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蓮花
普通高中課程的改革,給高中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幾十年一遇的發展契機。目前的新課程教學出現了一個矛盾的現象:教師苦于基礎知識的難以全面落實,而教學又‘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課堂停留于熱鬧而又空泛的討論中。從新課標的理念與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反思教學行為,就會發現,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是目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凸顯出來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從操作層面來談談新課改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既重預設又重生成
上課之前,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結合具體的文本,對教學目標、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內容、教學程序等,作前瞻性的細致的考量和撰寫,以期教學的有序、嚴謹和科學。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是靈動而豐富的,在師生、生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會產生一些教師事先沒有考慮到的問題,而有的問題往往是比較有價值和挑戰性的生成性知識,能激發興趣,優化思維品質。此時,教師應視之為教學的關節點,平等的坦城的與學生對話,通過討論、辯論達成共識;即使問題不能當堂解決,也不要淡化甚至回避,可以把它作為課外作業,“讓預設因生成而靈動,讓生成因預設而閃光”。例如,一位老師在教《蜀道難》這樣布置:思考詩歌第一小節作者是如何展示蜀道之難的?詩人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這樣寫有何好處?這些問題事先便給學生定了一個框,學生在讀時就對語言最直觀的感受就不能表達出來。同樣是講授《蜀道難》,另外一位老師在閱讀預習時,布置學生在自由讀后想一想,在讀全詩時眼前都出現了哪些動人的畫面?這個問法就給了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自然引導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去賞析詩歌,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二、既重結論又重過程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一個個“例子”的剖析和賞析,掌握必備的語文知識,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達成共識的真理性知識——結論,所以學生必須掌握教綱和考綱上明確要求的結論性知識。
學生讀的過程,既是求知的過程,更是體驗探索與創造的歡樂、激發認知興趣和學習動機、探求學法、綻放思維和張揚個性的過程。葉圣陶先生說:“今日而言教育,此一點首宜打破,教師所務不在講解,惟在啟發;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引導”。“啟發、引導”才是教師的職責,在啟發引導中“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這才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
三、既重主體又重主導
蘇弈姣所說:“語文教師,從根本上說,應該是中學生語文智能發展的程序設計師和施工員,是中學生語文學習病患的處方醫生,是中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教練員或陪練。”課堂上,教師要以生為本,真誠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寬容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讀、寫、聽、說,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討論、辯論、爭論。但學生畢竟經驗不足、知識欠缺、能力有限,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疑點、難點,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深度不夠的現象屢屢發生。師連珠炮似的提問,學生機械反應似的回答,這一問一答看似熱鬧,實際上,此為“物理運動”而非“化學反應”,即缺乏教師對學生的深入啟發,也缺乏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課堂討論若要真正落到實處,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首先學生應對課程有充分的預習,其次在平常教學中就應培養學生討論問題發表意見的習慣。最為重要的是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絕不是局外人。圣陶曾說“討論進行的當兒,有錯誤給與糾正,有疏漏給與補充,有疑難給與闡明,是說全班學生都有份兒,但是最后的責任還在教師方面。教師自當抱著客觀的態度,就國文教學應有的觀點說話。”
四、既重講授又重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低起點嚴要求,倡導“樸素有效”的學習方式。許多在教學上有所建樹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視基礎知識,一些細小的知識點都講得非常透徹,給人感覺質樸而實在,而對學生的要求比如背誦、默寫、做練習甚至是朗讀課文都是嚴格把關,一遍不行第二遍,第二遍不行第三遍,這也是許多教師之所以成功的一大原因。
在語文課堂上,該講的地方一定要講,但要精講,要講在重點和難點上,要講在學生的“憤”“悱”處,讓學生醍醐灌頂、獲益匪淺。也要營造問題氛圍,用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去討論和爭論,去鉆研和探求。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開發智力。
五、既重理性又重情感
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從語言特色、思想內容、結構方式、表達技巧到情感態度的全方位而有深度的解讀。同時,教師也要加強情感滲透,飽含深情進行教學,讓教師情成為學生情與文本情的橋梁,引導學生充滿激情的品味語言的精妙、意境的優美、思想的深邃和情感的美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占據學生的全部心智和心靈的真正的閱讀,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沒有學習的愿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我們的語文亦如此,形式永遠是次要的,哪怕一節課我們僅是靜靜地同學生一齊品讀經典、揣摩語言、吟誦名句,而學生因此而產生的那一點點的激動與共鳴,都足以證明了學生與文本間的對話獲得了成功,而他們閱讀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體現,文學的魅力才會真正影響到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益終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