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燕


中國將在2015年的米蘭世博會上建造國家館——在100多年參加世博會的歷史上,這是中國首次在海外自建館,而且是這屆世博會中面積僅次于德國館的第二大外國自建館。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已經讓許多人領略過各個國家館爭奇斗艷的風采,世博會從來就是一個“舞臺”,國家館代表著一國最新科技、文化藝術水平和經濟實力,各個國家館在設計和建造上無不費盡心思。
2月27日公布的中國國家館設計方案令人驚喜。2015年米蘭世博會以“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為主題,聚焦于農業和食品議題,中國館則用“希望的田野”為名與此呼應,用“序”、“天”、“地”、“人”、“和”五大主題展區展示中國人對于這些問題的理解和探索。展館的主體建筑采用傳統的抬梁式,造型從正面看是自然的天際線,從背面看則是城市的天際線,象征從田園到城市的過渡與融合。從效果圖上看,建筑物在光線的輝映下晶瑩通透,配上連綿起伏的屋頂,好似不斷翻滾的麥浪閃閃發光。而更引人矚目的是建筑物四周和一直延伸進建筑物內部的一塊塊麥田,真正把展館變成了一大片虛實結合的“田野”。
在這片廣闊的田野上,設計師以24節氣為故事線串接起有關中國悠久的農業文明、飲食文化的歷史和現狀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等內容。當觀眾從戶外真實的麥田走向展廳內部,一些帶LED燈的麥稈裝置出現在麥田中,隨著地勢逐漸下沉,麥田里的植物開始越來越高,喻示著季節的流轉變化;多媒體裝置從“天”到“地”展示著二十四節氣的景象,呈現中國人對于天地自然的理解;散落在田野的還有諸如農政全書、滿漢全席、豆腐制作等20多項展示內容,觀眾可以與之互動,體驗虛實結合的樂趣;當最后走上二樓回望整個田野時,會發現麥桿裝置上的LED燈變成了一個個像素,編織出一幅幅豐收的畫面。
從上海世博會雄偉高聳的“東方之冠”,到米蘭世博會更柔軟和具有田園意象的“希望的田野”,中國館正在以更新穎和現代化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包裝,使信息更為有效地傳播。這些展陳將通過全息投影、虛擬交互、室內定位等各種新媒體技術來呈現,這種新媒體技術與實體建筑緊密結合的“媒體建筑”形式在上海世博會上已蔚為風氣,無論是丹麥館、日本館色彩幻變的建筑外墻、還是臺灣館“天燈”中央的巨型LED球形屏幕,更不用說許多展館內那些360度、720度、3D抑或4D影像和互動裝置了。
世博會一直被視作未來建筑的搖籃,從首屆倫敦的水晶宮,到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布魯塞爾的原子塔,有關建筑的理想和技術在這里被不斷刷新,代表了人類對于未來建筑的思考和發展方向。在科技日新月異、媒體超級發達的今天,新媒體制造的重重幻影遮蔽和碎化了建筑的造型與線條,建筑是否仍是永恒與“權力的雄辯術”嗎?未來會否是媒體建筑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