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星++趙鈺
摘 要 優化課堂用語的定義是指語文教師在課堂語言使用時更具實效性、啟發性、科學性。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思路,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個性成長并因材施教。語文教師應根據具體的課堂情境采用優化的課堂教學語言,但在課堂教學中卻存在著教師課堂用語的幾個問題:一、語言啰嗦冗長,課堂用語缺乏有效性。二、以作秀的方法人為營造氣氛,課堂用語缺乏針對性。三、教師語言模糊不清,詞不達意,缺乏準確性。針對以上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可以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從幾個方面進行優化:(1)課堂引導語要因勢利導,富有成效;(2)課堂評價語言要符合學生知識和情感需求,中肯見效;(3)課堂組織教學銜接用語要承上啟下,精妙而有技巧;(4)課堂總結概括語要能引發學生長久思考,最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關鍵詞 優化;課堂用語;語文教師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這句話就揭示了課堂語言的重要性。須知教師課堂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以及師生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憑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逐步形成遵循語言規律,符合教學需要的教師職業語言。語文教師從事語言教學,對此應當提出更高要求,更要重視課堂用語的優化。大量教學實踐也證明教師的教學成果成功與否與教師的語言是否優化有著重要關系。因此語文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積極追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性,努力讓課堂生動活潑,妙趣橫生。然而在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用語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1)語言羅嗦冗長,課堂用語缺乏有效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時講話隨意,分不清教學主次,讓學生抓不住重點,這樣的結果就是處處是重點,實則處處無重點;二是語言羅嗦冗長。有的語文教師怕學生聽不明白自己的講解,經常針對同一個問題反復解釋,多次進行無必要的重復。一節語文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時間,教師教學語言拖泥帶水,顛來倒去,既浪費時間又導致課堂效率低下,這樣的語言缺乏有效性。
(2)以作秀的方法人為制造氣氛,課堂用語缺乏針對性。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語調親切、自然、柔和,對學生“甜言蜜語”,常常問學生“想不想學”“好不好”“對不對”等無需思考即能響亮回答的問題。這種詢問多的語言,看似在征求學生的意見,實際上卻是教師的口頭禪。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生也非常“聰明”的明白教師的意圖,大聲的回答“想”。如果是公開課,那教師和學生的配合式表演會更賣力,課堂氣氛也是“熱鬧非凡”。一位教育專家這樣說過:“刻意追求的藝術,不是藝術;刻意學習的藝術,不成藝術。當一個教師的學、識、情、才等齊備之時,才是教學藝術臻于成熟之日。”我們確實提倡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但在語文課堂使用這種作秀的方法人為的制造氣氛則是一種沒有任何意義的行為,因為這種虛假的課堂氣氛已經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和個性成長,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所以,這種過分地創設氛圍而忽視學生的做法是不得當的,缺乏針對性的。
(3)教師語言模糊不清,詞不達意,缺乏準確性。我們知道備課是課前預設,上課是實踐生成,這兩者關系密切。目前我們的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會考慮課堂環節設計,會重視課文研讀,甚至對每一個問題都會研究思考。但是課堂語言的使用缺乏思考。語言使用缺少精心設計。我們知道課堂上總是有很多的突然和意外,如學生臨時提出的問題課前又沒有準備,這時有些老師就選擇用模糊的語言搪塞過關,教學時往往詞不達意,含糊不清,課堂教學就缺乏準確性。其實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考慮使用簡潔的詞語表達出我們的教學意圖,提前思考課堂中學生會提出的問題。更高的要求則是努力用最精當的課堂語言講解知識,用藝術的課堂用語貫穿全課,無一句贅言冗語,字字珠璣,用最優化的教學語言對自己的學生言傳身教,從而展現語言的魅力。
以上羅列的語文課堂中出現的問題,究其原因還是教師語文教師缺乏優化課堂用語的意識,沒有把課堂語言設計當成備課的重要環節,提前思考課堂中教師使用的每一句話。優化課堂用語還需要語文教師努力提高自身語言能力和修養,學習口語表達的技巧。一位教育專家說過:“老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
如何提高自身修養?筆者建議語文教師可以好好錘煉以下幾種課堂用語,如:(1)語文課的引導語言因勢利導,緊扣學生所問,富有啟發性;(2)課堂評價語言要符合學生知識和情感需求,中肯見效;(3)課堂組織教學銜接用語要承上啟下,精妙而有技巧;(4)課堂總結概括語要能引發學生長久思考,最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我們就可以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用語,向學生展現自己的個人語言魅力。
一、語文課的引導語言因勢利導,緊扣學生所問,富有啟發性
引導性語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引導語可以把握課堂的走向,通過引導語可以完成我們預設的教學目的。課堂引導語設計的關鍵是尋找恰當時機,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例如:引導語中可這樣提問:“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從這個問題中,你們讀懂了什么?”“小組成員彼此一起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吧”。這樣的引導語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當然需要提醒語文教師的是課堂引導語不能羅嗦重復,點到即止才會起到最佳效果。
二、課堂評價語言要符合學生知識和情感需求,中肯見效
語文課上教師的表揚會帶給學生內心的愉悅和內心的自豪,從而對課堂學習充滿樂趣,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教師在課堂評價語言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語文教師的課堂評價應該具有藝術性,不是簡單的點評,如“正確”“可以”“錯的”,而是能抓住學生回答問題的有利時機,把表揚和評價有機結合,例如表揚學生理解新穎,推理嚴密,思考問題全面,善于發現問題等等,此時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中不僅要當場肯定,而且要點出他的優點,教師用真摯的激勵語來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若是批評性的評價語,我們教師也要用真誠、委婉的評價語引領學生走入正確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可以用直白的批評語言對學生斷言,這樣會適得其反,產生消極情緒,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的課堂評價語還可以幽默風趣,這樣即使是否定式的評價語也可以使學生欣然接受,化解受挫后尷尬和難堪的心理,讓學生在笑聲中欣然的接受老師的評價并以更積極的心態參與到后面的學習中去。因此這樣的課堂評價語是中肯見效的。
三、課堂組織教學銜接用語要承上啟下,精妙而有技巧
高效課堂的重要一個標準就是能否合理設計好課堂的各個組織,每一節語文課都是由一個一個的小板塊組成,如何把它們有機的串聯在一起,課堂銜接用語作用就很重要。例如:在語文課上教師介紹完作者后,下一個環節則是課文閱讀,此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銜接語:“在我們了解了××的生平與作品后,就讓我們一起深入課文去欣賞他的文字魅力”這樣的銜接語比“下一步我們學習課文”這樣的語言要有效很多。很多教師認為課堂銜接語可有可無,其實優化的課堂銜接語是知識板塊間的潤滑劑,它可以有機整合課堂各環節,使一節課渾然一體。所以語文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精心設計自己課堂各環節銜接語。
四、課堂總結概括語要能引發學生長久思考,最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語文課堂教學重點是古今中外的經典文章。在課堂結束時語文老師應該把概括性語言打造成一節課最精彩的亮點,使之成為畫龍點睛的一筆。概括性的語言必須簡短精練,讓學生對剛才所學到的知識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層次的認識。同時要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使自己的課堂概括總結語讓學生回味之余引發新的問題,進而通過思考到達新的高度。因此,結束語要要簡明精到,具有深度,起到畫龍點睛之功效,并能體現適度的拓展性。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文教師既是語言知識的教授者,又是語言表達的示范者。語文教師課堂語言使用的優劣既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會影響到學生的語文素養高低以及對待語文課的興趣表現。語文教師關注自己的課堂語言,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語言,還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和功底,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的典型參照,耳濡目染模仿的標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