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區區府辦
根據“依法治水、科學治水、全民治水”戰略部署,南湖區今年繼續在全區深入開展“五水共治”三年行動。全區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五水共治”中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人才集聚、智力密集的優勢,積極開展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加強治水技術的科研攻關,注重治水科技成果轉化,以先進技術保障治水工程,提升治水實效。
啟動招才聚智活動。啟動實施“治水專業人才引進計劃”,積極引進高層次治水人才和治水創新團隊。組建由清華大學相關專家組成的治水專家顧問團,為南湖區水環境治理提供相應咨詢及服務。組建“中國科學院嘉興生態技術工程中心”,為科技治水和循環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應用服務。同時,進一步暢通高校引才渠道,到清華、北大等高等院校開展治水人才招聘工作,組織2名領軍人才參與全市領軍人才聚智“五水共治”專項對接會,針對水環境治理、綠色生態養殖等領域為“五水共治”工作出謀劃策。
實施科技團隊助治水行動。向科技特派員團隊借力,充分發揮特派員專業優勢,助推治水行動。2014年,由6位浙江大學專家組成的省科技特派員團隊將重點圍繞“五水共治”工作,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科技治理模式,推廣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的養殖模式,促進南湖區污染源頭削減、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工作開展。

引進綠色養殖技術,抓好源頭控污染。組建“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南湖綠色畜禽研發中心”,加強治水技術的科研攻關,共同探索綠色養殖新路徑,促進水環境改善。來自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的王玉龍博士建立的“豬—沼液—預處理—藻一級凈化—藻二級凈化—魚藻雙收—清水”資源循環利用工藝,不僅經過處理的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無害化率達到100%,經過處理的養殖廢水還可用于養殖水產,用于處理廢水的小球藻也可被回收。
引進水質實時監測技術,建好哨崗防偷排。安裝由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光電工程中心研發的“光譜水質實時監測儀” 加大對偷排污水行為的監督管控力度,使用該水質監測儀后,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地遠程采集、記錄水質實時數據。
引進水體清理凈化技術,集中攻堅治污水。為高效、低成本地開展“清三河”行動,南湖區聯合中科院亞熱帶生態所于2013年率先在五豐牧業有限公司、新豐鎮金章村花家浜等地實施“狐尾藻凈化水質”示范工程。項目實施不到一年,河道COD、氨氮、總磷等污染物降低50~80%。下一步將在全區河道全面推廣應用
加強服務對接,促進資源整合。不斷完善企業技術需求庫、科研院校項目庫、專家庫等“三庫”建設,加快推動本地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的有效、深入對接。一方面主動向企業征集“五水共治”等方面的技術難題,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積極收集“五水共治”專家信息,重點挖掘現有專家在“五水共治”等方面研發的技術、取得的成果和擬推廣合作項目等信息。
加大扶持力度,強化財政保障。通過向上爭取補助和實施區級補助等手段,鼓勵企業加大在生態環保等領域的研發力度,促進科研項目實施。2013年,全區共爭取到治水項目7項,獲得補助經費754萬元,區級立項的科技項目中涉及治水項目3項,下達補助經費50萬元。
深化院所合作,強化平臺支撐。充分發揮清華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中科院研究院聲學所、光電工程中心、材料與化工技術工程中心等已落戶的科研機構技術優勢,推動生物活性陶瓷、光譜實時監測儀等技術參與到“清三河”行動。同時,積極搭建合作載體,引進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的其它治水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