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永
新課程改革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技能是很有幫助的。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本人將試從探究情境、探究內容、探究過程、探究空間和探究方式等方面談談自己對提升探究實效性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探究情境“簡”些好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內容,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有的教師盲目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因非數學因素太多而干擾了學生的探究視覺,導致探究內容游離于數學問題之外,探究課自然上不完。因此,教師必須用務實的眼光審視教學情境,削枝留干,簡化情境中的非數學因素,讓學生的探究活動更加有的放矢,突出主題,較好地提升探究的實效性。
(1)結合現實情形創設的探究情境,必須緊扣主題,防止探究情境中的無關因素喧賓奪主,干擾探究活動的進程。例如,在教學“旅游費用”時,教師創設“旅游租車”的現實情境,探究的重點應圍繞“租×輛大客車和×輛小客車共要多少錢”、“哪種方案最省錢”等數學問題,而不應放在“這些客車是什么品牌的,產地是哪里”、“旅游要注意哪些問題”等非數學問題上。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不游離探究的主題。
(2)探究情境不應只是反映現實的生活情境,還應包括直接反映數學問題的數學情境。例如,在教學“倒數”時,我試讓學生寫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進行思考,探究活動因更加直接而省時。這樣,直接從抽象的數學情境導入,使探究活動因有了更充裕的時空而充滿了數學味。
二、探究內容“精”些好
有的教師片面認為“探究內容越多越好,凡事都喜歡讓學生進行探究”。正因為如此,導致探究的內容太多,如果每個知識點都要探究到位,勢必會因探究費時而造成課上不完,自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也有些教師片面追求完成任務,蜻蜓點水,面面俱到,其探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探究的內容還是“精”些好。這要求教師要立足于課本,但不局限于課本,精心選擇一些適合學生探究的內容。
(1)處理探究內容較多的教材時,不能被人為的、既定的教材或教案的課時劃分給“框”住了。例如在教學“粉刷墻壁”時,有“粉刷總面積”、“需要涂料總千克數”、“如何購買省錢”等多個知識點,若逐一讓學生探究,極易因預設的教學內容太多而上不完。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我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重新劃分,把“計算粉刷總面積”和“計算需要涂料總千克數、如何購買省錢”分開兩課時進行教學。學生探究的時間比較充分,為實現人人能探究提供了條件。所以,精選探究的內容是探究性學習得以成功的保證。
(2)精心選擇添補課外資源,不得過分增補教學素材,否則易造成探究內容過分“膨脹”而完成不了教學任務。
三、探究過程“直”些好
有的教師認為,既然讓學生探究學習,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就要越“放”越好,他們將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探究對立起來,談“講”色變,怕講,忌講,學生的探究游離于教師的指導而放任自流,課堂混亂,浪費了學習時間。事實上,小學生的探究只是教師指導下的“再創造”活動,這種探索活動少不了教師適當的“扶”。只有講究“扶”“放”結合,才能讓學生的探究過程曲中有直,突顯實效。
(1)并非所有的知識點都有探究的價值,如一些人為規定的數學概念、法則、定義,沒有過分探究的必要。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數的讀寫法、數學符號的表示等等,可以在學生理解數學算理的基礎上,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這樣省去了不必要的放任探究,使探究活動變得“直”而省時。本人聽過一位教師教學《厘米、分米、米的認識》的情景:師:剛才我們通過測量知道課桌高70厘米(板書70厘米),你想對70厘米說點什么?生1:我認為70厘米太高了。生2:桌子只要60厘米就可以了。生3:70厘米還不到1米。生4:70厘米有點高。……課上到這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課桌的畫面并配有“課桌高70厘米,也就是7分米,也可以寫作7dm”(配有文字顯示和卡通朗讀)。上述情境中,學生不著邊際的聯想、探究,實際上與學生獲取“70厘米等于7分米”這個知識點毫無關系。即使教師引導得法,也很難讓學生在這樣的探究中得出該知識點。對于70厘米等于7分米這個知識點來講,它就是陳述性知識,厘米和分米的進率是一種人為的規定。沒有必要非讓學生去探究,以免轉移學生的思維方向,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影響教學效果。
(2)教師要變旁觀者為引導者,當學生的探究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時,應適時地指點迷津,讓學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達到目標。例如,我在教學“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時,當學生認識到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與分母有關,學生對“1/2,1/5,1/6,3/8,1/10,1/25”等分數進行猜測、舉例、驗證等充分探究后,仍然雙眉緊鎖,面露難色。這時,我適時點撥:“把這些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或許能發現其中的秘密。”探究過程因此化曲為直,有效提升了探究的實效性。
四、探究空間“大”些好
教師在積極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同時,應給他們留出足夠的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時間和空間,真正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為了使學生有比較多的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應努力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替代;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范。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討論如何解決問題。多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等,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尋找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例如,我在執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出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讓學生想辦法去計算它的面積。學生獨立探究后合作交流,得出了多種多樣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大大提升了探究的實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