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億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總目標中明確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我們身處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是否達到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反思一下,不難發現作文教學的現狀還不太令人樂觀,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解決。
一、現狀
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學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富有童心、童趣和童真,對語言比較敏感,語言應該是鮮活生動、富有個性的。然而學生作文中的語言表達更多的是一些公共語言或者成人化語言,兒童應有的天真、質樸和自然的語言以及新奇、大膽的想象語言越來越少了。原因在于學生找不到生活來源,總覺得無話可說,但又非說不可,于是從作文書中看到的、或者老師讀的范文中的語言層出不窮也就不足為奇了。這與課程標準目標中的“自己的意思”是背道而馳的,同時也有意無意地扼殺了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賽車跑道上的“拖拉機”。目前,語文教學中的寫字教學、閱讀教學都得到了高度重視,學生的進步很大,作文教學卻依然陷在沒膝的淤泥中,我們很難聽到一節全新的、高質量的習作研討課,很難進行一次高效的習作教學辯論會。作文難教,作文難寫,幾乎成為農村小學師生及家長的共同感受。現在很多語文教師都贊同簡單語文、快樂語文,提倡大語文觀,為什么我們的作文教學中就看不到簡單而快樂呢?
刻意訓練的烙印根深蒂固。學生寫作前,教師習慣先指導一番,寫什么,怎么寫都要交代清楚,然后放手讓學生當堂完成,評價時往往過分注重語言的規范。結果,全班同學的作文成了整齊劃一的“八股文”——老師的范文痕跡清晰可見。不要埋怨學生的作文缺乏創新的“火花”,因為學生在這樣的作文教學指導下根本沒有語言能力的培養,更不要說放飛學生自由的靈魂。
二、思考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些現象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學生見識少,閱讀量小,缺乏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自覺意識,而教師沒有注意綜合訓練,即使“就題論題”,也是出個題目羅嗦幾句就讓學生寫。低頭批改時牢騷滿腹。作文教學基本處于要求不明,指導低效,無章法可言的狀態。
要想提高農村小學作文的教學質量,必須加強寫作基本功的訓練。教師必須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有統攬全局的觀念,但同時也要考慮到細節,各階段要有詳細的規劃,各年級有計劃,每節課有教案,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積累語言。眾所周知,良好的語言基本功(詞匯、句式、段式等)是學生作文成功的保障,這些對中年級學生而言卻很欠缺,僅靠課內精讀遠遠不夠。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在課后自主讀書的習慣。也許有的老師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卻沒有方法的指導,學生的讀書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必須教給學生略讀的方法,逐漸培養其略讀的能力,并學會寫讀書筆記,在不斷積累中內化,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略讀時把一些好的詞句畫下來,并寫好讀書筆記,并經常讓學生去翻閱自己的讀書筆記,積累詞匯,學會一些表達方法。
學會觀察。農村小學,很少有老師能做到培養學生自覺觀察的能力。由于缺乏觀察,學生就沒有生活積淀,寫作文時自然就是無話可說了。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關鍵指導學生把觀察重點放在尋找事物的聯系點上和發展思維能力上。對自然現象和事件的觀察要把握其因果的邏輯關系,善于在“聯系點”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分析,比較和判斷,最后達到真正理解。指導學生觀察要有目的,有順序,有耐心,有聯想,與思維結合等,這樣的觀察才有效。
“問泉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學生想觀察、會觀察,思維就不會枯竭,語言就不會平板,作文水平自然得以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