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針對高校《軟件工程》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建立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工程實踐相互滲透的多維度的新型教學組織模式,構建教學——科研、學校——企業雙結合的實踐平臺。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軟件工程》課程內容,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工程實踐應用能力。
關鍵詞 軟件工程;案例教學;軟件工程項目復現;校企合作
一、引言
軟件產業的發展歷史并不漫長,但是行業成長速度卻很快,如今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新興產業。軟件產業保持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培養,但我國的軟件工程技術人才尚有較大缺口。因此,做好軟件產業的“源頭活水”,形成一支有相當規模和質量的從事軟件開發與應用的專業人才顯得尤為重要。而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第一搖籃,需要不斷實踐探索滿足新形勢下的教學。
《軟件工程》是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其內容包括軟件過程、軟件開發方法、工具以及軟件工程管理等。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現代軟件工程的方法和思想,具備作為軟件工程師所需的專業能力。由于軟件工程課程的綜合性較強,內容著重強調整體工程化的原理和方法,有時不涉及詳細的技術細節,因此,如何使教學生動實際、實踐效果良好,一直是《軟件工程》課程教學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本文從案例教學、工程項目復現、校企合作的綜合項目實踐三個環節入手探索《軟件工程》課程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軟件工程”課程內容。
二、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由于《軟件工程》課程內容較抽象,概念繁多,不太容易講解,使得這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
1.教學方法不當
目前很多教師把軟件工程作為一門純粹的理論課來講授,在沒有具體案例和軟件開發實踐做支撐的情況下,學生只能被動聽講,往往給學生一種紙上談兵的感覺。對于缺乏軟件開發經驗的大學生而言,難以理解理論知識的思想,只能死記硬背,因此感到課程空洞無味,甚至會質疑開設課程的目的,最終失去學習興趣。
2.項目實踐環節少
在目前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理論教學與具體實踐脫節的現象。在很多《軟件工程》配套的實驗指導書里也只是簡單的使用了開發中的一些工具完成需求分析和設計部分的內容。有些即使配有實訓內容,也多為驗證性實驗,實驗素材比較零散、不系統。有時甚至缺乏進行教學實踐的環境,造成學生難以做到學以致用,遇到實際問題不知如何下手。同時目前的課程考核主要依賴于理論考試,因而老師與學生也不太重視項目實踐環節。
3.授課教師項目經驗缺乏
目前許多高校教師注重理論知識研究,缺乏大型工程項目的開發經驗。然而沒有自身實踐的直觀感受,就很難在授課過程中靈活地將理論知識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學生也難以感同身受。
三、教學改革的探索
針對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一種從案例教學、工程項目復現、校企合作的綜合項目實踐三個環節入手的新的教學模式。
1.用案例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
案例教學法就是在理論教學中引入實際案例,將復雜抽象的概念用具體生動的案例進行詮釋。教師以一個完整的已在企業中運行的項目案例貫穿于整個理論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組織學生通過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他們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講述需求分析、系統設計時,可以選擇學生較熟悉的“圖書管理系統”作為討論案例,從需求獲取、需求建模開始,逐步貫穿到軟件總體結構設計、人機界面設計、詳細設計等階段,將抽象的方法步驟具體化,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識點。
2.強調以軟件工程項目復現方式進行實驗教學
讓學生從頭到尾參與到工程化的軟件開發的全過程中,盡量讓學生有可能體察并進行實踐軟件工程的主要知識點: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構造、軟件測試、軟件維護、軟件工程管理、軟件工程過程、軟件工程工具與方法、軟件質量等。具體來說,將軟件企業實際完成的成功案例隱去商業秘密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學生分為若干個項目小組,并為每個小組確定一個負責人。每個學生在項目小組中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承擔相應的任務。學生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去復現這個完整的工程項目。這確實會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應該精選規模較小的綜合題目先進行研討,教師可提出啟發式問題,引導學生開展頭腦風暴,積極討論各個關鍵問題,綜合各方結論,逐步完成題目要求。
3.探索校企合作的綜合項目實踐
為了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以主動服務于社會需求為目標,需要建立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工程實踐相互滲透的多維度的新型教學組織模式,構建教學—科研、學校—企業雙結合的實踐平臺。綜合項目實踐過程中,可以聘請企業工程師、項目經理到學校合作教學。采取導師制,每名導師負責指導一個小組的實踐活動。題目采取導師指定命題和學生自主選題相結合,項目規模應保證每名學生分配到3至4個功能任務。每個小組應完成項目的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測試等階段。導師每周按時對小組的工程實踐進行釋疑、評審里程碑事件并安排后續任務。小組完成項目后,應提交各階段的開發文檔,由全體導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進行文檔的評閱,最后舉行項目答辯會,各小組介紹工程實踐中完成的工作并演示的軟件系統。
參考文獻:
[1]王紅珍,馬燕.《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J].價值工程,2012,(9):185-186.
[2]王秀珍,陳萍.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2,(1):163-164.
[3]陽王東,祝青,鄧艷智.《軟件工程》項目型教學模式的探索[J].計算機時代,2008,(4).
作者簡介:張志勤(1981-),女,講師,碩士,武漢東湖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研究方向:計算機圖形學和人工智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