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飛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江蘇 南京210036)
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工作是檢查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措施建設與運行狀況以及“三同時”制度落實情況的重要步驟,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最后一道關卡。按照工作流程,依次為試生產核準、驗收監測、項目驗收等3個環節[1]。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環境保護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也需要重新認識。近來來,全國各地也根據《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 第13號令)制定了一系列適合本地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實施細則,強化了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工作的開展,促進了環保驗收工作的推進,提高了建設項目環保驗收工作的效率,對項目驗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環境管理的不斷深入和細化,原有的實施細則已不能適應管理的要求,理順驗收工作機制,優化工作程序,對于推進建設項目進程,提升環境管理水平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為提高建設項目環保驗收效率,各地根據《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第13號令),制定了《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實施細則》。《細則》的制定和實施,強化了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工作的開展,促進了環保驗收工作的推進,提升了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水平。
而隨著環境管理的不斷細化,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也逐步擴大到環評、監察、總量、監測等多個部門。在職責分工上,環評部門負責建設項目試生產核準;監察部門承擔試生產核準前現場監察及驗收前現場核查,并會同環評部門、總量部門和監測部門開展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而監測部門也從僅負責環保設施處理效果及排放情況現場監測,發展到為相關部門開展環境管理檢查等諸多工作,竣工驗收監測報告也從單純的監測結果與評價發展為現在的監測、檢查和管理等面面俱到[2]。
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工作分技術與管理兩個方面,技術層面上的“環保設施處理效果及排放情況現場監測”由監測部門承擔,并出具監測報告,相對比較單一。管理層面的內容,包括從環保設施的建設運行、環保制度的執行到環評批復的落實等,而且隨著環境管理的不斷強化,管理內容也不斷增加,如強化建設項目施工期的環境監督管理(監理)、清潔生產審核、危廢處理處置、應急預案及風險評估、公眾意見調查等大量環境管理內容,也納入到驗收工作當中。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技術層面的驗收監測報告不僅有驗收監測的情況,還包括了所有環境管理的要求,原先環保設施處理效果及達標排放監測與評價卻有所弱化。技術報告中涵蓋管理要求,也不能完全發揮管理作用,使管理水平大打折扣,影響到環境管理的進一步深化。
按照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工作程序,經過試生產核準前現場監察、核準試生產的建設項目,應該具備驗收監測條件。但往往監測部門接受企業委托進行現場踏勘時,會發現一定數量的項目與環評批復有重大變更,如環保設施未建成或未運行、居民拆遷未到位等批建不符[3]。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約有60%建設項目,因批建不符、工況不滿足等不能正常推進。在整個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全過程中進行了3次環境管理檢查,不僅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極大浪費,也存在著重復核查、反復核查的現象,影響了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的進程。
明確環境管理部門和技術部門的權責,轉變目前監測部門扮演行政和技術雙重角色的局面,由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管理部門牽頭,各相關部門協助,修訂《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實施細則》,細化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規程,確定環境管理檢查、監督、監測和驗收的責任主體及分工。并推進企業自行開展清潔生產、風險評估、公眾意見調查和環境監理等工作,防范突發事故。
注重建設項目全過程監管,建立施工期環境保護監管機制,擴大環境監理試點范圍,變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啞鈴型”為“圓柱形”重要舉措。環境監察部門強化試生產核準,加強試生產核準時現場監察工作,替代后續驗收監測、項目驗收現場檢查的重核工作,對批建不符和故意拖延不申請驗收的項目加大督察力度。
構建管理部門、技術部門溝通機制,環評、監察、總量、監測建立責任聯動制、業務流轉單制,強化聯系人制度、問題項目溝通協調會制度,實現建設項目問題閉環反饋,加快問題項目的推進速度。
建立建設項目管理信息公開平臺,納入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全過程,統一公開建設項目試生產、監測、驗收信息。監察部門推進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一體化管理,實現網上申報、網上受理、網上審核、網上批復。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R].北京:國家環保總局,2001.
[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發(2000)38號文.關于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R].北京: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0.
[3]王云蓮.淺談影響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監測進度的幾個因素[J].科技資訊,2011(2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