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綻蕊+楊薇
摘 要 近幾年,我國雖然進行了一些大學治理結構的改革,例如,制定章程、設立教授會等等,但大學內部“行政權力泛化”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致使我國大學權力結構呈現出一元化特征,教師不能有效地參與大學治理。本文將博弈論作為分析工具,解析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現狀,找出教師不能有效參與大學治理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博弈 教師 行政人員 大學治理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Situation Analysis of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Sugges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WANG Zhanrui, YANG Wei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ven though China has carried out some reforms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set up the professor association and so on, but within the university, "the executive power of generalization," the situation is still not very good improvement, resulting in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y showing a unified feature, teachers can not effectively participate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this paper game theory as an analytical tool to resolve the status of teachers involved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to identify the reasons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can not effectively participate in governance, and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game; teacher; administrative staff; university governance
大學是一個學術組織,是追求真理、探究學問的場所,教師參與大學治理是大學的運行和發展始終不偏離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在大學治理中更好地體現和發揮教師的作用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改革目標,各個高校也在探索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方式和途徑。本文以博弈論作為分析工具,解析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現狀,找出教師不能有效參與大學治理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1 我國大學教師參與治理現狀
所謂教師參與大學治理是指教師基于其專業知識,作為重要主體或者主體之一參與大學事務決策的結構以及過程。喬治·克森(John.J.Corson)認為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范圍理應囊括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教師聘用、晉升、財政、重要黨政領導遴選、基建、后勤這七個領域,并擁有不同程度的權力。①
(1)教師只在教學與人才培養“終端”環節擁有有限的自主決策權,參與其他學術事務的權力受到忽視。潘懋元認為:“教師以其在學科或專業領域的專門修養成為高等學校的三個職能活動的主體,對學科、專業領域的事務應當擁有主要發言權。”②但我國很多大學的教師只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有限的幾個方面可以自主決策,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些領域是大學教學與人才培養工作的“終端”環節,也是教師學術自治權的“最后領地”。除此之外,在很多本應屬于教師享有決策權的領域,如課程設置、招生標準、在教師聘任和晉升、學科設置等等學術領域,教師的權力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2)教師參與大學非學術事務治理的權力受到忽視。教師作為大學內部的重要成員,除了應該享有教學科研等學術事務的自主決策權之外,還有權對學校的其他事務有一定的發言權。張德祥認為高校的學術人員、教師應該參與學校事務的決策。③李如海進一步強調,“教師參與學校的政策制定和決策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士氣、工作熱情和對自己職業的滿意度。”④但現實并非如此。
(3)缺乏有效的教師參與大學治理制度安排。當前我國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主要途徑是教職工代表大會、學術委員會、教授會等等途徑。但對現實的調研表明,教職工代表大會只是形式上給予了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實際上教師并不能通過這種機制影響學校的任何決策。學術委員會不僅行政主導傾向嚴重,而且參與人數有限,絕大部分教師不能參與其中。
2 博弈論視角下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現狀的分析
博弈就是一些人、團體或組織,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中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⑤從博弈論的視角對我國教師大學參與治理現狀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當前我國大學重大事務的決策更傾向于一種懲罰不可信博弈,無論行政人員的選擇是什么,教師作為有限理性人的最佳選擇都是不參與。根據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當前教師與黨、政管理人員的博弈狀況,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大學教師與黨、政管理人員雙方并沒有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不能夠保障雙方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進行博弈,博弈格局屬于非合作博弈的范疇。確切地說,當前我國大學各重大事務的決策中更傾向一種懲罰不可信博弈。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當前大學內部行政權力泛化,教師選擇不參與并不能影響決策的進行和實施,而這樣的狀況在下一次決策時仍然不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教師選擇參與和不參與的收益并沒有發生變化,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積極性自然不會高。長期以往,教師不僅不會積極主動地關心大學治理,而且會通過支持不好的決策來獲取自己研究領域所需要的資源。行政權力泛化所導致的制度非均衡不僅僅降低了大學的決策的科學性,更是影響了學術生產以及人才培養。
(2)當前可供教師選擇的參與大學治理的“戰略”大部分是無效的。當前我國大學一些制度設計雖然表面上似乎旨在保障教師參與治理的權力,但實際上并未達到相應的目的。學術委員會過于行政化,教職工代表大會過于形式化。大學各項事務的決策更多地是體現了學校黨政負責人的意志,而不是教師的意志。只要教師群體意識到當前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制度是按照“黨政權力本位”的邏輯來設計的,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必然會降低,黨、政權力在這樣的制度中得以鞏固、擴張,最終使得教師被排除在大學各事務的決策程序之外,淪為大學的“雇員”;黨、政管理人員能夠認識到當前大學權力過于上移、集中,卻認為各事務的最終決策權是理所應當,這就使得大學“不可避免官僚化了”。換句話說,當前的制度設計存在著價值危機,并不是大學發展最“恰當的邏輯”。
(3)從治理文化層面看,當前我國大學尚未形成各治理主體“合作博弈”的“慣例”。“慣例”是指制度設計中的隱性制度。對個人而言,“慣例”指主體選擇其行為的“習慣”,在治理結構中則表現為“文化”。中國傳統“學而優則仕”的文化慣性強大,導致官本位為主導,學術本位、學術自由的觀念仍然沒有深入人心。教師們希望擁有相應的教學科研自主權,尤其是在科研方面,認為有自由才能出成果,希望學校一切“給學術讓路”、“改官僚路線為群眾路線”“去行政化”。但有些黨、政管理人員則認為不是不給教師參與治理權,而是“教師沒有參與意識”、“只關心自己的教學科研,不關心學校發展”。對于教師,他們認為參與大學治理,考慮其意見,但“教師的意見沒有領導的意見重要”。就教師參與大學治理這一問題,教師和黨、政管理人員所持的立場和意見不僅截然不同,甚至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沖突和敵意。顯然,這種治理文化氛圍與強調“團體理性”的合作博弈的文化氛圍是相違背的。
3 對策建議
3.1 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博弈文化
合作博弈是指博弈參與人之間有著一個對各方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參與人在協議范圍內進行博弈。⑥合作博弈各方采取的是一種合作的方式,相互之間最終可以達成一種妥協。這樣的博弈,參與博弈雙方的收益均有所提高,或者說最壞的結果也是其中某一方得到增益,而對方的利益卻并無損害,最后達到整個社會的利益有所增加之目的。
要促成黨、政管理人員和教師合作博弈的格局,必須增進教師和黨、政管理人員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但信任不會自動生成,它是通過培育慢慢形成的。信任文化的形成,建立在三個前提條件上:第一,核心價值認同。博弈參與人需要理解組織的核心價值。大學的學術性是大學的本質屬性,學術繁榮才能促進大學的發展,以此給治理的過程和結構注入一種目標感;第二,博弈參與人之間能夠順暢對話,并且相信彼此都致力于大學的共同利益。這樣即便在某一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也不會否認對方致力于提升大學共同利益的重要性;⑦第三,大學事務錯綜復雜,決策通常難以達成一致,這就需要參與人之間相互協調、共同合作。
3.2 完善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制度設計
諾思提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⑧制度化是博弈參與人走出博弈困境的可能方式。要完善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制度設計,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改變當前黨政聯席會為院級最高決策機構的現狀,轉變為學術管理機構負責決策學術事務,教代會作為教師參與非學術事務決策的主要機構,以此加強教師在大學治理中的權力配置;其次,普遍設置教授會,限制院長、處長身份的教授比例,無行政職務且熱衷于學術的教授為主要成員,充分發揮學術領域的決策作用;最后,要減少學術人員因學術成就被提拔任命為行政領導的情況,也要避免行政人員因其管理能力成績顯著從而獲得學術等級和頭銜的情況,逐漸消除“行政學術化”、“學術行政化”的現狀,可以采取具有高深學術造詣的專家或教授輪流充任領導職務,將“官位”逐漸轉化成領導學術群體的一種“義務”。⑨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中國特色高校治理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1YJA880108)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中國特色高校治理評價體系開發及其在首都高校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1JYB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注釋
① John.J.Corson.The Principle Of Governance.[M].Printed and bound by the book press,1960:237-241.
② 潘懋元.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93.
③ 張德祥.關于“高校決策模式改革與教學科研-組織創新”問題的幾點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2(6):5-6.
④ 李如海.美國“教師參與決策研究”述評[J].江西教育科研,1997(6).
⑤ 張維迎.博弈與社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39-140.
⑥ 范如國,韓民春.博弈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22.
⑦ 劉慶斌,劉愛生.大學治理的文化模式解析與啟示[J].江蘇高教,2013(3).
⑧ 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⑨ 方耀楣.去行政化:重構大學內部治理機制[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