有從有的地經濟發展上才能解決。為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保證財政經濟工作總方針的實現,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大規模展開。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人帶頭參加生產勞動,經常利用休息時間開荒、種菜。在延安的數萬名黨政軍學各方面人員,都投入到大生產的熱潮之中,各抗日民主政府也積極動員農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并幫助農民改良耕作技術,推廣優良品種。著名的八路軍第359旅接受中共中央的電令,開赴荒無人煙的南泥灣,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從旅長王震到工勤人員、隨軍家屬,人人動手開荒種地,使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

在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十分重視組織農村勞動力的問題,提出“用合作社方式,把公私勞動力組織起來”,以提高勞動效率,即“組織起來”發展農業生產的理論。1943年11月29日,在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表彰大會上,毛澤東作了《組織起來》的報告,報告中特別指出:“抗日戰爭六年半中,敵人在各抗日根據地內實行燒殺搶的三光政策,……我們的軍隊如果只會打仗,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必須“把群眾組織起來,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隊機關學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勞動力半勞動力,只要是可能的,就毫無例外地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成為一支勞動大軍”[3]929。如何組織起來呢?毛澤東認為,農民群眾幾千年來都是分散的個體生產,這是農民陷于永遠窮苦的根源。只有經過四種形式的合作社(集體互助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生產合作、消費合作、運輸合作,信用合作的綜合性合作社;運鹽合作社以及手工業合作社),逐漸地實現集體化,才能克服這一狀況。有了人民群眾這四種合作社,和部隊機關學校集體勞動的合作社,“就可以把群眾的力量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勞動大軍”。這種組織起來,實行集體化的道路“不僅是取得大生產運動勝利的關鍵,而且是人民群眾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窮苦變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戰勝利的必由之路”[3]932。囿于抗戰,成立合作社這一“必由之路”并未在整個根據地得到貫徹執行,但它卻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成為改造農村社會的基本思路,從互助組到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無不貫穿著《組織起來》中“農業集體化”的理念。

通過“休養生息”和“減租減息”政策,使農村的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進而減輕了農民負擔,鞏固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關系,保障了廣大農民的既得利益。通過開展大生產運動,大大擴大了農業生產,增加了糧食產量,解決了軍民迫在眉睫的吃飯穿衣問題,給抗日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積極開展農民教育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根據地農民進行系統的教育和訓練,開發其體力和智力是毛澤東在打造農村“新經濟”同時所努力的另一個方向。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開始了對農民教育的積極探索。在他撰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農村教育》兩篇文章中,就提出了建立農村學校,以提高農民文化水平,普及政治宣傳;并通過對農民群眾進行革命的教育,使其了解革命的形勢和道理,然后有所覺悟,進而動員他們參加紅色革命等農民教育的主張。抗戰時期,毛澤東的農民教育思想不斷完善,各根據地在他和中共中央的帶領下廣泛開展了卓有成效的農村教育。

1940年1月,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闡明了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又說:農民是現階段中國文化運動的主要對象,“所謂掃除文盲,所謂普及教育,……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大眾文化,實質上就是提高農民文化”[2]706,707。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把農民教育提高到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鑒于農民教育的重要性,毛澤東根據抗戰形勢需要和根據地農民的實際情況,主要從政治和文化兩方面對廣大農民群眾進行教育。在政治教育方面,毛澤東主張用教育和學習的方法啟發廣大農民群眾的抗日救亡意識,使他們堅定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決心,從而將農民有力地組織起來,參加抗日根據地建設,并建立起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政治素質過硬的抗日武裝部隊,進而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此,毛澤東作出“改變教育的舊制度、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2]356以培養農民的民族革命意識的指示。按照這一指示的要求,晉察冀邊區政府于1941年冬編印了《冬學政治教材》,針對當時日軍對邊區實行空前殘酷的“掃蕩”,群眾中產生的一些思想問題,編排了國民誓約、除奸等內容,宣傳敵后抗日軍民英勇斗爭的事跡,進行民族氣節教育和前途教育,發動群眾堅持反“掃蕩”、反投降斗爭。例如國民誓約一章中就號召廣大人民群眾不做漢奸順民;不當敵偽官兵;不參加偽組織維持會;不替敵人漢奸做事;不給敵人漢奸糧食;不買敵人貨物;不用漢奸票子;愛護抗日軍隊;保守軍事資財秘密;服從抗日民主政府與法令[5]。教材將政治性、針對性、政策性融為一體,通俗易懂,起到了對邊區群眾宣傳抗日,使其自動參加抗戰的目的。

文化教育則以識字和開展文藝活動為主。抗戰時期,中國邊區和各根據地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是文盲,且主要是農民。農民不識字,缺乏知識,更談不上享受文化。毛澤東很清楚這一點,他特別強調:要把農民從文盲和愚昧中解脫出來,對民眾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特別是識字教育)刻不容緩,“要使邊區老百姓每個人至少識一千個字,還要教會老百姓鬧秧歌、唱歌,要達到每個區有一個秧歌隊,家家有新內容的年畫、春聯”[6]。為響應毛主席的號召,1939年3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教育廳發布《關于消滅文盲及實行辦法的通令》。《通令》指出,從本年度起要積極的對農民群眾開展教育工作,掃除文盲,增設或擴充民眾教育的推廣識字運動,普遍地發展識字班、夜校、救亡室、讀報組等。并規定本年度要掃除文盲3萬名左右。各機關、各學校都要擔負掃除文盲的任務。為此要自上而下地造成一個掃除文盲的運動,并于本年底舉行一次各縣的識字大檢閱,考察各縣掃除文盲的實在數目.酌量優劣,發給獎品[7]151。各抗日根據地也普遍建立農、工、婦女等各種補習學校、識字組、民校、冬學等民眾教育機關,它們根據本地的特點,編寫了許多內容生動、文字活潑的識字教材,如:晉察冀邊區的《識字課本》、晉察豫的《千字課》、蘇中根據地的《萬事通》等,體現出根據地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掃除文盲的決心。一些世代不識字的農民開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關心國家大事,思想上和文化上得到啟蒙和提高。

抗日民主根據地還大力發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如街頭劇、街頭詩、朗誦詩、大鼓、相聲、快板、評書、秧歌、壁報、標語等,特別農村戲劇運動、街頭詩運動發展迅速。據統計,1940 年夏,太行區建立了鞏固的農村劇團上百個。1941 年,晉察冀創建了幾十個模范村劇團。1942 年春,冀中有劇團約1 700 個。延安倡導了“街頭詩”運動,不僅把詩寫在街頭,而且登在各種詩刊、報紙、雜志上,還油印出版了街頭詩集,其中不少是農民群眾自己創作的[8]。豐富多彩文藝活動對推動邊區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為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知識水平和民族覺悟,培養革命后代。毛澤東從根據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對舊教育進行徹底的改造,以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培養了一批農民知識分子,全面推動和普及了根據地的群眾教育。

三、廣泛建立基層民主政權

人民生活的改善,知識水平的提高促進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意識,根據地農民開始懂得要自己當家作主。抗戰時期,為保障廣大群眾的抗日積極性,毛澤東和黨中央逐步打破鄉村傳統權威對基層政權的控制,在根據地農村發展新民主主義民主,廣泛建立新型民主政權,并創造性地總結出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自治形式和經驗,形成與傳統農村社會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

1.實行普遍、平等、直接的基層選舉模式。1937年6月20日,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民主政府施政綱領》,其中規定“實行民主普選制度和議會制度”,毛澤東為此發電報說:“特區政府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首先在西北廣大地區,實施抗日的普選的民主政治,做全國民主政治之先導。”[9]隨后,在毛澤東的親自督促下,中共中央又于1939年制定了《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這個綱領比前一個綱領更加充實和完備,提出“發揚民主政治,采用直接、普遍、平等、不記名的選舉制”。

按照中央的指示,各根據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頒布了詳盡的選舉法規,如1940年6月15日,晉察冀邊區頒布由邊區參議會通過的《晉冀魯豫區暫行選舉條例》,《條例》規定,“邊區村代表,用直接平等、普選制無記名投票法選舉之”,“淪陷區 、游擊區之不能直接普選者得用直接選舉”。凡在邊區境內之人民,不分性別、職業、民族、階級等,年滿18歲者,經選舉委員會登記后,均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關于“選舉區及名額”,《條例》指出:“村代表會代表以公民小組為單位,于村民大會選舉之”,村代表不限于本村公民,“以得票較多者為當選,次多數者為候補”,還對各自代表名額和比例作了詳細規定。[10],并認真進行組織和宣傳,挨家挨戶地說服動員。

在各根據地選舉委員會的動員下,農民群眾非常重視他們選舉和監督村干部的民主權利,許多選民不識字也不會寫選票,他們就創造出了劃圈法、畫杠法、畫點法、投豆法、燒洞法、投紙團法、背箱子和乍胳臂等選舉辦法。其中最普遍的選舉方式是豆選法,即讓個候選人坐在會場上,背對著選民,每個候選人背后有一個碗,村民要選取誰,就在他身后的碗里放一粒豆子。當場計“豆”,誰的豆多,誰就當選,并當場公布選舉結果。一粒黃豆一顆心,充分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通過選舉,在村政權中,雇農、貧農和中農占據絕對優勢,同時也團結了農村中的開明紳士。例如晉冀魯豫邊區所屬武鄉、榆社、襄垣三縣的589個村政委員會中,貧雇農占351%,中農占43%,富農占154%,開明地主占65%。這就使村政權具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2.大力推行“三三制”。抗戰初期,共產黨員在政權機關中人數較多,其他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所占的比例較少,這不利于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很容易導致黨內專制,產生腐敗。毛澤東最先認識到這一點,1940年3月6日,他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黨內指示,提出“在抗日時期,我們所建立的政權的性質,是民主統一戰線的。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政權”,“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的原則,在人員分配上,應規定共產黨員占1/3,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1/3”,“上述人員的分配是黨的真實的政策,不能敷衍塞責”[2]750。毛澤東強調:我們所要的是活潑的、有組織能力的,適應戰爭環境的、受群眾擁護的政權機關。任何一個大黨,不應以絕對多數去壓倒人家,而要容納多方。

1941年5月1日,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倡議下,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頒布了《陜甘寧邊區施政綱要》,以法律形式規定了“三三制”原則。隨后,其他根據地的施政綱領也作出了同樣的規定,各地在政權民主化的過程中先后實踐了“三三制”的原則。以淮南抗日根據地為例,“據路東1942年2月統計,各縣政府的干部,共產黨員占339%,進步人士占194%,中間人士占289%,其他人士占178%;各區政府的干部,共產黨員占337%,進步人士占207%,中間人士占249%,其他人士占207%;各鄉公所干部,共產黨員占237%,進步人士占176%,中間人士402%,其他人士占185%”[11]。

“三三制”政權中既納入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成分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又有民族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中的開明紳士的參與,這有利于提高邊區政權的號召力,調動社會各界建設邊區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共產黨員如果要在“三三制”政權中發揮作用,贏得其他人士的尊重,就要更加地努力工作,而以前被排斥在政權之外的非共產黨員有了參政議政的權力,也會珍惜機會而努力工作。因此,“三三制”原則的實行對提高基層政權的行政效能大有裨益。

經過執行基層民主選舉和“三三制”原則,根據地的鄉村社會政治秩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被動員起來,政治熱忱和自身的地位都得到提高。從而削弱了地主在農村的政治地位,使農村的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

四、結 語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民、農村問題一直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有關中國農村的改造,近代中國人一直積極探索,努力實踐。孫中山、蔣介石有一個基于“三民主義”之上的平均地權理論,梁漱溟、晏陽初也有一套鄉村建設的實驗模式,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更有一套完整的政策,另外還有費孝通、吳景超等人所謂的發展鄉村工業以求農村改變的理路。在這些建構起來的理論、模式、政策中間,只有毛澤東提出的農村改造模式在近代中國大規模的付諸實踐。作為一個鄉村改造者,他在中國農村所固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態的背景之上改造傳統鄉村社會,并在這一過程中試圖用革命的方式逐步建立起適合中國農村發展的新秩序。這種改造農村的構想在抗戰時期得到了徹底的貫徹和實施,其結果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陜北及各抗日根據地的農村社會一直由村莊內生舊秩序和地方權威維系的局面。

抗戰時期毛澤東關于農村改造的理論與實踐包括:(1)經濟改造:為了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而實施減租減息;保證農民享有土地所有權,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推動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保障農民的生活、物質來源;走農業集體化之路。(2)教育改造:普及根據地群眾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大力加強農民的知識教育,活躍農村文化生活。(3)政治改革:推動農村直接選舉,實現村民充分自治;執行“三三制”原則,注意吸納進步知識分子和民主人士參政議政。這些理論與實踐是毛澤東思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項重要成果。它對當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啟示作用。對此,我們要注意借鑒吸收其積極合理的成分,為早日解決“三農”問題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何干之.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M].上海:生活書店,1937:3.

[2]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山西通志·土地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8:218.

[5] 董純才.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史: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408.

[6] 毛澤東同志論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92.

[7] 皇甫束玉.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紀事19278-19499[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151.

[8] 丁守和.二十世紀中國史綱[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277.

[9]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3.

[10] 韓延,常光儒.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第1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275.

[11] 龔意農.淮南抗日根據地財經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3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色在线观看| 毛片手机在线看|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久久77777|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2020极品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1区2区|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五月|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狠狠干欧美| 99ri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日韩AV无码一区|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专区| 91精品小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啊嗯不日本网站|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91激情视频|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语对白|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天堂成人在线| 欧美午夜性视频|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欧美激情成人网|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制服丝袜 91视频|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久久国产av麻豆|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91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天天操天天噜|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成人精品| 国产黄色免费看|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国产人人射|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91免费片| 精品福利国产|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欧美国产中文|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