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中共紅河州委黨校,云南 蒙自661199)
建水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建制歷史悠久,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區位優勢顯著,是滇南地區的富庶之地。作為“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建水縣,如何在云南省實施“旅游強省”戰略中抓住機遇,順勢而上,打造旅游經濟強縣,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云南“兩強一堡”和紅河州旅游強州建設戰略的實施,國家、省和州的層面就發展旅游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昆玉紅文化旅游經濟帶建設以及建水“國際化文化旅游景區”的發展定位,形成了建水旅游發展的諸多有利因素。近年來,建水縣旅游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已經由先前低效、粗放的旅游發展模式逐步向高效、可持續的旅游發展模式轉變,各種旅游要素得到不斷完善,發展優勢進一步凸顯。
建水縣位于云南省南部,紅河中游北岸,縣境東接彌勒市、開遠市和個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鄰石屏縣,北與通??h、華寧縣相連。縣城距州府所在地蒙自市80km,北距省會昆明市210km,南距國家一類口岸河口250km。境內交通四通八達,雞石、通建兩條高速公路橫穿縣境,泛亞鐵路通過縣境連接東南亞,是紅河州的重要交通樞紐,是滇南重要的物資中轉站和商品流通中心。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不斷推進、中越“兩廊一圈”建設步伐加快,為建水縣發展國際、國內旅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建水縣擁有優越的氣候、土地、生物、礦產、文化等資源,北回歸線穿境而過,屬亞熱帶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溫和,有“天然溫室”之稱,是一個多元適宜種植區。農耕文明相對發達,種植業、養殖業水平和規模在紅河州乃至云南省都名列前茅,是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縣、“中國果品之鄉”,發展休閑農業旅游具有良好的資源稟賦。此外,縣境內還有被稱為亞洲最大、最壯觀的天然溶洞-燕子洞以及以云龍山、黃龍寺、哈尼山寨、曲江溫泉渡假村等為代表的融山水風光、民族風情、建筑景觀為一體的重點景區120多處,構成了建水縣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
建水古城最初為南詔國時期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元朝之后,隨著江南地區大量漢族移民遷來,逐漸形成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又具特色的多元一體的邊地文化。明清時建水為臨安府所在地,長期是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h境內文物古跡薈萃,風景名勝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點的儒學經院、宗教寺院、人居宅院遍及城鄉。其中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科學價值、觀賞價值的典型建筑:中國首屈一指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雄踞紅河岸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彝族土司府署;在云南省內罕見的宋式大型木橋架古建筑指林寺;歷經風雨600多年仍巍然屹立,比北京天安門早建28年的朝陽樓;被列為中國18座著名大型古橋之一的雙龍橋;具有“滇南大觀園”美稱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園等。建水縣還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紫陶的產地。擁有插秧號、煙盒舞、哈尼族硭鼓舞、串寨等傳統習俗,苦扎扎、扎特勒、阿瑪拖、火把節、采花山等傳統節日各具風采。
2013年建水縣共接待游客321.36萬人次,同比增長16.17%,其中國內游客318.97萬人次,同比增長16.29%,海外游客23974人次,同比增長3.25%,旅游業總收入17.44億元,同比增長17.09%。經過多年的努力,建水縣旅游逐步被國內外游客認可,品牌效應日益凸顯,相繼被授予“中國最令人向往的50大旅游勝地”、“云南最具吸引力的景區”、“2007年度最具活力的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稱號。
旅游發展觀念還不適應建設國際型旅游業的要求,全民參與旅游發展,人人樹旅游形象的觀念和意識不強。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旅游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善,主要反映在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相互牽制,決策分散以及行業管理力度不強等方面,影響和制約了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政府的開發配套工作沒能跟上,重點景區景點建設缺乏力度。旅游產業發展支撐性政策還需進一步爭取,缺乏可靠的資金投入保障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資政策,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開發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由于投入旅游相關配套設施的資金缺乏,各個景點的配套設施滯后,通達性建設不夠,市內景區公路等級差、路面窄,嚴重制約了景區的發展。同時,接待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環境容量小等問題相對突出,星級酒店、重點地段、交通路口的旅游標志物和標識牌尚不健全,各種高質量、高水準的休閑娛樂服務設施依然滯后,影響了建水旅游產業發展速度。
建水縣在旅游規劃、旅游項目建設、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業態創新等方面還需要完善。僅重視自然風光的建設,民族、民俗的文化內涵的開發不夠。新興旅游如休閑度假旅游、康體健身旅游、體驗旅游產品缺乏。旅游消費比重較小,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旅游產業鏈,旅游收入比較單一。旅游商品開發明顯滯后,未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旅游商品,難以適應旅游市場多元化的需求。
建水縣旅游企業普遍規模小、旅游發展的資金不足,品牌意識差、效益不高、沒有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旅游企業和集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制約了旅游發展的步伐。旅游產業布局呈現“多、散、小”的特征,沒有形成核心和主打“拳頭”產品,缺乏有影響力的景區做龍頭,資源等級不高,吸引力弱。
由于旅游宣傳資金有限,整個宣傳促銷工作呈現“散、弱”的局面,產品組合優勢不突出,難以形成區域強勢宣傳格局,導致建水旅游品牌不響,招牌不亮。一是政府和企業之間的資源力量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二是對市場發展趨勢分析得不夠,對旅游促銷對象缺乏詳盡了解,有針對性地促銷宣傳活動很少。
由于旅游企業體制和機制不順,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各種外語人才及旅游企業管理經營人才,旅游專項人才嚴重缺乏,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仍然是建水縣旅游發展面臨的難題。
一要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以縣旅發委成立為契機,強化旅發委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職能,進一步整合行政管理資源,理順行政管理體制。二要堅定信心。各級領導干部要有后發趕超意識,加快推進旅游業發展。三要市場帶動。要讓市場理念成為旅游發展的活力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大企業、大集團參與旅游開發。四要群眾參與。要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實惠,依托旅游發展過上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
按照“新理念、高起點、大手筆、重保護”的原則,統一規劃。一要突出規劃的科學性。正確處理好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二要突出規劃的協調性。強化全縣一盤棋的思想,以精品線路和拳頭產品為據點,推動單點突破向全域發展的轉變。三要突出規劃的層次性。要分清層次、突出重點、打造亮點。確定建水以“一城、四區、十景”為規劃布局,將建水的旅游產業發展定位為“國際化文化旅游景區”。四要突出規劃的特色性。圍繞“千年臨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兩張核心名片,抓好古城規劃,發揮古城對旅游文化內涵的承載作用。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資本的撬動作用,充分調動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投入旅游產業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強與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匯報銜接,爭取更多的旅游發展項目和資金。加大旅游信貸和社會融資的力度,加快組建旅游投資公司,積極引進國內外股權基金和保險基金進入旅游開發領域。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建水旅游資源開發和景點景區建設
一是要推進全縣旅游產業從單一的觀光旅游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展并舉轉變。大力開發休閑度假、溫泉理療、生態體驗、主題公園、醫療養生等產品,探索發展修學科考、探險旅游等專項旅游產品。二是要推進旅游客源從近程周邊市場為主向近程市場與遠程新興市場并舉轉變。大力開拓東部沿海地區的客源市場,繼續擴大以越南為重點的東南亞和港澳臺市場。三是要推進旅游產業從大眾旅游為主向高端兼顧大眾市場轉變。四是要推進旅游產業從依托縣內資源為主向縣內外和境外(越南)資源發展并舉轉變。以昆玉紅文化旅游產業經濟帶建設為契機,加強與相鄰地區和周邊國家的合作,延伸境外的跨境旅游線路。五是要推動旅游產業從注重旅游單向發展向實現旅游與產業、文化、城鎮融合的轉變。
旅游產業發展需要項目支撐。始終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全力以赴,突出抓好各類旅游項目建設,積極打造一流的景點景區。一是做好項目前期工作。深入分析研究國家政策和市場預期,科學規劃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面廣的重大旅游項目。二是項目資金籌措。要加大旅游項目建設資金的籌措力度,多形式籌措資金。三是項目管理服務。要加強對項目開發建設的全程指導和管理,真正達到“建設國際化、服務現代化、管理精品化”的要求。
大力實施旅游品牌發展戰略,打響“東方古城,南滇樂園”品牌,加快培育昆明-紅河(建水)-河內國際旅游經濟走廊和昆明-建水-元陽-河口-彌勒-昆明等國內旅游精品線路。著力打造《建水小調》等精品旅游演藝品牌和“中國紅河·建水孔子文化節”、“燕窩節”等旅游節慶品牌。以“古城韻”為元素,開發以下旅游產品。一是以臨安古城,西莊鎮旅游小鎮為核心的歷史文化攬勝產品,二是以曲江溫泉旅游度假區為龍頭的康體休閑旅游度假產品,三是以建水燕子洞、哈尼梯田為主體的自然觀光旅游產品,四是以建水紫陶、工業園區為代表的工業旅游產品,五是以農業生態、田園風光、農家體驗為重點的“鄉村四季游”等旅游產品。
一要健全營銷網絡。按照“政府主導、媒體引路、企業跟進、市場運作”的方式,充分調動媒體、景區、旅行社、酒店等方面的積極性,把旅游宣傳促銷與各行各業有機結合起來,將旅游宣傳納入全縣對外交往和整體宣傳計劃,與重大外宣、招商、對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二要創新營銷方式。發揮傳統主流媒體和網絡、短信、數字寬頻等新興媒體的作用,形成立體宣傳陣勢;通過旅游標識、旅游口號、旅游歌曲、旅游廣告的創作、制作及旅游市場的推廣,不斷提高建水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場吸引力。策劃舉辦大型旅游節慶活動,組織參加海內外旅游宣傳促銷活動。
一要實施旅游便捷工程,把綜合交通體系建設與旅游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推進旅游環線、旅游專線建設。二要加快實施旅游公共服務優質工程,重點要啟動建設一批高端酒店,兼顧中低端酒店和家庭旅館、鄉村旅館的發展。三要加快實施旅游市場規范化工程,加強旅游市場整治工作,加快旅游標準化進程,健全旅游投訴反饋機制,凈化旅游市場。四要實施人才保障工程,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引進急需人才,提高行業整體素質。五要加快實施旅游信息化工程,加強智慧旅游、建水旅游網和公共信息資源數據平臺建設。六要優化旅游服務環境,營造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誠信規范的市場環境,為實現建水市旅游業的跨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1]王 靜.劍川縣旅游業發展問題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2(6).
[2]楊洪波.加快構建紅河國際旅游文化走廊[N].紅河日報,2013-1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