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敏,焦世泰,王世金
(1.百色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2.中國科學院 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不可再生資源、化石燃料日益短缺,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污染加重以及氣候變暖日益加劇。近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令世界震撼,但生態環境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20世紀自80年代以來,我國節約指數持續下降,90年代趨于減緩。2003年,我國五類主要資源節約指數為1.89(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意味著我國五類資源平均消耗強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約90%,位列世界59個主要國家(占世界GDP的93.7%)中第54位,[1]資源節約指數開始反彈。2007年,我國物理能源利用效率僅12%(1989年為8.7%;1997年為 10.3%),從開采(33.2%)到中間環節(68.4%)直至終端利用(36.2%)所有環節都產生了大量浪費,環境遭到不同程度污染。[2]可以說,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已成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從根本緩解資源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3]然而,我國人口多、資源少、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國生產生活和各類建設項目污染面和數量的龐大,僅靠政府去監管顯然力不從心。因此,建立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教育機制便顯尤為重要。只有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發動和吸納更多社會團體和公眾參與或投入循環經濟建設,深入開展資源“國情”教育,在全社會樹立節約意識、節約觀念,倡導節約文化、節約文明,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資源節約活動,讓公眾真正參與到循環經濟決策、管理和監督的全過程。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于20世紀60年代,其中以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卡爾遜(R.Carson)發表《寂靜的春天》和1966年美國學者肯尼斯·鮑爾丁(K.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為思想起源。70年代,西方國家人們開始關注污染物產生后如何治理以減輕其危害,即環境保護的末端治理。8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強調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和污染的源頭防控。90年代,人們逐漸認識到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為特征的傳統線形經濟的弊端,并從系統論角度認識到末端治理的被動做法的不合理性,為此,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的循環經濟開始逐漸付諸實踐。[4]進入21世紀,環境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成為國際社會環境與發展政策的主流,而循環經濟模式兼顧了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目標,為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指明了方向,發達國家紛紛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途徑。總體上,循環經濟是一種遵循可持續發展規律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其根本區別就是摒棄了傳統線性經濟的大量浪費資源、效率低下、污染和破壞嚴重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它將清潔生產、廢物綜合利用和環境友好融為一體,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5]倡導“資源——生產——流通——消費——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物流模式和“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反饋式流程的經濟運行模式,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減少對物質特別是自然資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使其排放總量控制在環境的自凈能力之內,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公眾參與是群眾參與政府公共政策的權利,[6]是發達國家進行資源、環境監督和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途徑。公眾參與是提高政府決策質量,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監督政府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企業生產經營方式向循環經濟方式轉變的“推動器”。公眾參與不僅是發展循環經的社會基礎,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更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主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1世紀議程》中提到:教育、公眾認識和培訓是使人類和社會能夠充分發揮潛力的途徑。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的關鍵。[7]中國《21世紀議程》同樣也強調公眾參與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作用。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教育,即通過多種教育手段、大眾傳媒工具,引導、促進消費取向、生產觀念、生活觀念、價值觀念向著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向轉變,借助大眾取向的選擇作用,引導循環型產品的生產、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潛力的外顯,[8]這一模式應該成為當前我國節約型社會循環經濟發展的最大、最重要、最有力的推動力量。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教育在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只有民眾提高了環境意識,才能充分認識到資源和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可以說,公眾參與教育是落實循環經濟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是成功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和節約型社會取得成功的關鍵。同時,循環經濟不僅是政府的事情,而且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必須以人為本,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吸納各行各業的人參與和投入,讓公眾真正參與到循環經濟決策、管理和監督的全過程。
目前,我國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教育仍處于一個試行和發展階段,其公眾參與教育必須以循環經濟新系統觀(生態經濟系統)、倫理觀(和諧的人地關系)、經濟觀(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生產觀(清潔生產)和消費觀(綠色消費)為理念,在循環經濟政策法規制定、科技支撐、教育培訓、市場調節、新聞宣教和監督評估等保障體系方面更需要加大傾斜力度。通過政府、企業、社區、學校和NGO(非政府組織)等個人或團體的公眾參與教育,必將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生態環境最優化、環境污染最小化、措置資源重組化和經濟發展持續化等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其中,政府是相關循環經濟法律法規的制定者,應成為公眾參與教育的主導力量,以構建生態型政府為目標。企業是實施循環經濟的最基本單位,應該將教育集中在企業生產、經營與管理之中。社區、學校為消費群體單位,應加強在資源消費領域的循環經濟教育。NGO在公眾參與教育中起紐帶和鏈接作用,其輔助教育主要是協調政府與大眾之間的利益關系,同時可以有效監督政府和企業行為。另外,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教育還需要將政府主導教育、企業主動教育、社區參與教育、學校普及教育與NGO輔助教育相互協調配合,發揮其整體效益。具體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教育路徑選擇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教育路徑選擇模式
政府作為循環經濟政策的參與者和制定者,在促進和推動企業、社會各層面向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方面轉變起著重要作用,各級政府理應以身作則,肩負循環經濟普及教育的義務。第一,各級政府人員應率先垂范,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辦公方面,提倡綠色采購,形成節約紙張,節約水電的行為方式。在決策方面,要從土地、金融、價格、稅收、外貿、勞動等不同政策方面,誘導和促進企業生產方式的轉變。[9]第二,各級政府人員應把循環經濟理念深入普通大眾,提高他們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意識。政府在經費投入和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社會宣傳、普及、推廣、應用等軟環境建設力度,依托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中介組織和協會組織,利用信息化手段廣泛開展國民循環經濟素質教育和科學普及,以達到增強公眾合理利用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目的。第三,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環保管理理念和循環經濟實施經驗,通過完善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等方式,設置強制標準,增強環保、節能減排和控污減污的執法力度,依法踐行“三同時”監管體系(建設項目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嚴懲破壞和浪費環境資源的犯罪行為。同時,盡快制定有關資源消耗定額和考核辦法并健全資源節約獎懲制度。第四,政府相關部門應為公眾參與環保事業創造條件,開辟渠道。通過政府的表率作用和宣傳理念,鼓勵和引導企業、社區和學校積極參與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工作,引導群眾開拓思維,體現政府決策者的作用,讓公眾活動更好的實施。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發展觀、真正建立起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此外,還可以將環境保護知識與法律等基礎知識同等列為國家政府公務員報考、考核的內容之一,也作為考核政績時的一項考核內容,建立“生態型政府”建設領導政績考核制。[10]
企業不僅是資源利用的具體實施者,也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企業理應成為實施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教育的主體。企業員工實施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教育,不僅有助于企業減少污染排放、減少資源浪費,還可以增加生態經濟效益,樹立企業形象。企業應該進入社區、學校進行環保理念宣傳和環保產品展示,讓全民樹立起綠色消費理念。
企業主動教育包括觀念轉變、技術創新、深化管理三個層次。通過企業循環經濟理念的主動教育,必將使企業員工主動參與企業循環經濟建設。觀念轉變教育包括:在資源和能源利用上,按照資源和能源投入最小化、利用最大化為目標,進行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循環利用;在控污、減污方式上,按照污染預防原則,堅持以治本為主,實現源頭減少,生產工藝過程控制污染物的產生,兼顧末端治理污染物達標排放,降低末端治理成本;[11]在目標追求上,按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原則,對生產過程中難以避免產生的非產品廢物,進行工藝內外的循環再利用。技術創新教育主要是資源循環再利用技術、減污控污技術、無公害處理技術、廢物回收處理技術、工藝生態設計等方面。深化管理教育包括:將循環經濟成果納入企業正常經營管理軌道;建立和完善清潔生產獎懲機制;搞好企業職工的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教育,全面強化職工素質教育,最終使得每個企業都成為循環經濟重要示范區。
社區是具有多樣性、穩定性公民社會的基層載體。社區參與是指社區成員自覺自愿地參加社區事務的行為,它是社會進步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助推器。生活污染面廣量大,靠政府環境監督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必須依靠廣大社區公眾的積極參與,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社區參與方式應用到循環經濟理念普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社區參與教育對象包括社區居民、社區師生、機關人員等,其目標是在社區樹立循環經濟理念,建立綠色生產、適度消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社會和諧的公共道德準則。[12]
1.城市社區教育。在宏觀層面上,城市社區要通過宣傳循環經濟理念,讓社區成員真正參與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理念的學習教育之中。同時,需要建立和完善實施循環經濟教育的軟硬件設施,為社區成員終身教育提供便利,滿足社區成員終身學習的基本權利。例如,在社區建立垃圾回收中心、垃圾分類回收筒、循環經濟理念宣傳欄等。在節假日、環境日、地球日、土地日等時段,通過發動居民開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動,發放循環經濟理論宣傳材料等,鼓勵社區居民倡導資源節約、資源再生利用、生態文明教育、“綠色社區”創建等活動,真正讓社區居民理解循環經濟理念和終身學習的目的。在微觀層面上,社區需要倡導一種人人參與的生態消費模式。通過社區各級組織,如企業、機關、街道乃至家庭等積極參與生態消費活動,促使和諧自然觀和簡樸消費觀的普及,使之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和市民的自覺行動。例如,在生活中優先購買和使用再生利用產品、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產品,讓市民將資源節約、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變成每個社區公民的自覺行動,提倡家電以舊換新政策,鼓勵他們參與廢舊資源回收和垃圾減量工作,防止過量包裝,鼓勵綠色采購,盡可能減少垃圾排放,不浪費食物。
2.農村社區教育。由于經濟基礎條件差,農村社區奢侈消費并不嚴重,但在農村社區實施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教育仍然重要。對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參與式教育,在農村社區最為重要的讓農民認識到水土資源高效利用和廢棄物再生利用的益處。一方面,要利用秸稈還田、秸稈飼料化、秸稈氨化、秸稈制氣、“沼氣”等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技術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教育村民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循環利用。同時,要鼓勵農村社區減小化肥、農藥和塑料薄膜使用量,鼓勵使用農家肥、沼氣廢渣和秸稈還田,以實現農村“零污染、零排放”目標。另一方面,應激勵村民以集約經濟理念為主導思想,以節約和保護現有耕地為前提,利用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種、節能、抗旱、水保、土壤改良、無土栽培、水上立體養殖、環境保護等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教育,指導農村社區農林牧副漁諸產業可持續發展。
學校作為普及教育最主要的場所,應承擔起循環經濟理念教育的重任。學校應多渠道、多層次、廣泛地開展循環經濟理念宣傳,把循環經濟建設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依據學校性質,自身定位,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體系之中。在高等院校,要提倡將循環經濟作為學校的選修課。在思想觀念上,要求大學生充分認識勤儉節約并不等于不求發展,也不等于一味節衣縮食,而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生態文明進步。在行為層面上,要求大學生崇尚勤儉節儉,選擇一種對自然、對社會、對自己負責的生活方式。[13]引導大學生綠色消費,包括倡導人們消費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環保型產品,嚴厲禁止在消費過程中由于生活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逐步轉變消費觀念,注重環保產品,提倡資源和能源節約。在實踐層面上,鼓勵高校學生不定期地對企業、廠礦、政府、社區進行相關循環經濟理念的實踐活動,敦促學生組織和實施有助于循環經濟理念普及的環保活動,以肩負起循環經濟公眾參與的主力軍角色。
在中小學,提倡將循環經濟理念納入其基礎教育,在課程中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觀念。從思想上提高學生對資源、環境重要性的理解,號召廣大團員青年和少先隊員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張紙、一度電等做起,鼓勵中小學書本的循環利用,要珍惜自然資源、愛護花草樹木、野生動物、人文景觀,保護生態環境,爭做勤儉節約風尚的實踐者和傳播者。同時,利用“世界無煙日”、“植樹節”等紀念日開展主題演講會、戶外宣傳活動等,宣傳我國實施循環經濟戰略的時代意義。
NGO,指的是那些具有組織性、非政黨性、民間性、非營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的致力于公益事業的社會中介組織,是介于政府組織與經濟組織之外的非政治組織形態。非盈利性市場中介組織對于發展循環經濟具有獨特作用,已經成為連接政府和大眾以及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重要橋梁,它在公眾參與教育中的地位顯而易見。現在比較成熟的有環保NGO,但數量有限。今后要向循環經濟邁進,NGO有其無可比擬的自身優勢,其“成員來自于群眾,生活于群眾之中,了解群眾周圍的環境條件和資源利用狀況,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群眾的利益、要求和需求,也為群眾所信賴,而且環保社會團體形式多樣,各團體都有自己的宗旨、活動準則,參與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護各有其側重點。”NGO可以收集政府公布資料和數據,讓公眾便捷、系統地獲取信息,同時也可以通過聽證會、座談會等形式參與政府循環經濟政策制定和企業環評監督過程。例如,NGO可以呼吁生產企業和零售商嚴格審核其供應鏈條,不選擇超標企業做自己的供貨商,以此來創造正向市場激勵機制,讓愿意對環境負責的企業贏得競爭優勢。
通過各類NGO輔助教育,可以使個人、企業、社區和政府參與教育融為一體,同時可以加強多方交流和合作,這對于全社會普及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等循環經濟理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鑒于此,我國需要進一步宣傳和倡導循環經濟NGO組建工作,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公眾參與制度,發揮它們的中介作用,鼓勵NGO進行輔助教育,使得每個公民不僅認識到循環經濟的重要性,以身作則,參與循環經濟實踐,而且可以減輕政府和企業環保部門的壓力。當然,政府還需要合法它們的社會地位,讓他們真正行使參與監督與決策的權利,鼓勵并支持各種民間組織開展各類循環經濟的社會監督和公益活動,并與政府和企業建立起一種友好的伙伴關系。
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教育路徑很多,本文僅從政府、企業、社區、學校和非政府組織層面作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同時,循環經濟理念能夠廣泛地讓更多公眾參與、實施、掌握,不僅需要報紙、電視、網絡等宣傳媒體向公眾宣傳我國資源利用與環境污染現狀,喚醒公眾的主體意識,增強公民責任感,將政府、企業、社區、學校和各社會團體循環經濟理念教育聯系起來,形成多方參與的互動教育機制,而且需要加大我國循環經濟政策法規、科技支撐、教育培訓、市場調節、新聞宣教、監督評估等保障體系支撐力度,通過這些措施和保障體系的深入實施,進一步明確公眾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的各項參與權利和行使義務。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50-100.
[2]張雷.能源問題“開源”勿忘“節流”[N].科學時報,2009-08-24(B4).
[3]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經[J].宏觀經濟研究,2005(4):4-5.
[4]郝家龍,翟純紅.循環經濟與資源城市成長路經[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25-26.
[5]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3.
[6]潘岳.環境保護與公眾參與[J].理論前沿,2004(13):12.
[7]傅岳瑛,劉琴.我國西部生態旅游的現狀和開發建議[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2):105.
[8]張路.循環經濟的生態學基礎[J].東岳論叢,2005,26(2):93.
[9]劉文英,陸根法,姜冬梅,等.公眾環境倫理教育的研究[J].生態經濟,2005(4):49.
[10]王艷.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生態型政府構建[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8(1):1-2.
[11]錢易.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概念、方法和案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24-125.
[12]宋德勇,歐陽強,申米玲.循環經濟的本質與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科學,2005,27(3):41.
[13]王娟.西部地區生態道德的構建與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