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常盛
醫藥化工(上)
文/柴常盛
明代隆慶三年(1569)始,一部分外國傳教士先后到中國傳教兼授醫術,編譯出版西醫、西藥著作,如意大利人熊三拔(1575~1620),于1606年來中國,編著《藥露法》,講述西藥制造法,可算是傳到中國最早的一部西藥書籍。
西藥從明末清初開始由傳教士引進中國,在明朝由西洋傳入我國的藥物不下20種,其中有13種錄入清朝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中,關于“氨水”有“昔人蒸鹿角而得之,故英國名氨水為鹿角汁”的記載,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稱氨水為“鼻沖水”,“出西洋,舶上帶來,不知所制,治外感風寒之癥”。1693年,傳教士洪若翰曾用南美洲高山地帶所產的金雞納(又稱“金雞勒”)樹皮,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瘧疾病,從而得到很大的信任,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被認為是“走達營衛……專捷行氣血”的治瘧專藥。另外先后傳入的西藥有外科用的刀創水、日精油;治療風濕病的肉桂油;開胃的檀香油等。
中國近代化學制藥業是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而開始萌芽的。鴉片戰爭以后“西藥”隨著其他洋貨一起大批涌進中國,廣州、廈門、福州、上海均開始有醫院、藥房設立,外商在華依仗不納關稅的特權,在沿海商埠開設藥店銷售藥品,獲取豐厚利潤。隨著“西藥”的不斷輸入,西藥學的著作也陸續翻譯過來,如美國人嘉約翰的《西藥略釋》,趙靜涵譯的《西藥大成》,丁仲祜從日文轉譯的《中西醫方會通》、《化學實驗新本草》等,為西方藥學輸入架設橋梁,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19世紀80年代以前,西藥都由外商經營。1842年英國藥劑師在上海創設大英藥房,1843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兼營西藥,1850年英商在廣州開辦屈臣氏藥房,1853年英商在上海開設老德記藥房,1866年德商在上海設科發藥房,法商在上海開良濟藥房。此后在廣州又有德、日、美、法等國商人相繼開設藥房。
1884年,在天津開設第一家老德記藥房分號,1888年漢口建立了老德記藥房的寄售店。到1886年僅英商老德記和屈臣氏兩家藥店就先后在上海、天津、漢口、福州、南京以及杭州等21個城市開設了藥房和分店。
西藥房除經營西藥外,還經營醫用設備、醫療器械,當時一般的藥房都自設“合藥間”和“制造部”為開業醫生照方配藥,并自制家用成藥和制劑。
1905年,哈爾濱被辟為商埠,外商紛紛在哈爾濱開設藥房,先后有經營德國拜耳藥廠產品的謙信洋行,日本人經營的三井、萬有、武田、鹽野義等經銷店,還有俄國商人開設的布什金藥鋪、莫斯科藥房、斯米爾洛夫藥鋪等達30多家。隨后東北其他城市也逐漸建立了外商藥房。
由于西藥具有服用方便,見效迅速的特點,銷路大開,利潤豐厚。于是,我國民族資本也逐漸向經營西藥發展。中國人最早經營西藥的是1882年羅開泰在廣州開辦的泰安藥房,除經營西藥外,還自制家用成藥;1888年上海顧松泉創立中西藥房;1890年上海黃楚九開設中法藥房,銷售西藥兼售自己配制的眼藥,以售梅花參片、戒煙藥片、痰敵等著名,后以自制“艾羅補腦汁”(磷質補劑)致富;1898年上海黃云華、陳夢飛創辦華美藥房。此后,國內商人在各大中城市相繼開辦藥房,逐漸形成了中國的醫藥商業。

固本藥皂的商標
1894年甲午戰爭后,外國人取得在中國開設工廠的特權,外商藥房乘機紛紛將原藥店的制造部擴大成制藥廠,1900年英人在上海成立施德之制藥廠;1909年法商在上海創立致用(百部)藥廠。1909年上海德商科發制藥廠成立,此即1866年由德人在上海所辦的科發藥房,經1905年增資而發展起來的,歐戰時加入美股64萬元,又后加入華股19萬元,到1919年組織完備,資本達200萬元,自行制藥,成為藥界巨擎。
20世紀初,隨著醫藥市場的擴大,國產藥品的需要量逐漸增加,第一批獨立于商業的民族醫藥學工業應運而生。1900年廣州陳伯清獨資創辦利濟軒藥廠,在中國傳統醫藥的基礎上,開始制造新成藥;1902年有廣州的梁培基開設梁培基藥廠,同年劉秉彝在天津開辦中西制藥公司,接著1912年上海黃楚九成立專制龍虎人丹的龍虎公司(后改成中華制藥公司),1912年曹伯亞利用大英自來火公司的煤焦油蒸餾物為原料,設立亞林防疫藥水廠和1916年的愛華制藥社等藥廠相繼成立。
這些華人自辦化學制藥工廠的產品,起初醫院、醫師對其質量,尤其是注射的質量抱有懷疑,藥廠推銷員上門推銷時常遭回絕。后來由于信誼、新亞、五洲、民生等藥廠產品,消毒嚴密,注意質量,不論片劑或針劑,經過試用,效果均好,逐步樹立了國產西藥的信譽。同時,愛用國貨運動的廣泛開展,也為國產西藥的發展打開了局面,逐漸得到醫界的信任。替代了大部分進口西藥,既為國爭光,也堵塞了漏卮。
隨著“西藥學”的傳入和中國民族資本西藥業的發展,中國近代藥學教育和藥學學會組織也隨之創立,1906年清政府陸軍學堂設立了第一個藥科,開展藥學教育,1907年中華藥學會(即中國藥學會的前身)在日本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民族資本興辦的西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如上海的華商藥房由1911年的28家,增加到1918年的44家。在這一時期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一些資本雄厚的藥房陸續辦起了藥廠,如上海的五洲藥房、中法藥房、唐拾義父子藥房,另有許多藥房也把制造部擴大為獨立經營的生產單位,成立藥廠。1922年上海設立信誼藥廠首創化學制藥;以愛國實業家項茂松為經理的上海五洲藥房,1922年起設立了五洲固本皂藥廠,生產肥皂和藥典制劑,1934年又進口設備,生產甘油,以后增設了五洲第二制藥廠和第三制藥廠,生產安痢生、汞溴紅等10余種原料藥和按國際上藥典要求生產的制劑,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醫藥企業。1923年上海曹惠群、沈奎等創建太平化學工藝廠,用電解法制造次氯酸的稀溶液,供作一般消毒劑(稱太平藥水)。隨后,上海中法制藥廠、中英制藥廠、新光制藥廠等陸續從藥房分離出來,獨立經營,并有許多新的藥廠開業。1924年國人自辦的藥廠增加到93家,其中70%以上是1920年以后開業的,1925年開辦的上海海普藥廠是我國第一家生產注射針劑的藥廠。1926年上海開設新亞藥廠,生產有機胂、麻黃素、葡萄糖等原料藥,在北平、重慶、香港遍設分店,是這一時期我國藥廠中發展最快的一家,到1940年已發展到擁資200萬元的制藥廠。
1930年,反映現代藥學水平的國家藥典《中華藥典》首次出版。1932年趙承嘏創辦中國第一所藥物研究所 ——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的前身),使我國的西藥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到1936年全國的西藥房在上海、北平、天津、湖北、河南等14個省市發展到300多家;制藥工廠僅上海就有90多家、廣州30家,其中上海的五洲、中法、信誼、新亞藥廠;廣州的何濟公、黃寶善藥廠;天津的中西、瀛西、偉迪民藥廠;杭州的民生藥廠都是實力較強,有一定競爭能力的工廠。這是我國藥廠發展的黃金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侵占滬杭一帶,中國的西藥業遭到日軍炮火的摧毀,上海五洲、杭州民生等廠部分廠房和物資被日軍查封和霸占;新亞等廠遷往內地或轉資港澳地區;一些小廠則停業倒閉。但當時藥品的需要量因戰事連連而急劇增加,加之因藥品又可囤積牟利,沿海生產的藥品仍能通過各種渠道銷往內地。因此藥廠不久又恢復生產,并有一批新的藥廠在各國“租界”內開業。日商在東北、華北都有大規模的制藥廠興建,其中以北平的新中國制藥公司和東北的滿洲藥業株式會社規模最大,這些工廠逐步延伸到華東、華南,其中武田藥廠就在中國沿海的大城市設有分廠,或在淪陷區的中小城市設立代銷點。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后,海上運輸中斷,西藥原料枯竭,藥品價格暴漲,促使私人資本紛紛轉向醫藥行業,一些技術設備條件較好的藥廠開始研究和生產化學原料藥,如注射用葡萄糖、磺胺藥、咖啡因、胂劑、臟器藥品,但多數是供本廠加工制劑的,產量很小,成本較高。
抗戰期間,不少沿海藥廠內遷西部,使重慶、四川兩地藥業得到迅速發展,僅據1943年重慶市和四川省的制藥同業公會統計,已有藥廠23家,資本總額588.5萬元。各廠所產藥品,除民間需用的成藥不計外,對于衛生署之戰時藥品之暫行標準所規定藥品中已可自產94種。這些產品在原料缺乏、設備不完善的條件下,雖尚未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但藥業界也在抗戰建國的號召下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為了解決人民軍隊和人民的醫藥需求,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從1931年開始,先后在井岡山根據地、陜甘寧邊區、冀中、冀魯豫、晉察冀、晉冀魯豫、華東、山東和東北等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辦起了藥廠和衛生材料廠,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生產的藥品和衛生器材,主要供應軍需,為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并培養了許多醫藥生產、科研和管理干部,也為新中國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八路軍制藥廠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外大批剩余醫藥用品大量充斥中國醫藥市場,國內官僚資本與私人資本也大搞西藥進口。據海關資料記載,僅1946年就有25個國家向中國輸出藥品,總值達1800萬美元。市場上的藥品80%是舶來品,中國民族資本的藥廠無力競爭,一些小廠紛紛倒閉,到1949年,僅上海的藥廠就從抗戰勝利時的200家減少到107家,天津僅剩13家,重慶僅剩9家,且幸存者也都處于半停頓狀態,全國僅有藥廠370家,職工1.3萬人,日本侵華期間所辦的藥廠,在戰爭后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戰后被國民政府接受,但大部分沒有恢復生產。
20世紀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期,我國制藥工業由轉售成藥發展的進口成藥分裝、加工配制,進而再邁入合成新藥。在我國藥學界的共同努力下陸續試制成功數以百計的、臨床效果良好的新藥,不少新藥的質量已可與舶來品媲美。有些新藥在“洋藥”尚未進入我國市場以前即已制出成品,供醫患者使用。可見我國合成的新藥在質量、數量、發展速度的方面都有相當進步和實力。現將這一時期國產著名新藥簡介如下:
安痢生:碘羥喹啉磺酸鈉,亦名洛蘭汀,藥特靈。初期用作消毒腐劑,1921年發現它對赤白痢疾有特殊療效,又有潤腸作用,1935年上海五洲大藥房制造應市,這是我國自制合成新藥的開端。
新灑爾佛散:即914,為砷的有機化合物,對梅毒、瘧疾病有特殊療效。為德國化學家艾利赫于1912年創制,我國楊氏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新亞藥廠于1938年研制成功并投入生產。
大風子酸乙酯:大風子在我國本草中入藥已1000多年的歷史,能治麻風病,1924~1932年,歐美各國學者深入研究了它的藥理。我國學者趙石民最早做了大風子鈉精制工作的研究,并有制品供應市場。五洲大藥房生產的大風子酸乙酯與碘化大風子酸乙酯療效頗佳。
磺胺及衍生物:它們在醫藥界用途很廣,品種亦多,20世紀40年代已很流行,對鏈球桿菌傳染病有特殊療效。我國上海五洲等一些藥廠均能自制。
癲癇停:即5,5二苯基代乙內酰脲鈉,是癲癇癥及痙攣癥疾病的特效藥,最初由美國梅立特和普德能于1937年研制成功,1938年6月在美國醫學會年會發表。1940年,上海五洲藥廠試制成功,臨床效果良好,開始投產。
煙堿酸:1937年美國化學家艾爾維吉姆從動物肝臟中提取出來,發現其對缺乏維生素B的疾病有特殊療效。1940年我國也研制成功,并有產品應市。
行經烷酚:1938年由英國學者杜滋與魯賓孫等合成,具有天然雌性激素的功能。1949年,上海五洲藥廠利用國產原料試制成功,治療月經困難、疼經、卵巢機能障礙、絕經期痛苦等疾病,療效顯著。
其他如紅汞,俗名紅藥水,醒熱利、可得爾命、凈螺散、樟腦磺酸、疥硝、特勢多百雄、維生素E、薄荷腦、麻黃素、咖啡素及種類繁多的無機藥物,我國也先后試制成功。
1949年以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藥物工業雖有不少進展,抗日戰爭中軍民所需的醫療藥品大半可由本國產品維持,但與世界制藥工業的發展對比,進步還是遲緩的。1947年據國民政府衛生部統計,全國僅有藥劑師952人,絕大多數就業于全國各藥學部門(學校、藥房、藥局、藥庫及衛生試驗機關),能安心于藥廠工作的實屬罕見。

黃楚九
中法藥房是解放前上海大型藥房之一,創設于光緒十六年(1890),創辦人為黃楚九。
黃楚九名承乾,字楚九,號磋玖,以字行,浙江余姚人,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初二(1872年4月9日)生,1931年1月19日病故于上海。
黃世家本業醫,其父專長眼科,少年時黃楚九隨父行醫,15歲時父亡故,隨母蔣氏遷居上海,入清心書院讀書,并在城內開設診所,取名“異授堂,(又名“頤壽堂”),自炫為祖傳眼科醫生,同時兼制中成眼藥,擺攤出售或在茶肆酒叫賣。這段時間黃又遍讀醫藥書籍,認為西藥效速利厚,乃棄中就西。他從一富孀處借得3000元資金,于1890年將異授堂遷至法大馬路(今金陵東路),改名“中法大藥房”,除銷售眼藥外,還經營西藥,營業甚佳,不久即增資一萬元。
黃楚九在經營西藥買賣同時,著重制銷本牌成藥,早在1904年前,他從藥劑師吳坤榮(智仁)處覓到一張滋補處方,就開始試制“艾羅補腦汁”(磷質補腦劑),制成后就在報刊上刊登廣告大事宣傳,如1913年3月9日《申報》上登載的“艾羅補腦汁”廣告中說:“欲圖一國之進步,當先使一國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腦之外,另無精神思想也。故善謀國者必先得衛生,善謀衛生者必先得謀補腦……”。由于廣告宣傳成功,產品一上市就十分暢銷,門市營業額每天高達千元以上,補腦汁成為黃楚九的發家產品。在暢銷艾羅補腦汁同時,中法大藥房還生產艾羅療肺藥、精神丸、日光丸、月光丸、九造真正血等產品,這些產品大部分在國內各大城鎮銷售,在香港、南洋群島一帶銷路也很好,深受海外華僑喜愛,中法藥房營業日盛,盈利日增。1907年改為合資公司,新建現代化的廠、店合一的大樓。1911的資本額達6.8萬元,1915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資本增至10萬元。
辛亥革命前,日貨“翹胡子仁丹”暢銷國內城鄉市場,漏卮甚多。黃楚九覓得一張“諸葛行軍散”的古方,據此自擬一張類似處方,以“挽回權利”為號召,組織“龍虎公司”,1911年開始生產“龍虎人丹”,龍虎公司經營不久,曾一度盤給陸費伯鴻和沈芝芳繼續制銷,改名為“中華制藥公司”,這是我國第一家以獨立形式出現的民族資本制藥工廠。后由于陸、沈兩人忙于經營中華書局的業務,無暇顧及制藥一事,l916年仍將中華制藥公司回讓給黃楚九,又成為中法藥房的一個附屬單位。
“龍虎人丹”自它出產的第一天起,就和日本“翹胡子仁丹”開展激烈競爭,不僅在全國城鄉開展針鋒相對的廣告戰,在經營方法上也別出心裁,以各種優惠辦法盡量吸引客戶,遭到日本東亞公司的仇視。便以“冒牌”之罪,向上海地方法院起訴,要求“龍虎人丹”停業生產。黃楚九也不甘示弱,逐級抗訴至北京大理院,還是久久不能定案,直至19l9年的五四運動時,中華制藥公司才得到勝訴,從此“龍虎人丹”和“翹胡子仁丹”才得以同時在市場上出售。

龍虎人丹
1916年黃楚九以9500元盤進制銷“紅血輪”的羅威藥店(后改稱羅威公司),嗣后中法藥房的產品大部分以羅威公司名義生產。
1923年黃楚九又以5萬元廉價盤進1888年開業的我國華人創辦的西藥房——中西藥房的全部生財、存貨,轉手間即升值一倍以上,經整頓后,積極經營,“中西”業務大有起色,資金積累也很快,1928年即蓋五層大樓,成為“中西大藥房”的總發行所。
1923年11月,黃楚九成立“九福公司”生產“百齡機”藥片,它的實際療效為開胃潤腸,但黃充分利用廣告宣傳此品是“提取百藥之精華制成,有意想不到之效力”,廣告登出后,消費者競相購服,僅四五年資本累積達幾十萬元。隨業務發展“九福公司”除原產品“百齡機”外,又增出了治療咳嗽、肺癆的“補力多”。后來又出了“樂口福”麥乳精等,均為市場上的熱銷產品。
20世紀20年代末期,中法藥房本牌成藥已達100多種,原來依靠藥房內附設的制藥部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黃楚九由商業轉向工業,于1925年設立了中法藥廠,所有本牌產品都集中在廠內生產,使中法藥房成為工商兼營的大型企業,此后業務發展更快,積累更多,到1929年資金增至90萬元。
這一時期黃楚九還投資開設“黃九芝堂國藥店”。
1926年上海疫癘猖獗,黃楚九立即獨資創設“急救時疫醫院”,1928年興建院所,1929年7月1日開診。
1927年上海成立新藥業公會,公推黃楚九為主席委員。
黃楚九以經營西藥起家,到1931年已擁有中法藥房總公司和上海各區支店6處,在漢口、天津、蕪湖、南京、鎮江、南昌等分店6處,另有中西藥房、羅威公司、中華制藥公司、九福制藥公司、中法藥廠、黃九芝堂國藥店、明濟眼科醫院、黃楚九醫院、急救時疫醫院等27家醫藥衛生事業。其他有兼營的大世界、日夜銀行、福昌煙公司等27家企業。
黃楚九投資創辦這么多企業,是廣泛利用社會游資從事盲目經營的結果,帶有很大的投機性,他利用日夜銀行客戶的大量存款,投資房地產業,但房屋落成后,適遇20世紀20年代后期世界經濟危機波及上海、頓時銀根奇緊,市面蕭條,新造的房屋無人問津,使黃楚九陷入困境,市上不利于黃楚九的流言飛揚,日夜銀行出現提存擠兌的情況,黃楚九將所有地產契押借現35萬元,還向親友借款5萬元,一并墊入日夜銀行,應付提存,力圖緩和局勢。1931年1月19日黃楚九病卒,一時社會震動,當時由虞洽卿、袁履登、王曉籟等七人組成善后委員會,進行清算,后將黃楚九所辦各項事業陸續作價出盤,得款后分次攤償,后即不了了之。
黃楚九對我國民族資本西藥商業和制藥工業的發展是有貢獻的,他是一位富有創業精神、發憤圖強和有經營才能的企業家,他很善于利用廣告,也善于利用各種機會,因勢利導,來拓展事業。他的問題是盲目經營,在投資過程中有投機性,以致在世界經濟危機中被拖人泥坑不能自拔而造成慘敗的悲劇。
編者按:
《心力管理》是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鵬凱解析企業管理的一份心得,成書于2010年底,在行業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被多位專家、學者給予了高度評價:“心力管理是中國中小企業的成功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心力管理的目的在于打造和諧的勞資關系,提高企業生產運營的效率和效益。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講的就是人心的力量。一個企業,當員工感到企業就是我的家的時候,就會把企業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在所不惜,在一個員工處處被尊重,事事受關心的企業文化氛圍中,對有傳統文化的中國人來說,會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必然會用一顆企業心,自學自愿地為企業發展獻出全心全意全力。
步入21世紀,管理哲學、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層出不窮,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這些管理思想、管理理論的終極目標是讓員工自動、自發地努力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光明研究員認為:“心力管理”正是從“物本管理”再到“人本管理”的升華和具體化,是“人本”到“心本”的飛躍。心力管理至少詮釋了如下管理的本質和核心問題:組織最根本的素質在于人心的培育,最簡單的方法在于“推己及人”,管理必須關注倫理、關注人心,管理是科學更是藝術,員工成長是發展型組織的本質,情感管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本管理的魔力在于細節。
近年來,眾多媒體紛紛推介心力管理,但對于數萬家化工企業的管理者家來說,這些介紹僅是杯水車薪。基于此,《化工管理》雜志在學堂欄目全景式地介紹《心力管理》豐富的管理經驗。期待《心力管理》能夠帶給更多的讀者有益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