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榮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教學本質決定了“數學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怎樣做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合作者?怎樣才能真正做到關注學生的學習呢?結合教學經驗,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上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正確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明白學生想學到什么,以此確定我們教學的目標,從而精心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9的認識”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認識9只是比8多了一個,數的組成、讀法、寫法方法上都一樣,可以讓學生通過舊知識遷移解決了新知識。同時,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又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學生已有生活中見到的角,圖形中見到的角等經驗,教學時以生活中的實例導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特點?”盡快地調動已有的經驗,激發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一條重要理念。所以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系兒童生活,讓孩子通過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教師在課前準備中要認真對學生生活及興趣進行了解,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教學內容,使新知識呈現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如教學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時,從數學的角度說,混合的運算順序是人為規定的,但這種規定又有相對的合理性,與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先后順序基本一致。因此,體會運算順序規定的合理性不能脫離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例題是“用50元錢買一個書包后,還可以買幾本筆記本?”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容易理解應先算買一個書包后還剩下多少錢,即先算50-20。但是列成綜合算式“50-20÷5”后,根據除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順序的規定,應該先算除法,再算減法。已有的運算順序的規定與生活經驗發生了沖突。為了使50-20÷5改變運算順序,能夠先算減法,需要添加“( )”。因為緊密聯系著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對小括號產生的必要性和對其發揮的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就會體會得十分清楚。
又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組織師生去公園游玩。老師28人,小朋友150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人。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通過不同的方案的比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三、關注學生的自主參與,親歷數學化的過程
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學生的自主參與,深刻認識到是學生在學數學,他們應當成為主動探究知識的“建構者”,決不只是模仿者。教學中,應充分啟發引導學生,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觀察思考、實驗探究、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
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的教學,教師先是指導學生畫出一個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邊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提出能否把這個平行四邊形轉換成學過的平面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呢?接著是學生的小組合作與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只是適時的點撥、引導、合作,沒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語,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親歷中建構知識,學生的學習過程似乎有點“煩”,但在“煩”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就發現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他們的形狀不一定相同,但能拼成相同的長方形,面積相等,對知識有了深層的感悟。本課的教學始終圍繞“讓學生自主參與,深刻體驗”這一宗旨,讓學生在動手、動眼、動腦中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和良好的數學素養的養成。
四、關注差異,鼓勵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解決問題的經驗也不同,教學中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兩頭”實施分層次教學,讓每一位學生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我們要用積極的心態去改變這種差異。
我在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一課時,先讓學生填空,想一想,你們的根據是什么?(板書:15÷5=()÷()=()÷()=()÷()=……。)接著出示今天要研究的1。5÷0。5這樣的問題,通過引導觀察發現這道題除數是小數,該怎么辦?啟發學生思考,得出新知識與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商不變性質兩方面的知識有關系。放手讓會計算的學生嘗試計算,請還不會計算的同學上臺和老師繼續研究。這時,我結合生活實例:鉛筆1枝5角,1元5角可買幾枝?(3枝)讓學生列出算式(1)15÷5=3(1元5角=15角)(2)1。5÷0。5=3引導學生觀察發現1。5÷0。5=15÷5讓學生說說他們為什么相等,這時在啟發學生發現:左邊是今天要學的算式,右邊是已學過的知識。實際上根據商不變性質把除數是小數轉化成除數是整數就行了,這樣學有困難的學生也會做了。相同的結果,不同的學習歷程,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特別是兩頭學生(尖子生、中下生)的發展,是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的重要體現。
五、關注學生錯題資源,讓學生學會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自我評價水平,是提高學習的效率、培養數學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計算673-198,學生計算時很會算為673-200-2,這個錯誤是教學中經常遇到的,這時教師要把這個錯誤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改錯時進行反思,讓他們說說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學生會發現在把198看成200時,式子是673-(200-2),當把括號去掉時,括號里的減號應該改為加號,就是多減了2應加上2還給它。這樣引導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對癥下藥,不但知識得到落實,好的學習習慣也會在反思中逐漸養成。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做到心中有學生,眼里有學生,處處為學生著想,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盡可能地讓課堂成為每一個學生主動發展的起點,最終實現“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