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新聞資訊]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5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海南省三沙市出席“空軍裝備南海海洋環境試驗基地”授牌儀式。本次活動是落實軍民融合戰略,擴大工信部與空軍軍民融合合作的重要體現。空軍裝備部、海軍西沙水警區主要負責同志出席活動,部電子五所主要負責同志陪同。
“吐魯番干熱大氣環境材料腐蝕試驗研究平臺建設”項目近日順利通過驗收,并獲專家組高度評價。
吐魯番干熱大氣環境材料腐蝕試驗研究平臺項目自2012年3月開始實施,截至目前,共投入資金282.28萬余元。該項目主要開展常用材料在干熱大氣環境中長期暴露試驗和自然環境因素監測,共積累了4950條檢測、環境因素、腐蝕圖片數據,收集和整理相關檢測標準100余份,并制定符合干熱環境條件下的相關材料腐蝕試驗方法的DB 65/T 3603—2014《新疆干熱大氣暴露試驗要求》等5項地方標準,填補了我國干熱大氣暴露試驗方法的空白,發表《干熱大氣環境中涂層材料失效行為研究進展》等3篇專業論文。靜態暴露試驗區掛樣2萬余片,450余批次試樣,儲存試樣外觀腐蝕形貌照片200余張,整車靜態暴露試驗累計70輛車次230小時。
項目驗收通過,將使新疆吐魯番自然環境試驗研究中心研究水平、試驗和服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試驗項目得到擴展,為國內乃至國際大氣自然老化材料干熱試驗研發提供可靠平臺。
由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與清華大學共建的清華大學質量與可靠性研究院5月29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據介紹,該質量與可靠性研究院將圍繞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的需求,開展高鐵、核設施、商用大飛機等行業的可靠性攻關研究。該院將秉持開放式建院方針,實行雙重領導體制。國務院參事、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張綱和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任院長。
CAP1400堆內構件流致振動模擬試驗裝置在四川成都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順利通過可用性檢查,標志著該試驗裝置可正式交付使用。它是我國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重大專項系列的重要試驗裝置之一。
由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和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組成的專家組,對堆內構件流致振動模擬試驗裝置的質保體系、試驗過程文件、試驗件狀態、試驗裝置、測量儀表、試驗記錄等9個大項、42個小項的內容進行了檢查,并現場檢查了試驗裝置情況。檢查結果表明,試驗所用文件資料齊全,試驗裝置及系統聯調所測數據正常,傳感器安裝數量滿足試驗目的和相關文件要求,試驗所用儀表經檢定合格,獲得的預試驗數據合理可信。
CAP1400堆內構件流致振動模擬試驗是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承擔的CAP 1400六大關鍵試驗之一。該試驗采用比例模型模擬方法,獲得CAP1400堆內構件的水力激勵力與流致振動響應,了解CAP1400堆內構件的流致振動行為,為評價堆內構件設計在流致振動方面是否滿足規范提供支撐。
近日,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將尾部直徑30.2毫米的低溫杜瓦成功安裝在32毫米孔徑的水冷磁體上,這標志著極低溫測試系統初步建成。該系統可進行325毫開爾文至室溫溫度區間的電輸運、熱輸運、磁性測量。這一系統也是國內首次可同時獲得強磁場和極低溫兩種極端條件的測試系統。
極端條件主要指人為創造的、達到或接近目前技術極限的物理條件,如極低溫、超高壓、強磁場等。通過極端條件下的試驗,可以拓展科學研究的空間和手段,為解決當前許多重大科學技術中的疑難問題,以及創造新物態、合成新材料、發現新現象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

極低溫系統上視圖

極低溫系統總裝配圖
目前,極端條件下的科學研究正變得越來越深入,甚至需要多種極端條件綜合在一起,但是想要同時獲得強磁場和極低溫卻非常困難。這是由于可獲得高場強的水冷磁體孔徑通常設計得很小,在狹小的空間獲得極低溫,對方案設計、材料選擇、器件加工及安裝等都是很大的挑戰。為了克服已有技術手段存在的缺陷,中科院強磁場中心的科研人員通過借鑒國際上強磁場實驗室的經驗,最終確定設計方案,方案使用了五層薄壁不銹鋼管,在6.6mm的空間內,可實現由室溫到325毫開爾文的過渡。
據悉,該系統初步建成后,科研人員在325毫開爾文溫度條件下順利測試了ZrTe5單晶樣品的輸運特性隨磁場的變化關系,磁場測試范圍0-25T。這一試驗也是國內首次穩態強磁場和極低溫條件結合下的科學實驗。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和空中客車公司日前簽署合作協議,稱雙方將在環保型金屬材料表明涂層及多功能復合材料研究方面進行合作。
據悉,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和空客公司將就先進的鋁基涂層進行合作研究和性能評價,以期在未來作為鎘基涂層的替代產品。雙方將對多種國際最新的表面處理技術進行共同研發,如采用低溫離子液體電鍍鋁及鋁合金等。項目的目標是開發一種新技術用于多功能集成型碳纖維復合材料的設計和制造,以提高復合材料的韌性、抗損能力并同時具有導電功能。
項目的發起表明,雙方的合作形式已經從最初的測試服務發展到新工藝開發,從單一材料擴展到多種金屬材料,從單純試樣的性能檢測發展到典型零件模擬使用環境的性能評價。雙方的合作將有利于在新技術領域的開發,把握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趨勢,推動雙方表面處理技術向綠色環保、高效穩定的方向發展,并為新工藝在飛機上應用提供評價手段和數據基礎,促進在飛機高性能防護技術的應用,從而保障飛機的高可靠性和長壽命。
近日,中外運長航吳淞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正式啟動“大慶435”號油船改裝工程。這標志著我國“基于IMO(國際海事組織)標準的船用耐蝕鋼應用技術研究”項目已進入到實船應用階段。
目前,貨油艙用鋼量每年為200萬噸左右,占油船用鋼總量的30%~45%。一旦船用耐蝕鋼的優越性完全體現出來,未來該鋼種的需求量會大大增加,而且還可以拓展到壓載艙等領域。然而,船用耐蝕鋼的生產技術長期以來基本被日本企業壟斷。如果在這一戰略性關鍵技術上依附于日本鋼鐵企業,不能對船用耐蝕鋼進行國產化,會將大大削弱國內船企自主創新能力,給船企承接大型油船訂單帶來不利影響。船用耐蝕鋼的研發,對我國船舶行業提升產業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均有重大的影響。據介紹,根據IMO通過的有關決議,采用耐蝕鋼建造貨油艙是唯一可替代涂層保護的技術方案,該規定已于今年1月起正式生效。
經檢驗分析,國產船用耐蝕鋼的技術性能可滿足IMO和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的規范要求,而成本增加幅度不高于20%。同時,與國產船用耐蝕鋼相配套的焊接材料、型材、管材等研制工作也已取得初步成果。可見,我國鋼企已經掌握了船用耐蝕鋼的關鍵制造技術,并將進入批量生產供貨階段。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船舶處調研員陳穎濤表示,船用耐蝕鋼的研制和應用,對于打破國外技術和市場的壟斷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國內鋼鐵、造船、航運等行業建立跨行業“產、學、研、檢、用”技術創新聯盟的又一次積極嘗試。
據了解,“大慶435”號油船設計載重量為3.8萬噸,此次改裝技術方案由中船集團第七0八研究所制訂,經中國船級社審定,將采用由鞍鋼公司提供的1100噸船用耐蝕鋼對貨油艙內底板、上甲板進行改裝。同時,將進行耐蝕鋼與常規船板的對比使用試驗,為后續相關科研工作提供實船數據和工程管理經驗。
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主席Harvey Hack博士、首席執行官Bob Chalker先生、全球腐蝕成本調研項目經理Elaine Bowman女士于今年5月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侯保榮正式會晤,成功簽下全球腐蝕成本調研項目中美合作協議。這表示:全球腐蝕成本調研中國地區的工作已經正式拉開帷幕。
Bob Chalker公開表示,這是第一次全球范圍、系統的大型公益性腐蝕成本調查研究,將由多個國家齊心協力共同完成。
該項目啟動后,全球將在同一時間采用統一的方法和標準展開工作,研究成果將向社會公布,并在全球范圍內免費共享。該項研究將向全球的腐蝕科學家、企業和政府的決策者提供一整套具有公信力的科學詳盡的腐蝕成本數據與防腐策略,有助于提高并加強人們對于腐蝕危害和防腐重要性的認識,使相關部門的決策者們把腐蝕防護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從而最大程度上減少腐蝕對經濟、公共安全以及環境的影響。
據參與項目的人員表示,中國的腐蝕成本調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