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兵
在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材里面,第二單元有一篇選自《左傳》的文章——《燭之武退秦師》。在這篇文章的第三段中燭之武初見秦穆公時說了這樣一句話:“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教材上的注釋是:“如果滅亡鄭國對您有好處的話,怎敢拿這件事來麻煩你。越過別國把遠方當做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這樣翻譯,乍一聽似乎沒有什么問題。可是仔細推敲一下,這樣翻譯卻是極為不妥的。為什么呢?咱們看“越國以鄙遠”這一句,句中的“鄙”我們根據教材給出的注釋,可以知道名詞活用為動詞。因為他的后面有“遠”這個詞作為他的支配對象。課下注釋給出的翻譯是:“越過別國把遠方當做邊邑”。按照 “把……當做邊邑”這個翻譯。我們由此可以確定,教材編者把“鄙”看成名詞意動用法。而且,這一觀點,我在許多配套的練習題冊中也得到驗證。他們都無一列外的把“鄙”這個詞確定為名詞的意動用法。
可是,這種翻譯不但于理說不過去,于情也是講不通的。于理我們就要清楚什么是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及“名詞使動”和“名詞意動”這二者的區別。
(1)名詞用作使動,說得簡單一點,活用成動詞的這個名詞使它所帶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爾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
②故扁鵲不能肉白骨。《鹽鐵論·非鞅》
③乘勢,則哀公臣仲尼。《韓非子·五蠹》
④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以上“吳王我”是使我成為吳王(那樣的人),“肉白骨”是使白骨長肉,“臣仲尼”是使仲尼為臣,“活之”是使項伯活。可以說,使動強調的是一種動作行為延續到動作結果的過程,是一種客觀事實。
(2)名詞用作意動,是該句主語主觀上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看作是這個活用成動詞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例如:
①頃之未發,太子遲之。《戰國策·燕策三》
②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史記·信陵君列傳》
③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
以上“遲之”是太子認為荊軻遲緩,“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是趙王認為“公子矯奪晉鄙兵而存趙”有德。“侶魚蝦”“友麋鹿”是把“魚和蝦”麋鹿當成朋友和伴侶。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名詞的意動用法重點強調的是主語的一種主觀想法,是一種思維活動,而不是既定行為事實。或者也可以這么說。使動是客觀現實的動作行為,意動是人腦的思維活動。
那么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這句話。如果只看“越國以鄙遠”這一句。其實“鄙”的用法是使動還是意動是無法確定的。以下兩種說法都可行:
①越過別國讓遠方成為自己的邊邑,(“鄙”作為使動用法)
②越過別國把遠方當成自己的邊邑,(“鄙”作為意動用法)
但是,關鍵是還有后面的半句——君知其難也”。他對秦穆公說: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想象的權利,這種思維活動可以是符合客觀事實的理想,也可以是穿越時空幻想,甚至都可以胡思亂想。想什么是容易的,沒有困難一說。那么,在燭之武看來,此時的困難絕不應該是秦穆公頭腦里想什么或者認為什么,而是秦穆公做這件事情是困難的。換言之,燭之武認為困難的是秦穆公越國以鄙遠的動作行為,而不是秦穆公頭腦中的思維活動。由此,“鄙”的用法“意動”一說于理不合,此其一。
其二,燭之武初見秦穆公時,就在秦穆公面前假定了一種事實,然后馬上對此事實進行了難度評估。進而秦穆公燭之武二人對這種情況達成了共識,并進行了否定。那么,下一步我們就判斷一下此時燭之武否定的究竟是秦穆公的思維活動,還是一種客觀事實。
我們先假設他否定的是秦穆公的思維活動,雖然這種困難是秦穆公與燭之武共知的,可是,燭之武一見面就對秦穆公的思維活動進行否定。這種做法,其實是極不明智的。首先,對別人思維活動尤其是還沒有成為客觀事實的思維活動的否定往往是含有輕視、看不起的意味。言外之意就是,秦穆公的這種想法是癡心妄想。這種做法單是從會話原則的角度來看。也是有悖常理的,何況燭之武和秦穆公此時進行的是一場外交活動。燭之武不會不考慮到這一點。其次,燭之武此次來見秦穆公是以求和為主要目的。決不會在剛剛見面的時候就在情感上和秦穆公對立。他應該費盡心思的去謀求兩個人情感的共鳴,立場的統一。基于以上這兩點,燭之武否定秦穆公的思維活動的說法應該是不成立的。所以說,燭之武此時陳述是一種將來要發生的客觀事實。評估的難度也是“越國以鄙遠”這個事情將來做成的難度。最后,秦穆公也認可了這個難度。這樣,才有后來兩個人立場上的的一致及燭之武退秦師的成功。如果是將來客觀事實的困難,也就符合了名詞的使動用法的要求。所以說“鄙”作為意動用法,在此處,于情也是不通的。
綜上所論,在“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這一句話中,“鄙”這一詞,它只能是名詞的使動用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