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祥
南陽市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研究
吳正祥
生態旅游是將游覽觀光、保護環境和生態教育融為一體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它代表著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新趨勢,具有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南陽市生態環境良好,旅游資源豐富,具有開發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為發展生態旅游業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本文對南陽市發展生態旅游的有利條件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南陽市發展生態旅游提出對策,為南陽市生態旅游的進一步開發、規劃提供了理論依據。
南陽市 生態旅游 發展對策
1.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大報告的這一大亮點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彰顯了中華民族對當代發展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對人類世界負責的精神。生態旅游正是順應時代的發展,為適應人們“回歸自然”和保護環境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生態旅游更強調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它將成為21世紀旅游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1]。當前,南陽市正在奮力創建國家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市和美麗南陽,在促進生態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上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因此,南陽市構建生態旅游發展模式,以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促使旅游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無疑是加快南陽市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必須選擇,為南陽市實施生態立市、實現綠色崛起、建設美麗南陽市作重要支撐。
2.研究區基本概況。
南陽市古稱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全市現轄2個行政區、4個開發區、10縣、1個縣級市。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1170.9萬人(截至2013年末)。在中國旅游總評榜組委會2012年度中國旅游百強城市排行榜上,南陽市位居全國第62位。截至2013年年底,南陽市全年共接待境內外游客350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2%,其中,國際游客1.67萬人次,增長4.8%。旅游總收入180億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18.4%[2]。
南陽市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豐沛、氣候條件優越。河流眾多,水網密布,碧水如練。伏牛山橫臥西北,桐柏山雄踞東南,中部平原南接江漢平原,唐、白、湍諸河流淌其間,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特征,造就了南陽市神奇的山、水、林、洞自然景觀。南陽市是國務院第二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鄉”之稱,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文物薈萃,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形成了獨具特色、種類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3]。

圖1 本域在河南省的位置
1.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
(1)自然旅游資源豐富。
南陽市獨特的地形、氣候、地質條件使南陽市形成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主要以山水為主。有地勢高峻、連綿起伏的伏牛山脈、桐柏山脈[4]。豐富的降水和復雜的巖性形成了荷花洞、老君洞(含蓮花洞)、神仙洞、蝙蝠洞、仙人洞、天心洞、水簾洞等眾多的巖洞[5]。支流眾多的白河水系、淮河水系在上、中、下游形成了眾多著名的溝、湖、泉、瀑。此外,中國南陽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在寶天曼國家地質公園、南陽市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寶天曼國家森林公園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和南陽市獨山玉國家礦山公園的基礎上整合而成,園區內的地質遺跡極為豐富、類型多樣,其中恐龍蛋化石群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旅游資源特點優勢比較明顯,增強了旅游資源的吸引力。
(2)人文旅游資源特色鮮明。
南陽市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50萬年前南召猿人就在這里生息繁衍;南陽市是楚文化的發源地,目前保存有大量楚文化遺址遺物;南陽市是戰國時期全國著名的冶鐵中心;西漢時中國的六大都會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起兵之地,集中體現了漢文化特色;南陽市名人薈萃,是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謀圣諸葛亮和商圣范蠡等建功立業之地[6];現有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處,名勝古跡眾多。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南陽市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三張熠熠閃光的城市名片,使南陽市旅游充滿底氣、朝氣、大氣、靈氣。
2.交通便利。
在全國的棋盤上,南陽市位于豫、鄂、陜三省接合部,正好處在武漢、鄭州和西安三大都市圈的中間地帶,介于長江經濟帶和亞歐大陸橋的中間,交通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南陽市機場是河南省三個民用機場之一,航線連接北京、上海、廣州、鄭州、西安、深圳等全國多個大中城市。鐵路方面,有焦枝鐵路南北縱貫南陽市,寧西鐵路東西橫穿南陽市桐柏、唐河、宛城、臥龍、鎮平、內鄉、西峽,兩大干線在南陽市區交會,形成“十”字樞紐。公路交通以高速公路、干線公路為主骨架。已建成的蘭(考)南(陽)高速、二(連浩特)廣(州)高速、滬(上海)陜(西安)高速、焦(作)桐(柏)高速在南陽市區形成高速公路環線,并向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正北5個方向輻射。2006年南陽市被交通部確定為國家主要公路交通樞紐城市之一。便利的交通為南陽市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進出條件。
3.客源市場優勢。
良好的經濟地理區位和遍布境內的旅游景點決定了南陽市擁有龐大的潛在客源優勢。2009年以來,南陽市每年的旅游接待量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達到了2960萬人次,直逼3000萬大關,在2009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番多,市場賣點由周邊向遠程快速擴展,基本形成了以鄭州、西安、武漢三大城市為支點,半徑約300公里的旅游客源市場[7]。同時,南陽市周圍分布有眾多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如:鄭州、洛陽、開封、武漢、西安等,加入這個旅游網絡,可以實現南陽市旅游業的跨越發展。
4.政策優勢。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成立了由市主要領導掛帥的旅游產業發展工作委員會,強化對旅游工作的組織領導,大力倡導和培育綠色旅游、低碳旅游,促進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旅游宣傳推介活動和重點旅游項目建設給予大力支持;制訂《南陽市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旅游觀光帶概念性規劃》《南陽市旅游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并指導各縣市區制訂完善了各項旅游規劃,為南陽市旅游業發展指方向、繪藍圖;出臺并落實《旅行社引客入宛獎勵辦法》等優惠政策和措施,積極為旅游企業和旅游投資商辦好事、解難題,有效調動了全社會參與旅游業發展的積極性。
1.對生態旅游的研究欠缺。
當前關于生態旅游的內涵還沒有得到統一的界定,南陽市相關管理部門對生態旅游的含義、特點及生態旅游對旅游地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研究還不夠深入。對生態旅游的設計、規劃和管理還不夠;旅游旺季部分生態旅游地游客嚴重超載,超過了生態旅游區的環境容量,導致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生態旅游資源的價值降低。雖然景區在短時間內獲得了較大的經濟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只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會損失更多的直接經濟效益。因此,南陽市景區或景點能夠真正按生態旅游標準進行規劃和經營的甚少,一些所謂的生態旅游景區也沒有嚴格考慮環境承載力問題,致使有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2.生態旅游知識缺乏。
生態旅游是一種高品質旅游,出發點是游客要親近自然、保護自然,并因此受到良好的教育與體驗。因此,生態旅游者與管理者應該具有濃厚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目前南陽市各旅游景點的硬件設施不斷在改善,但旅游服務人員應有的素質卻沒有嚴格的要求。據調查,現有從業人員學歷層次以中學、中專學歷層次為主,共占從業人員總數的72.03%;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僅占7.05%[8],且從業人員大多沒有接受過生態旅游方面的教育,對于生態旅游的知識和特點了解甚少;基本素質和專業化水平低,缺乏對生態旅游的足夠認識,對生態旅游、生態安全和環境管理專業知識更是一竅不通,沒法通過向旅游者講解或回答旅游者的問題,將其豐富的環保知識傳授給旅游者[9]。游客在生態旅游系統中占據核心位置,但是大部分旅游者還沒有達到生態旅游的素質要求,許多景區可以說是旅游到哪里,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里,導致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嚴重破壞了生態旅游區的環境質量,降低了生態旅游的價值。個別地方旅游投資者與經營者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忽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只顧眼前利益,過分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缺乏長遠意識,不重視社會效益;在旅游市場營銷中,生態旅游一詞被當成旗號借用、濫用,誤導欺騙生態旅游消費者,甚至出現嚴重的生態旅游泛化現象[10]。
3.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在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會遭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生態環境系統失調。首先,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有的部門急功近利,缺少必要論證與科學規劃,盲目進行粗放式開發,給環境帶來污染和破壞,如開山炸石、砍樹毀林等行為引起水土流失;施工工程設備技術差、施工管理不善、施工人員技術素質不高,有可能導致施工質量差,引發山體滑坡,不但破壞了景區的風景名勝,古跡文物的原始風貌及其文化內涵,更對旅游環境生態格局造成極大影響。再次,由于依法管理不到位,執法不力,一些地方在旅游業開發中,沒有及時保護好野生動物,甚至出于商業目的,部分酒店以野生動物作為美食來招攬游客,致使國家保護野生動物遭到亂捕亂殺,不少珍稀品種瀕臨滅絕[11]。
4.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深度不夠。
旅游的六要素是“食、住、行、游、購、娛”,南陽市目前開發的生態旅游資源的旅游項目,產品結構比較單一,產品缺乏創意和表現力,如漢畫館、武侯祠、醫圣祠、張衡墓及西峽恐龍蛋化石群等均以陳列式的靜態參觀為主,缺乏參與性,因而游客游覽后常感到索然無味,使得游客的滯留天數少,重游率低,對生態旅游市場的擴大構成極大威脅。
1.充分認識發展生態旅游的意義和價值。
生態旅游業被公認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發展生態旅游是保護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大舉措,是社會文明和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12]。南陽市應充分認識到發展生態旅游的戰略意義,把生態旅游業作為南陽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使之成為新的經濟亮點和支柱產業,成為優化城市文化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名片。
2.整合區域資源,打造精品旅游景區。
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整合旅游資源,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重點培育文化體驗游、休閑度假游、保健康復游等特色產品,加快建設“一心兩帶五區”(市區漢韻古城旅游中心;南水北調觀光旅游帶、滬陜高速公路旅游發展帶;古文化旅游區、伏牛山綠色養生旅游區、桐柏山紅色淮源旅游區、丹江口渠首旅游區、鎮平玉文化產業發展旅游區),著力打造漢文化、玉文化、伏牛山生態旅游、桐柏山紅色旅游、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等重點旅游景區和精品線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打響“渠首”品牌。發揮南水北調水源地優勢,加大丹江口水庫水體旅游開發力度,打造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態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南陽市旅游檔次和知名度。
3.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
南陽市發展生態旅游的最大優勢在生態,發展過程中也必須將生態保護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嚴格執行國家和南陽市地方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條例,貫徹執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等環境保護制度。充分利用經濟手段,通過稅收、資金補貼、信貸、保證金等形式,引導地方旅游經營者環保行為,從而達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目的。推廣綠色經營,大力倡導文明旅游、環保旅游、衛生旅游。同時要求各級地方旅游景點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控制汽車、游艇尾氣排放,建設環保停車廠。這一點對于南陽市發展生態旅游的管理尤為重要。
4.完善生態旅游業配套設施,對旅游資源進行深層次多元化開發。
結合生態旅游區的總體規劃,以立足保護、適度開發、注重特色、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為基礎,建設與之配套的交通設施和服務設施,發展生態旅游運輸業,建立生態館,完善服務體系。對旅游資源進行深層次多元化開發,一是要增加旅游產品的可參與性,以提高游客的興趣。如諸葛亮的八卦陣、張衡的地動儀等,都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去體驗。二是滿足游客對生態旅游的多元化需求。針對生態旅游區良好的生態環境,積極推出如森林浴等產品項目,既體現了生態旅游的特點,又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的愿望,適應人們對生態旅游多樣化的需要,把生態旅游區建設成為具有野營、探險、科研、教育和觀光等多功能的旅游區[13]。
5.積極培養生態旅游專業人才。
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為基礎,寓教育性或學習性于其中的旅游活動。這種生態教育貫穿于旅游活動中的食、住、行、游、購、娛等六個方面,為了適應生態旅游的需要,旅游從業人員特別是導游員要有豐富的生態知識和強烈的環保意識,有了豐富的生態知識為后盾,導游員就能給旅游者精彩地講解生態知識[14]。只有從業人員具有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才能在旅游過程中,自覺地維護環境平衡,從而潛移默化地感染旅游者不破壞環境,才能積極主動地提醒旅游者愛護生態環境。盡可能利用景區一切載體將環保知識傳授給游客。因此,應對旅游業人員特別是導游員加強培訓,提高他們的生態意識,使他們自覺運用生態學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態旅游產品,促進生態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6.強化營銷,拓寬市場。
近年來,南陽市旅游業雖有發展,但沒有質的飛躍,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營銷力度不夠。因此,強化營銷是旅游業實現旅游資源優勢向市場優勢、經濟優勢轉變的必由之路。就南陽市生態旅游產業本身的市場導向來說,應以國內市場為基礎,以周邊省、市和省內市場為重點。在市場導向的開發過程中,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廣泛宣傳大力開發旅游業的重大作用,引起全市各界和1000多萬人民的大力支持,形成發展南陽市大旅游經濟的氛圍。就每一個縣、市、區而言,也應該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和市場特征廣開思路,研究對策,按照市場為導向,創旅游精品名勝。南陽市旅游業的發展要集中力量開發國內市場。隨著南陽市經濟的騰飛,南陽市本地區就存在著巨大潛在市場,面對短線旅游,推出“南陽市人游南陽市”,以此為基礎,搞好對區域外的宣傳,加強區際聯系,提升南陽市生態旅游的競爭力。
[1]成艷彬,陳景輝.淺析內蒙古生態旅游發展戰略[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0,(6): 46-50.
[2]南陽市統計局.南陽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ha.stats.gov.cn/hntj /tjfw/tjgb/sxsgb/webinfo/2014/03/1394418441615961.ht m.2014-03-14/2014-8-20.
[3]周旗,李瑞,王興春.南陽市旅游文化[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4]張宏偉,周旗.南陽市旅游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 2006,26,(4):717—720.
[5]宋松巖,張桂賓.南陽市旅游資源開發與整合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25,(4):75—78.
[6]呂連琴,夏保林.南陽市旅游發展戰略及空間布局[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9,(2):168—172.
[7]南陽市政府.南陽市做大做強旅游產業紀實[EB /OL].http://www.henan.gov.cn/bsfw/system/2013/06/0 3/010398138.shtml.2013-0-03/2014-08-31.
[8]薛寶琪.南陽市旅游人才資源現狀與思考[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3,33,(4):115—116.
[9]汪朝輝.加強生態環境教育是森林生態旅游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J].中國科技信息,2008,22.313—314.
[10]付景保.西南民族地區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的選擇——基于swot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126—129.
[11]張燦,魏曉平.河北生態旅游開發對策研究[J].河北學刊,2014,34,(2):206—208.
[12]賀珍瑞.菏澤市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研究[J].資源與產業,2006,8,(2):56—59.
[13]遼寧省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0,(4):513—515.
[14]劉蘭芳,鄧運員,彭蝶飛.衡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J].商業研究,2007,(365):202—206.
吳正祥 南陽師范學院黨委宣傳部 碩士
(責編 高生記)
※ 本文為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豫西南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市建設戰略研究”(課題編號:1324004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