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論市場經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性意義
●王芬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工作都為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著精神支柱。文章通過對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概念的歷史沿革和作用的分析,指出傳統“灌輸”性教育的局限性所在,從對象、本質、科學屬性等幾個方面論證了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性的必要性,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意義所在。
思想政治工作 “灌輸”教育 實踐性
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團結人民群眾、實現中國夢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規(guī)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1.思想政治教工作的概念。要想研究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弄清楚概念問題。關于人們對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包含了一系列歷史演變的過程。最初,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和成立共產主義同盟之時,就把“宣傳工作”看作是加入共產主義同盟的必要條件之一,而“宣傳工作也就是思想工作”①。列寧在革命和實踐過程中,明確使用了“政治教育”的概念,無產階級要“從政治鼓動和政治揭露中獲得全面的政治教育”②。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在一直沿用了馬克思列寧的上述概念的同時,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而這一概念是1941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提出的,“以思想、政治、政策、局勢、組織五項為政治局的根本任務……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第一等的業(yè)務。”③之后,黨內多位領導同志也強調過“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經鄧小平提出和倡導,在我國各項日常工作中普遍應用。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這句話明確規(guī)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作用。當前,我國各族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努力創(chuàng)造實現美好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著。而思想政治工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國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無論是經濟工作還是其他的工作,歸根到底都是有人來完成的工作,而人的一切活動是受其思想活動控制和支配的。因此,要想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工作得以順利實施和完成,激發(fā)人的自覺能動性是關鍵。而思想政治工作正是這樣一種教育活動,它以其鮮明的導向性、激勵性和凝聚力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灌注人的思想之中,極大地激發(fā)了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工作熱情,充分發(fā)揮了“生命線”的作用。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培育社會主義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思想政治工作能夠使全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使我們的科學文化工作始終保持著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引導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并在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人才培養(yǎng)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增強人們明辨是非和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能力,從而保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是改革開放的重要保證。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國之路。隨著改革開放革除的大量經濟、政治、文化領域不適應性因素的同時,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觀念、內容、方法上的極大挑戰(zhàn)。“越是改革開放,越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加強了,才能夠促進改革開放的健康發(fā)展。”④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推動了思想解放,促進了觀念更新,可以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熱情,因此極大的推動了改革開放的進程。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下,使廣大人民群眾明確了改革開放的性質,形成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開放觀,而不會使我國的改革開放失去根基,走上“邪路”。
1.“灌輸”的一般含義。在列寧看來,“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⑤所謂灌輸,就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必須運用各種宣傳、鼓動手段把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傳布到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中去,用以武裝他們的頭腦,啟發(fā)他們的社會主義覺悟,使他們充分認識自身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并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自覺的為實現自身的歷史使命而奮斗。⑥
2.“灌輸”教育的必要性。雖然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群的巨大成就的現階段,人們的意識發(fā)展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社會主義的思想還是不可能在人們的思想中自發(fā)形成。一方面,舊有的社會思想仍存在于相當一部分人的腦海當中,封建迷信、墨守成規(guī)還在很大程度上干擾著社會主義建設;另一方面,隨著國門的敞開,西方世界的價值觀正在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因此,社會主義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須通過強而有效地灌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3.思想政治工作“灌輸”教育的局限性。當下,思想政治教育“灌輸”在市場經濟、信息全球化的沖擊下,顯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灌輸的主要形式是通過口頭的講解、報告或書面的讀物、報刊等進行宣講,由于宣講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論性很強,邏輯結構嚴密且內容統一,很容易導致接收者感到枯燥乏味。另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主要集中于青年群體,這一群體的特殊性也導致了“灌輸”方法的無力感。鑒于此,越來越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性價值當中來,探索更多實踐性教育的意義所在。
1.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性的對象性要求。青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對象。青年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走向成熟的階段,這一階段青年的顯著心理特點是要求獨立的愿望日益強烈,正是一個人必須明確自己個性的主要特征,開始考慮自己人生道路的時候。這一時期的青年人既迷茫又自信,已經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又缺乏辨別是非的理論武裝。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對象。但是青年的思想發(fā)展在這一時期呈現出明顯的獨立性,自我意識的飛速發(fā)展導致這一時期的青年迫切希望凡事都能獨立思考和自主解決,更希望能脫離家長和老師的庇護與說教,自己探索世界。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心理發(fā)展期,“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顯然是與他們的自我意識發(fā)展相抵觸的,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性對解決這一對象性問題有很好的幫助。
2.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性的理論性要求。從本質上講,實踐與理論本身就是統一的,理論從實踐中產生,又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而思想政治工作所涉及的內容,例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黨的基本路線教育、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無一不來自于實踐,其本身就是實踐與理論的統一。就像列寧曾經說過的,離開斗爭,離開工作,那么從共產主義小冊子和著作中得來的關于共產主義的書本知識,可以說一文不值。革命的實踐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產生和發(fā)展的土壤,更應該是思想政治工作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途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要求。
3.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性的科學性質。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其本身就是科學的理論。黨中央時刻都把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發(fā)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造活力,列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說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追求真理、尊重科學的教育。科學的本質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違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反對形式主義和不注重實踐性的工作方法。“事實”就是實際存在的實物,“求”就是去探索、去研究,“是”就是客觀規(guī)律。實事求是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則就是對其科學性的本質體現,應該以科學的精神貫徹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性要求。
4.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性價值。首先,更好地鞏固在教育中形成和發(fā)展的人的思想。人們的思想歸根結底來源于實踐,也只有通過親身實踐,人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才能更好地將其轉化成自己的內在思想觀念。思想政治工作其復雜的學科屬性也從本質上對學習者提出了實踐性要求,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人們加深對所受教育內容的理解,并通過實踐將其內化成自己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的是把人們培養(yǎng)成共產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也就是說,不僅要教育大家懂得“是什么”,還應該教會大家按共產主義的要求“怎么做”,其真正價值是為了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實現,而實現的根本途徑只能依靠實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引導受教育者去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
最后,作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的踐行者,一定要把實踐性這一根本要求貫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終,這不僅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要求,更是體現了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性特色。
注釋:
①劉少奇選集下卷,第83頁
②列寧.怎么辦.人民出版社,1971年
③毛澤東文集第二卷,第375頁
④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思想政治工作,第25頁
⑤列寧選集第一卷,第317頁
⑥王建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作者單位: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責編:鄭釗)
F270
A
1004-4914(2014)11-2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