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孫宇婷,王海云
(三峽大學 水利與環境學院,湖北 宜昌443002)
三峽水利工程的興建,產生了大規模的移民,涉及范圍廣、遷徙人口多。三峽水庫淹沒涉及20多個區(縣)的277個鄉(鎮),1680個村,6301組,有2座城市、11座縣城、116個集鎮需要全部或部分重建,涉及一百多萬需安置移民,1632家工礦企業[1]。如此巨大的移民工程,也決定了移民安置工作的困難性和持久性,移民鄉鎮在發展建設過程中也將出現許多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選擇符合三峽地區區情的鄉鎮環境規劃方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鄉鎮環境規劃是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防止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根本措施,規劃的編制、實施、監督對促進鄉鎮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1)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必須以污染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否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和嚴重的后果。鄉鎮環境規劃以生態經濟學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全面貫徹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3個效益的統一,使鄉鎮環境與社會經濟持續協調地發展[2]。
(2)指導鄉鎮的建設和管理。鄉鎮環境規劃中所制定的功能區劃、質量目標、控制目標、各項政策措施以及工程項目的生產規模、結構布局等,給人們提供環境保護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導鄉鎮建設和管理活動的開展,對有效實現環境管理起著決定性作用。
(3)合理分配排污消減量、約束排污者行為。根據自然環境的納污能力以及“誰污染誰治理”的基本原則,科學合理地規定不同排污者的最大排污量和應消減量,為更加合理地約束排污者的排污行為,污染防治及治理提供科學依據[3]。
(4)合理利用資源,實現環境效益最大化。自然資源既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質要素,也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對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我國鄉鎮來講,合理的鄉鎮環境規劃可以讓鄉鎮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資金投入的條件下,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佳的環境效益。
2.2.1 突出特色與重點
每個鄉鎮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政治、社會以及經濟環境,因此突出鄉鎮環境規劃特色與重點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該城鎮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特點,找出制約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并對其進行重點分析、研究,最終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4]。
2.2.2 與省、市、區規劃相協調
鄉鎮正處于經濟快速上升期,經濟與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和復雜,城鎮快速擴張導致未來發展的可變性很不確定。因此,環境規劃必須以區域總體規劃為主線,合理的將環境保護目標容入總體規劃之中[5]。要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時,與大區域的規劃做好銜接。
2.2.3 注重規劃的可操作性
鄉鎮環境規劃方案要科學合理,符合當地風俗民情,這樣才能得到群眾支持,尤其是得到政府職能部門決策者的認可,這對規劃的實施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只有這樣規劃方案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和取得成效。
2.2.4 注重可持續發展
隨著鄉鎮人口的增加,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鄉鎮的發展受到制約。這就要求在編制鄉鎮環境規劃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認識到人類發展必須以不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氣、水、土壤等自然條件為前提,必須充分考慮資源的臨界性,必須考慮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
2.3.1 控制水污染
近年來,庫區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此控制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十分關鍵。一是庫區工業污染,長江、烏江、嘉陵江175m水位涉及的26個區縣中有51家企業的污染較為嚴重,直排旳工業企業共有210家;二是庫區面源污染,包括化肥、農藥、畜禽糞便和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污水等經地表徑流造成的污染;三是庫區生活污水及船舶污染[6]。庫區船舶年產生活垃圾3×107t,其中入江約8×103t。
2.3.2 防治大氣污染
移民鄉鎮要發展,經濟支撐必不可少。由此導致煤炭、石油、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硫化物、粉塵等有害物質無限制地排入大氣層中,這也是導致三峽地區鄉鎮大氣質量嚴重惡化的根源。
2.3.3 解決“垃圾圍城”問題
三峽庫區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和船舶垃圾污染嚴重,生活垃圾岸邊隨意堆放、處理率低。僅庫區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就達3.79×106t。鄉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足7%,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7.436×106t,危險廢物3.95×105t,綜合利用率約為43%,船舶年產生活垃圾約3×107t,其中入江約8×103t。
2.3.4 控制噪聲污染
噪聲問題與經濟發展同樣有很大關系,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工程建設產生的工業噪聲,工廠機械生產產生的噪聲,城鎮交通產生的交通噪聲等。由于城鎮化、工業化以及交通運輸和文化娛樂業的快速發展,噪音擾民現象越來越嚴重,鄉鎮噪聲污染問題亟待解決。
三斗坪鎮位于夷陵區西南部,地處風景秀麗的長江西陵峽中段南岸,是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壩址所在地,有“三峽壩首第一鎮”之美稱。三斗坪鎮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mm,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mm之間。長江是流經三斗坪鎮的最大河流,流經該鎮24km,三斗坪境內有大小溪河3條(楊家溪、龍進溪和高家溪),支流39條,全長149km,年流水量15億m3。
本規劃區范圍為三斗坪鎮所轄1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99個村民小組,版圖面積177.9km2。到2015年(近期),實現鄉鎮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破壞得到控制,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達到生態鎮和優美鄉鎮考核要求。到2020年(遠期),全面實現三斗坪鎮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努力將其創建成中國旅游名鎮,三峽移民創業和諧鎮,峽江生態宜居鎮,戶外運動特色鎮。
三斗坪鎮水污染源主要以生活廢水為主,工業廢水污染源主要為生豬養殖產生的廢水。鎮內河流基本達到地表水Ⅱ類水域功能區水質標準,河流水環境質量良好。大氣污染源主要分布在集鎮區,以及人口居住相對集中的自然村,生產源主要集中在礦石開采區和石灰石燒制區。大氣質量達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環境空氣質量現狀較好。噪聲污染源主要為生活噪聲、交通噪聲、商業噪聲和工業噪聲,其中以交通噪聲污染影響最大。固體廢棄物污染主要是生活廢棄物和采礦企業、石灰燒制、茶葉加工廠和生豬養殖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污染源[7]。
(1)水環境功能區劃。楊家溪和龍進溪均為地表水環境Ⅱ類功能區,高家溪為地表水環境Ⅲ類功能區。
(2)大氣環境功能區劃。鎮內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環境空氣質量一類保護區,執行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的一級標準,其他區域為環境空氣質量二類保護區,執行國家二級標準。
(3)聲環境功能區劃。三斗坪鎮鄉村區域聲環境質量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1類聲環境功能區的規定標準值要求。三斗坪集鎮、各村委會的所在地,居住人口相對較集中的自然村,聲環境質量達到國家2類聲環境功能區要求。S334省道經過的村莊、居民點,聲環境質量達到國家4類聲環境功能區要求。
3.5.1 水源保護規劃
農村飲用水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到人民生命健康,是建設新農村最為基礎也極為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飲用水源保護強調“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采取優化保護工程建設、嚴把農村點與面源污染的集中措施,加強農村水源地保護,保障農村飲水安全[9]。
三斗坪鎮在水源、水質有保障,人口相對集中居住的農村地區,有供水規模集中在100人以上的飲用水源地9處,水源主要源自于山間溪水。由于現今三斗坪集鎮供水水源黛獅溝(山間溪流、泉水)的水量和環境條件不能滿足規劃期的用水量要求,規劃將高家溪作為三斗坪集鎮供水的備用水源地,確定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松樹溝水庫庫區水面及水庫周邊200m范圍內為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在保護區范圍內不等進行人類一切活動,防治農村化肥、農藥和養殖對飲用水源的影響。嚴禁養殖業、加工業等污染源進入。
3.5.2 大氣環境保護規劃
對三斗坪鎮村區域燃煤的生活鍋爐、茶爐、大灶逐步進行改造,控制和消減區域內二氧化硫、煙塵的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推進農村沼氣化工程的進程,大力推廣普及太陽能技術和使用沼氣,減少生活燃煤量。控制機動車輛造成的大氣污染,強化汽車尾氣管理,建立有效汽車尾氣監督檢測機制,切實落實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工作,使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科學化、規劃化、法制化。
3.5.3 聲環境保護規劃
合理調整鎮區交通設施布局,在S334省道及主干道路兩側控制噪聲污染。對經過居民生活、商貿、文教區車輛,采取嚴格限速、限制鳴笛及車流時間等措施。臨近集鎮的高層建筑,應采用能降低噪聲的建筑材料,住宅建設避免封閉式庭院及周邊街坊的平面布置,集鎮街道兩旁加強綠化。
3.5.4 固廢污染控制規劃
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裝袋,定點收集。加強對工業廢物的綜合利用,逐步實現產業間的物料循環和鏈接,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的處置和綜合利用率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產生量,實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醫療廢棄物和其他特種垃圾單獨存放,單獨處理,對一般醫療垃圾進行焚燒、降解;對一些具有放射性,有毒性,揮發性醫療廢棄物采用專用垃圾容器封閉,并具有便于識別的標志,并進行特殊處理,確保醫療垃圾處置的安全性和無害化。
三峽地區鄉鎮環境保護規劃是鄉鎮總體發展規劃的重要部分,他結合了區域的資源特色,在環境最大承載力范圍內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在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實現鄉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規劃中重點通過目標控制、環境質量評價、環境功能區劃等項規劃手段,在規劃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特征進行環境保護規劃設計,進而提出相應的環境保護方案。
三斗坪鎮環境保護規劃結合三斗坪鎮自然、社會現狀和環境質量現狀,制定了適合其發展的環境保護方案,從源頭上預防環境問題的發生,并針對已經產生的污染進行治理,協調了環境與經濟、社會的關系,極大地促進了三斗坪鎮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張 琳.影響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的經濟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
[2]王海云,王振華.三峽地區小城鎮的環境保護規劃[J].安徽農業科學,2010(23):12733~12735.
[3]高 山.鄉鎮環境規劃研究——從案例分析到理論總結[D].廈門:廈門大學,2006.
[4]楊 旗,王 靜.論小城鎮環境規劃[J].山西建筑,2013(7):203.
[5]賈 濤,陳一靜,宋立生,等.小城鎮環境規劃編制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10):15~18.
[6]徐 寧.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三峽的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7]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小城鎮環境規劃編制導則[R].北京: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2.
[8]郭懷成.環境規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黃 磊,方 芳,郭勁松.小城鎮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初探——以重慶市朱沱鎮為例[J].三峽環境與生態,200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