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陳軍
(武警警種學院,北京102202)
滅火裝備是撲救森林火災時的物質基礎,是保證滅火安全的根本保證。目前我國各省各單位都有配備和使用基本的滅火裝備,具有普遍性和適用性。但由于配備的滅火裝備種類多、型號雜,既有很早配備的機型,又有新配發的,并且各單位種類、數量、性能都不統一,加之不同的地域、不同訓練和滅火頻率、管理維修保養的程度不一,使得滅火裝備發揮不了最大的效益。因此,立足現有滅火裝備,研究探討如何發揮滅火裝備最大滅火效益,實現單一型向多類型、小功率向大功率、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對于提升滅火戰斗力,有效撲救森林火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對于提高滅火裝備的最大效益來講,管好裝備是基礎,訓好裝備是支撐,用好裝備是關鍵。筆者認為應該從滅火裝備的管理、訓練、使用3個環節來提高滅火效益。
確保裝備保持良好的配備率和完好率,是發揮其最大滅火效益的基礎。按照要求防火滅火裝備滿編制率應達到98%以上,完好率要達到95%以上。要達到這種規定,必須從機制入手,靠制度規范,只有做到學好法規、落實制度,才能管好裝備。
俗話說“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視,牢固樹立“愛裝就是愛生命、管裝就是保打贏”的意識,營造愛裝管裝的氛圍,形成領導重視、上下齊抓共管的環境,才能取得成效。一是大力開展職能任務、裝備常識等經常性教育,落實裝備就是戰斗力的思想,不斷提高愛裝管裝的覺悟。二是將管裝愛裝教育與滅火裝備管理的實際結合起來,貫穿于平時的教育、訓練、維護保養等各項工作之中,認清滅火裝備是實現撲救森林火災“打得贏”的物質保證,不斷夯實嚴格管裝出戰斗力、立足現有裝備打勝仗的思想基礎。
確保裝備器材保持良好的技術性能,主要在于裝備器材的維護保養,重點解決好“誰來管”、“怎么管”、“管到位”的問題。一是明確責任,解決“誰來管”的問題。在管理主體、管理對象上明確分工,區分直接責任、聯帶責任、分管責任,確保責任到人,落實好“誰來管”的問題。二是落實制度,解決“怎么管”的問題。嚴格落實管裝議裝制度,定期召開裝備器材管理形勢分析,如建立健全維修制度,落實裝備維修管理經費標準,定期建立考評機制等,落實好“怎么管”的問題。三是明確目標,解決“管到位”的問題。各級組織、所屬人員對本級本人的裝備“配、用、管、修”心中有數,做好人員培訓工作,“四率”(入庫、完好、配套、出動率)達到規定標準等,確保對裝備管到位、管出成效。
撲救森林火災任務艱巨復雜,特別是在撲救較大森林火災時,任務完成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裝備保障是否到位。保持滅火裝備的使用效益是戰斗力賴以生存和延續的關鍵,裝備決定戰法,裝備性能越好,使用效益越高,作戰效益就越大,裝備作用發揮不好,協同作戰就不能形成合力,就會嚴重破壞滅火作戰的完整性、時效性。因此滅火裝備必須配齊補全,滿足任務需要。在滅火作戰中,由于是人為的攜帶滅火裝備直接和林火對抗,裝備的磨損、消耗及損壞不可避免。因此,應根據訓練和滅火作戰的實際,及時補充缺失的裝備器材,確保滅火裝備保持持久的戰斗力。
森林消防人員處在防火滅火的第一線,這就要求防火滅火機構必須以任務為牽引,以戰為訓,以勤為訓,突出人機結合,不斷提升滅火裝備使用效益。
熟練操作常規滅火裝備,準確掌握其技術性能,必須實施科學組訓。在方法上,堅持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循序漸進的原則,扎實有效的抓好人與裝備的基礎訓練,力求突破重點和難點,確保使用裝備人人是“行家”,操作裝備人人是“能手”。在應用上,首先打牢單兵應用基礎。使單兵能夠熟練掌握裝備性能,確保達到“四會”的要求,其次是抓好分隊訓練,突出裝備與裝備之間的協同,確保技戰術水平得到拓展和延伸。在要求上,要突出“一機多用,一人多能”的訓練,結合戰術、戰法訓練,使官兵能夠運用常規裝備應對不同條件下的作戰要求,促進部隊整體戰斗力的不斷提高。
森林滅火裝備不同于其它裝備,只有在實際操作應用中才能顯現性能,緊貼任務訓練才能掌握最佳的使用技巧,提高技戰術水平。森林火災具有突發性、林火行為的多變性、火場環境的復雜性等特點。以東南林區為例,有的火場在懸崖峭壁,有的火場靠近國家級重點保護區,有的火場臨近水源,有的火場道路不暢,火場大多呈不規則的雞爪型,組織滅火有一定的風險。因此,訓練時必須要緊貼任務,緊貼實戰,在熟練掌握基本技術的基礎上,逐步變換訓練條件,展示多種地形、火情,模擬各種險情,讓受訓者處理,提高裝備在各種條件下的運用技能。常規裝備的訓練應以實戰為背景,結合火點、火線、火場開展滅火應用訓練,并在森林防護勤務、班(組)滅火戰斗、分隊滅火戰斗、綜合演練等課目中實際運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裝備使用的技戰術水平。
合成就是組合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系統。撲救森林火災不可能是單一種類的裝備進行滅火,而是由同一種類多個裝備或不同種類、不同作用的裝備合成,形成一個裝備系統來實施。單機、單具、單泵滅火效能的整體合成,是新形勢下遂行多樣化任務的需要。同時由于滅火裝備種類繁多,必須充分對現有滅火裝備進行優化組合,強化單兵、單機和多機具組合訓練,實現人機最佳結合,從而提高滅火效益。在撲救森林火災中必須加強人與裝備、裝備與裝備的協同和配合,確保“1+1>2”的滅火效益。一方面,要突出多泵、多機、多具的相互配合,尋求最佳戰斗編成,促進裝備融合、效益合成,通過合練著力提高聯合作戰、協同作戰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按實戰要求,模擬火災現場,把火災發生的時間設計全,把火場設真、條件設難、環境設險,以隨機導調、實況導調為主,按戰斗編成演練,提高多機協同滅火的實戰能力。
按高效的要求用好裝備,必須牢固樹立“圍繞裝備抓管理,抓好裝備為滅火”的思想,把檢驗滅火裝備效益的標準放在火場。
“巧打”是要求使用最靈活、快捷的方式撲救森林火災,強調的是揚長避短。撲救森林火災必須緊緊依據林情、地形等選擇最佳裝備攜行和運用方法。到火場后根據不同的林相、地形、火場特點,依據不同的滅火裝備特點,堅持“宜風則風、宜水則水、宜化則化”的滅火方法,選取最適宜的滅火裝備實施滅火。比如撲打中低強度的地表火,地勢較平緩,則多用風力滅火機;撲打高強度地表火時,集中滅火彈、風力滅火機、高壓細水霧滅火機、水槍等協同推進,以發揮其最大優勢和滅火效益。
“精打”就是要使裝備形成滅火力量的拳頭,強調的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佳的滅火效益。火災發生后強度大、速度快、破壞性強,組織撲救困難,對國家的森林資源和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給撲救森林火災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滅火裝備具有靈活、機動、快捷、受地形影響小等特點,把握各種滅火裝備的性能特點,組合應用發揮好各自作用,像風力滅火機、高壓細水霧滅火機、水槍、滅火彈、組合工具等配合使用一次奏效,達到滅火的最大效益化。因此保持裝備練精,形成滅火裝備的利器,為全面提升作戰能力,實施高效滅火提供能力有力支撐。
森林火災是一種失去人為控制的、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擴展的林火,它具有發生面廣、突發性強、撲救危險性大等特點。因此在撲救過程中必須做好滅火安全工作。常規滅火裝備的性能、特點決定了滅火人員在撲救火災時直接面對林火,深入火場前線作戰,故而提高滅火人員在滅火作戰中的安全防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組織撲火人員撲救火災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和保障撲火人員的自身安全的根本憑障就在于滅火裝備。滅火作戰中撲火人員一定要“慎打”,學會分析判斷各種突發險情,靈活運用常規滅火裝備規避風險,利用滅火裝備實施科學的撲救和正確的技戰術手段進行緊急避險,開展火場自救互救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通過從管理、訓練、使用三方面對滅火裝備進行論述,充分說明了滅火裝備作為滅火人員的手中武器,是實施滅火作戰各種技戰術的前提,是撲救森林火災時的物質保障。管好、訓好、用好滅火裝備是滅火裝備完好率、使用率達到標準的保證,是提高滅火裝備滅火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徑。
[1]傅志超,姜 偉.森林部隊滅火裝備體系形成的幾點思考[J].森林防火,2004(4).
[2]邢連杰.科技練兵方法指要[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
[3]王立偉,岳金柱.實用森林滅火組織指揮與戰術技術讀本[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