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英
摘 要 傳統教學方式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有悖于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更好的促進課堂有效教學,寧德市進修學院在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批準下主持開展“學教做互動”教學模式的專項課題。筆者有幸成為課題成員。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筆者運用導學案作為“學教做互動“模式的平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踐“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教互動”的理念。本文試從導學案環節設計、實施過程中師生的互動情況以及出現的一些問題等幾個角度來闡述高中歷史課堂的“學教做互動”教學模式中“導學案”的應用。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學教做互動”;教學模式導學案
傳統教學方法主要沿用的是蘇聯的“五步式教學”,即“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授新知識—鞏固訓練—布置作業”,基本上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造成學生“死讀書”的現象,這與新課程改革對學生能力考查要求出現很大的背離,因此新課程改革建議變“單一的教師講”為“師生一起講”甚至“學生多講,教師少講”,還課堂主動權給學生。 為實現這一轉變,更好的促進課堂有效教學,經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批準,由寧德市進修學院主持開展“學教做互動”教學模式的專項課題,本人有幸參加課題小組,在近兩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導學案開展對“學教做互動”教學模式的探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認識。
一、解讀“學教做互動”教學模式
“學教做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即試圖通過構建符合教學規律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主動完成練習,并在此基礎上,由教師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尚未解決的問題,作出適時的引導、點撥,進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學教做互動”模式最關鍵的是“做”,“做”一方面是學生的“學”即應用知識嘗試練習或動手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也是教師的“教”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和培養學習能力的過程?!皩W教做互動”教學模式強調“做中學,做中教,做中反饋,學教互動”?!白觥笨梢愿淖儌鹘y教學中學生的“靜止”狀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先主動地參與“做”的過程,再逐步的將“興趣”轉變為“需要”,最終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通過“做”的過程,學生可以高效地將課文知識與教師的講解結合在一起,還可以及時檢測自己的所學知識,對課程知識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通過學生的“做”,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并對教學做出適時、有效的調整;通過師生的“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
二、“學教做互動”教學模式的平臺——課堂導學案
在探索“學教做互動”教學模式課題過程中,我以導學案作為平臺來實踐“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教互動”的具體準則。
導學案是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導學案是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由教師結合校情、學情編制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案,既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學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導案。導學案的主體是學生,導學案實施的首要目標是促進學生高效的掌握知識,為后續學習奠定文化基礎。導學案實施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導學案最大的特點是將知識問題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導學案把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教師的科學指導,通過有效的訓練,實現“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教互動”以達到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為了發揮導學案的最佳效果,我從導學案環節設計、實施過程中師生的互動情況以及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總結反思,希望通過不斷地探索來完善“學教做互動”教學模式。
1.導學案環節設計
導學案改變教師為主的舊思路,將學生的重心前移,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設計學習全過程,體現課前、課中、課后的發展和聯系。通常情況下導學案基本環節包含:課前預習—課內交流研討(教師指導)—課內訓練鞏固(師生交流互評)—課后拓展延伸,在先學后教的基礎上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在教學實踐中我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出發,將環節名稱設計為:搭個房子——小站練兵——合作探究——大展身手——海闊天空,并根據不同的課程需要對五個環節進行適當的調整。
(1)“搭個房子”指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梳理主干知識,構建知識框架。高中歷史學習注重歷史發展線索和特征,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注重理解與分析。課前預習時用表格或大括號的形式提煉知識主干,構建一張知識網,突出內容之間的聯系,使本專題的歷史發展線索和特征一目了然,有利于加強對專題知識的整體記憶。學生在通讀課文后自主完成,可以培養對歷史知識的關鍵信息的提取和歸納能力。
(2)“小站練兵”是讓學生在預學的基礎上完成5題左右的選擇題,做個基礎測試;在自主完成的前提下先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然后再在全班中展示成果與問題,讓全班討論解決,這樣可以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學習和交流,體會學習的樂趣分享成功。
(3)“合作探究”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合作探究”部分主要通過教師的引導糾正、完善學生在自學和交流中獲得的某些模糊的,甚至是片面的知識。在本環節中,教師根據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適時地引導、適當地點撥、及時地總結,重點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暴露出的問題或“做”中的失誤,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促進學生掌握課本的知識并實現三維目標。
(4)“大展身手”指當堂訓練,這是新教學模式一項重要環節,它將學生剛剛理解的知識加以應用,“以學帶做,以做帶學”,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通過測試結果讓學生及時了解學習結果,及時矯正學習中的不足。
(5)“海闊天空”環節是課堂的延伸,讓學生在課后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參與知識的拓展應用或綜合實踐活動中,對所學知識和能力進行拓展,達到個人成長與集體進步的目的,實現學生與學校的共同發展的目標。
2.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教互動——導學案的實施
導學案的實施過程既是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能力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改進教法、鉆研教材和學生的過程,更是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效率的過程。
“以學定教”從學生反饋的問題入手設計問題、解決問題。在課前先調查學生的學習要求和現有水平,結合課標要求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以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開展課前預習和課內探討。如在準備《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這一課教學時,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很陌生,認識不足甚至存在誤區,如何實現課標要求呢?我從必修一政治史的主題“民主”入手,將馬克思預測的未來社會的“自由、民主”與已學過的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民主”進行比較,收集相關史料設計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政治文明發展歷程中地位,將陌生知識熟悉化順利完成三維目標。
“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歷史知識的復雜、綜合的特性使得學習同樣離不開教師的“導”,教師通過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完成課程三維目標,歷史學習能力的養成“以教導學”。比如在必修三思想史的專題三“順乎世界之潮流”的導學案設計時,為解決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思想這一重難點,我在導學案中拋出“跪著造反”的論斷,讓學生在課內探討這一論題的可行性,經過質疑——討論——歸納,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史料辨析觀點,形成自己的看法。既達成教學目標也培養了歷史學習能力。
“學教互動”是導學案運用過程的最精彩環節。課上,學生通過導學案和教師的點撥,以個人活動或小組互動等形式融入到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教師不拘泥于導學案,收集多方資料與信息,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研究與創新,把教學實踐的過程變成一個不斷修訂完善方案、推進其提高升華的動態過程。如在必修二經濟史《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的教學時,我的第一稿導學案基本遵循“新航路開辟的背景——路線人物——新航路開辟的作用”的思路來設計問題,課堂學生反映比較沉悶,參與討論的熱情不高,課內測試的效果不理想;課后經過反思,在另一個班級上課時,我臨時生成一個設計:以課文插圖“放貸者和他的妻子”為切點,布置四個小組從“新航路開辟前、后,家庭和社會的變化”四個角度以生活情境短劇的方式將本課的知識點貫穿在這一對夫妻身上。任務下達后,學生以高度地熱情分配角色、設計臺詞、核對矯正,在課前15分鐘完美的演繹了他們的“巨作”。在他們活動的過程中,我適時的加以點撥,讓“觀眾們”思考“演員們”沒有展示的知識,如“放貸者杰克和妻子露西(學生起的名字)”的思想變化,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構建經濟史與思想史的聯系,樹立大歷史觀。當然,學生給我的驚喜更多,他們不僅將課程的基本知識完美地融入情境劇中,還設計出“杰克和露西移民美洲”的結局,從人口遷移的角度理解“文明交往的開辟”這一主題。整個互動過程學生大呼“過癮”,課后還提出好多想法,我趁熱打鐵,讓他們把自己的觀點結合史實寫出小論文進行交流。通過適宜的問題設計,師生“學教互動”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教學。
3.導學案實施中的反思
在導學案環節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我堅持“學中做,做中學,學教互動,共同成長”的理念,努力地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有效地結合,致力于歷史課堂的有效性的提高。但在具體實踐中,也出現了不少的失誤,針對失誤不斷反思,“以學促教、教學相長”更好地發揮導學案的優勢。
(1)導學案中的問題設計的難易度的把握。問題設計是導學案的精髓,也充分考驗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在平時導學案問題設計時會出現失誤,與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及課標要求的能力層次不符。比如必修一專題四第一節三民主義的課,我用了三副漫畫來展示三民主義的不足,理解新三民主義對三民主義的突破和對社會變化的反應。課后其他教師點評說問題難度太低,無法滿足較高層次學生的需求。反思原因一是自身的教研能力不足,二是備課組教師交流不夠;只有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互通有無,通過不斷鉆研充電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準確把握學生的特征設計出符合學情的問題,以實現知識問題化的有效實施。
(2)導學案使用過程中師生角色的反復。導學案本是學生為主的教學過程,但在實施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反復。有時由于部分學生的能力有限,在探究過程中占有了很長的時間,擔心會耽誤教學進度,結果將該是學生的探究變成練習講評,忽視了學生的創新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又回到傳統教學模式上去了。有時認為課程要求比較簡單,就將課堂全部放手給學生,比如在學習必修三第二專題“古代中國的文學藝術成就”這一講時,我就“放了一回羊”結果學生差評如潮,迫使我重新修改導學案,費時又費工。
所以,定位好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角色是導學案運用的關鍵。在強化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獲得知識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在課堂上的適時“登場”和“撤離”,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民主性、互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經過近兩年的探索,越來越體會到課改的必要性和艱巨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個性的發展,而不是個性的抹殺。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學理念的更新迫在眉睫,“一切為了學生”課改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