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 賀 孫鐵軍
扎根基層帶精兵——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叢強班”首任班長叢強
文/祝賀孫鐵軍

坐落在松江北岸的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廠,造粒塔曾經播撒銀珠,壓縮機曾經日夜轟鳴。五十多年前,為了完成年產三十萬噸合成氨的國家任務,老廠長王芝牛“就是頭拱地也要把這座大山背起來”的豪邁情懷,凝聚成享譽東北老化工基地的“背山精神”,共和國化工長子做出莊嚴的承諾。
如今,造粒塔靜靜佇立,壓縮機默默沉寂。但是,“背山精神”早已成為文化基因,融入一代又一代化肥工人的筋骨和血脈,在生生不息的傳承中發揚光大。
叢強,這個在“背山精神”誕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的青年工人,埋頭苦干、勇于擔當,把化肥廠丁辛醇車間化工二班帶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叢強班”。作為首任班長,他收獲著奮斗的快樂。
1998年7月,剛滿20歲的叢強從化工技校畢業了,被分配到丁辛醇車間。凝望著生產裝置那雄渾的鋼鐵筋骨,他對自己說:“我一定要當個好工人。”正是緣于這樸素的想法,叢強注定要走過不平坦的道路。
當時,丁辛醇裝置正面臨著擴能改造,為了培養操作人才,工廠決定選派一批青年工人到山東齊魯二化去實習。1999年8月,叢強和同伴們踏上南去的列車。他知道這次實習的意義非同尋常,現在學藝精不精,直接決定了將來操作行不行。沒有實踐經驗,他就從人家裝置的400單元學起,一直到800單元一個都不落;4個人擠在15平米的宿舍,僅有的一張桌子太小,他就掀開被褥在床板上畫流程圖。從盛夏到隆冬,154個日日夜夜,這次經歷最終為叢強提供了一個機遇,使他能夠像解剖麻雀一樣,把丁辛醇最基本生產單元的每一個細節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
叢強的妻子倪娜是合成樹脂廠的一線員工,那時他們正處在熱戀時期。回憶起叢強在山東實習的那段時光,倪娜總是耿耿于懷地嗔怪:“人家搞對象,分開這么長時間不定得多想,他可倒好,樂顛顛走了,往回打電話倒挺高興。后來我才明白,鬧半天不是和我嘮得高興,是人家學著東西了,沒白去!”
叢強小心翼翼地邁開步伐,又義無反顧地開始攀登,因為他知道,現在所作的一切準備,都是為了將來更加有力的迸發。
實習結束了,自己的裝置投產了,叢強的崗位被定在600A縮合單元,他把實習期間積累的知識和操作實踐結合起來,很快就能獨立頂崗。但是,他的目光盯著工藝最復雜的400A羰基合成反應單元,這里是裝置的龍頭,不掌握400A單元的操作,就不算真正熟悉丁辛醇。好勝而又倔強的叢強決心攻克這個難關。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從這時起,他隨身揣著一個從不離身的小本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操作要領,工藝流程、工藝指標、設備性能都被一一記錄下來,無論是班前還是班后,他總是帶著工藝流程圖,不停地思考,艱苦地求證。課堂就在裝置的每一個角落,老師就是身邊的每一位同事,他細心地體會任何細微的變化可能給工藝和質量帶來的影響。不到半年時間,他就熟練掌握了400、600、700等多個崗位的操作技能,成為了車間最年輕的生產骨干。2005年在公司第三屆“大練兵、大比武、評狀元”活動中,叢強獲得有機化工專業崗位“技術明星”稱號,被譽為“管網活地圖”。
工作是快樂的,生活是美麗的,叢強以智慧做經,以勤奮做緯,編織著成功的希望。
2003年2月,年僅26歲的叢強擔任化工二班班長。叢強不能忘記,他第一次以班長身份面對大家的那一刻,周圍的眼神中有信任,有期待,有疑惑。叢強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壓力。
班組里匯集了老、中、青三代人,十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般齊呢。叢強清楚地知道,成天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介質打交道,化工生產是整體,必須“人人出手過得硬”。他把課堂擺進現場,大檢修停開車,進行操作程序和工藝處理的模擬演練;裝置更換觸媒,請專業人員現場演示關鍵點的技術要求;檢修攪拌器,講解設備維護保養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就這樣,大伙兒還覺得“不解渴”。一名新入職的大學生說:“書本上沒有實際操作經驗,要是能有師傅教一教,那就帶勁了。”叢強眼睛一亮,和技術骨干反復商量,琢磨出一個新招數——人人登講臺,個個當教員,他告訴班組成員:“好資源就是要與大家共同分享,才能保證生產不出事兒”。
要說也趕巧,第一個登臺講課的,竟然是一說話臉通紅的“老蔫”。因為剛剛成功處理了一起生產波動,他首當其沖地成了“小教員”。
交接班會上,叢強的目光找到了站在隊尾的“老蔫”,“下次班組培訓,把你那高招拿出來說說。”言猶未盡,“老蔫”的臉脹得像一塊紅綢子。下了班,他腳尖蹭著腳尖,囁嚅半天才說:“班長,讓我干活咋地都行,上臺講課真是不行,你饒了我吧。”叢強卻格外認真:“互相交流,大家都長能耐,咱們的裝置才能開得穩穩當當。”叢強從衣袋里掏出一個巴掌大小的記錄本,翻開一頁遞過去:“這次生產波動的經過,我都記下了,興許你能用上。”
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倒班工人的生物鐘與常人不同,下了四點班回到家,叢強卻怎么也睡不著。看到妻子睡得正香,叢強輕輕關上臺燈,躡手躡腳來到客廳,坐在餐桌旁,他揉了揉干澀的眼睛,晃了晃酸脹的脖頸,細細端詳裝置流程圖。在這兒點燈熬油,又不干擾家人休息。他暗下決心:員工心里有數但說不出來,這個應對緊急狀況的寶貴經驗就可能被埋沒。“‘老蔫’的課,我得幫著準備!”他翻出流程圖,計算放空量,分析循環量……直到東方漸白,才漸漸地有了睡意。

叢強和班組員工熟悉工藝流程
第一課果然出彩,“老蔫”也讓人刮目相看。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叢強的帶動下,班組總結了18項絕招、絕技和絕活。有合理調整合成氣進料閥降低丙烯消耗的絕招;有通過反應器溫度點判斷液位的絕招;有科學控制出口閥防止系統波動的絕招。班組成員探索的通過調整穩定塔加熱蒸氣的絕招,能有效解決冬季馳放氣分離槽帶液現象,被車間廣泛推廣。這些凝結著一線員工智慧的科學實踐方法一經公布,很快形成輻射效應,各班爭相效仿,紛紛互通有無。班組成員都不保守,他們說:”我的拿手戲不怕別人學,大家都亮絕活裝置才能開得好!“
通過扎實的培訓,這個有19名成員的班組,集合著4名吉林石化公司技術明星,1名中國石油技術能手,1名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兩名公司“十大金牌工人”,11名高級工,有2人通過自學獲得大學本科文憑,“叢強班”春色滿園。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
叢強”新官“上任后的頭把火就燒到安全管理上。他提出,班組安全管理要做到”四個第一“:班組例會第一任務講安全,總結評比第一指標要安全,思想分析第一信息是安全,黨員骨干第一責任保安全,努力營造“精心操作每一秒、平安工作每一天”安全氛圍。
俗話說:“驚蟄刮北風,從頭再過冬”。
這年一開春就來了個倒春寒,氣溫驟降,寒風刺骨。一天下午,叢強和操作工曹立軍跟往常一樣,在裝置區巡檢。按說,這是化工最常規的工作。可誰能想到,一場生與死的考驗正悄悄襲來。
“哧哧……”氣流劃過空氣的聲音清晰地傳入耳鼓。

叢強和班組員工在裝置區巡回檢查
“不好!有泄漏!”兩個人的神經一下子繃緊了,立即循聲查找。
剛轉過400A單元現場框架,聲音變得有些刺耳,猛然抬頭,框架三層的管線正向外噴著白色霧氣。
“快去通知控制室,我上去看看!”叢強推了曹立軍一把,二話沒說就沖了上去。
那邊向主控室喊話,調集人員到現場;這邊,叢強已經沖上三層框架。聲音越來越近了,不到二十米的走梯,今天怎么這么漫長?
現場已是白霧一片,一時間很難確認泄漏的準確位置。叢強沒有片刻猶豫,轉身又跑上四層框架,透過腳下鐵篦子的空隙,隱約看到漏點出在一條從上游裝置來的高壓氫氣管線上。
將近3兆帕壓力的氫氣,混合著低溫冷凝出的水汽,發出尖利的呼嘯聲,從距離地面15米高的管架上噴射出來。
叢強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他知道,泄漏的氫氣和開裂的焊口摩擦,一旦產生靜電就會著火,那將是多么嚴重的后果!
“快啟動應急預案!”叢強在對講機里大聲發出指令。
他跑下框架,沿爬梯直沖上10米高的管廊,撲向截止閥!“哧哧”的聲音震得耳膜生疼,水汽毫不留情地打透工裝。狹小的操作平臺上,叢強一手把住護欄,一手握緊手輪,咬緊牙關用盡全身力氣關閉閥門。可是,這塊鐵疙瘩紋絲不動。叢強急了,他覺得全身的血液都涌上來。
這時,一支“F”扳子遞到他眼前,叢強抬起頭,曹立軍的眼里正閃著焦急的目光。
一圈、兩圈、三圈……閥門一點點關閉,刺耳的泄漏聲音漸漸變小。最后一圈,成功了!泄漏源被徹底切斷!兩個人面對面傻傻地站著,從頭到腳、從里到外全都濕透,棉襖外面掛上了一層冰甲。
班長叢強沒有一秒鐘耽擱,立即指揮調節運行參數。
“趙成浩,控制反應壓力……”
“劉華梁,控制反應溫度……”
“胡可欣,控制蒸發系統液位……”
主控各個崗位嚴謹準確地執行一道道指令。片刻功夫,主要工藝指標就恢復了正常。看著畫面上平滑的操作曲線,大家終于松了一口氣。
從發現險情、準確判斷到果斷處置,只用了短短7分鐘。這是生死攸關的7分鐘,是決定成敗的7分鐘,也是驚心動魄的7分鐘!
經歷嚴峻的考驗,一切又歸于平靜。交接班會后,脫掉工裝的人們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走上崗位的繼續重復著相同的勞動。
這是“叢強班”的一天,雖然驚心動魄,其實也很平常,工作中每個操作工都可能經受這樣的考驗。在平常的背后,是19名班組成員集體的力量,是“人人發揮能動性、班組就是動車組”理念的最好詮釋。
叢強帶領班組果斷應急,處置了10余起事故事件,700A單元液相加氫放空管線泄漏可能導致的火炬系統爆鳴,400A單元攪拌器機封泄漏可能導致的火災爆炸,700B單元氫氣突然中斷可能導致的加氫反應系統波動等險情都得到了及時退守。他組織進行的常態化預案演練在危急關頭發揮了重要作用,班組成員養成了注重細節、提高技能、學會安全的好習慣,有力地保障了安全清潔生產。
見微知著是化工生產必備的敏感。他們發現400B單元熱水槽液位下降,立即采取補加脫鹽水措施,避免了催化劑損失事故;發現凝液槽晃動,準確判斷出采出泵對頭輪破碎,避免了設備損壞事故;發現采出泵無隔離液,馬上采取切換備用泵措施,避免了催化劑泄露的重大事故……班組及時發現并處理事故隱患42起,2人次受到公司嘉獎,6人次受到工廠嘉獎。叢強帶班五年,累計生產合格產品31萬噸,裝置穩定運行1725天,實現安全環保零事故,叢強班組的執行力嚴謹規范。裝置連續24年安全穩定運行的成果,同樣凝結著叢強和班組成員付出的心血。
叢強又一次把目光瞄向了400A單元羰基合成反應系統,這幾天,他在隨身的小本子上不停地記錄這個系統的工藝參數,紙面上擠滿了流程圖細密的線條。合上記錄本,他陷入了沉思:”系統升溫操作必須通過循環加熱,反應時間要6個多小時,嚴重影響催化劑銠的壽命,有啥好辦法呢?“

叢強與生產骨干進行生產瓶頸攻關
銠是一種價格高昂的貴金屬,這是很多同類企業都亟待破解的難題。
”催化劑哪怕能多用一分鐘也行“,在班組會上,叢強提出了攻關課題:”必須縮短反應時間!“他帶領班組成員搜集對比反應條件和工藝參數,最終,他們提出的采用反應器冷卻器加凝液為反應系統升溫的方案,實施后升溫時間縮短了一半,延長了催化劑的壽命和活性,每次開車可多產產品50余噸,創造效益40余萬元。
600單元縮合反應器的設計收率是96.2%,實際收率達到95.5%,這千分之七的微小差距引卻起了叢強的思索:縮合反應在堿性條件下進行,堿的濃度高會加劇反應,反之則達不到完全縮合,這個問題不解決,后部單元的收率都會受到影響。堿液濃度的最佳控制點在哪里呢?叢強組織班組成員在半年時間里連續積累了3600多個工藝數據,終于摸索到了最佳控制點,縮合反應收率提高到96.8%,超過了設計值,辛醇年產量增加了400噸,多創效益20余萬元。
豐富的實踐積累,頑強的鉆研探索,成為叢強開展技術攻關的強兵利器。在工廠和車間的支持下,他帶領班組先后開展了延長加氫單元催化劑使用壽命,提高精制單元產品產量等三項瓶頸攻關。通過控制反應器熱點溫度和循環氣氫氣濃度,使催化劑使用壽命由3年提高到6年;通過控制預餾塔頂輕組分采出和精制塔底重組分采出,產量提高了2%。
提起班組合理化建議活動,叢強按捺不住躍躍欲試的沖動,他說:”點點滴滴算細賬,就能換來大效益。大家都琢磨事,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
叢強班組開展挖潛增效,不是”單出頭“,而是”大合唱“,班組成員圍繞難題選課題,解決辦法大家提。先把脈,對照工藝查癥狀;再會診,疑難雜癥大家議;三開方,根據癥結搞優化。很多瓶頸問題因此迎刃而解。
700A/B單元導熱系統產生富余蒸汽,按國外原設計要排入大氣,造成能源浪費。叢強作為攻關組成員,為采集實驗數據,探索運行規律,每班都要在10米平臺現場跑上十幾個來回。他提出的增設通往A裝置蒸汽管線,提高B 裝置低壓蒸汽管網壓力,優化500B單元操作的建議被工廠采納,實施后實現了節能降耗和再生能源利用,每年為工廠創效益240萬元。
五年年來,叢強帶領班組員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議123條,采納67條,實施52條,實施小改小革6項,創效1000余萬元。
在并不算長的職業生涯中,叢強——這個用絢麗的青春歲月譜寫華彩樂章,用厚重的實踐積淀直抒人生的年輕人取得了驕人的業績:連續五年被授予吉林石化公司勞動模范稱號,被公司聘任為技能專家,授予新時期“背山精神”代表人物,被授予吉林省和中國石油勞動模范,光榮入選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和第五屆中國石油“十大杰出青年”。他帶領的班組被授予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工人先鋒號、中央企業紅旗班組標桿、全國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先進班組等榮譽稱號。2010年10月,班組被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命名為“叢強班”,是中國石油首批以班長命名的“十大班組”之一。
如今,在吉林石化公司的親切關懷下,叢強已經走上科級干部崗位,仍然擔任名譽班長。他的經歷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大企業的眼界和胸懷。
班組經歷了代際交替,“背山精神”得到了傳承弘揚。
叢強沒有停步,“叢強班”繼續前行。

叢強出席中央企業紅旗班組標桿表彰大會,受到時任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王勇同志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