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社會保障程度的高低以及社會保障最終是否可以實現。因此社會保障水平的過高或過低都會對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確立農村社會保障應有的適度水平,了解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現狀并作出評估,成為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推動力。農村社會保障保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不僅有利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完成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對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公平,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簡述了山西省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理論和方法,圍繞山西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評估與適度選擇展開討論并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山西省 農村 社會保障水平 評價指標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F840.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1-054-03
一、山西省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山西省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現狀
山西省政府在國家推行社會保障制度以來,全力以赴,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相關改革。山西省政府在建設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的同時,在農村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山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起始于1987年。首先在左云縣及潞城市石窯鄉建立縣、鄉級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試點。當時這一制度的實行,某種程度上刺激了農村居民的勞動積極性,他們也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懷,受到了這兩個地區的農民的歡迎,同時也引起了其它地區的關注。截至1993年,山西省共有20個縣建立了縣級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從1987年起,山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從無到有,從空到實,這一變化使試點地區受益,促使政府加大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步伐。但是由于其本身經濟欠發達,發展速度又緩慢,因此整體社會保障水平比較薄弱。以養老保險為例,山西省的農村社會保障參保人數與全國一些省市相比處于下游,領取養老保險金的人數更是排名倒數第一。因此其整體社會保障水平令人堪憂(見表1)。
(二)影響山西省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因素分析
山西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既有經濟因素,也有非經濟因素。要提高山西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就必須分析判斷這些因素,從中找出可行之路。
1.經濟發展水平對山西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影響。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促進和制約著社會保障水平,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因此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水平提高的基礎,經濟的發展創造了社會保障的需求和供給。
山西省現有各類煤炭企業、工業企業近14萬家,有33家企業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4家企業躋身中國企業500強。從行業劃分看,煤炭生產企業行業產值均超過100億元,全省GDP預計實現11000億元,按預計人口數計算,2008年人均GDP可達20300元,首次突破兩萬元大關,按國家統計局核定的2008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GDP超過2900美元。2011年財政總收入突破兩千億元大關,達到21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000元,達到3665.7元,增長15.2%。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達到8700億元、比2009年增長13%,財政總收入完成1810億元、增長17.8%,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70億元、增長20.3%,分別是2005年的2.1倍、2.4倍和2.6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640元、4730元,增長11.8%、11.6%。制定實施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及28個子行業實施方案,長治市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步伐加快。煤炭、焦炭、冶金、電力等傳統行業在穩步增長的同時,質量效益明顯改善,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業、特色食品工業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在經濟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服務業發展取得新的進展,旅游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因此,山西省整體較高的經濟實力會一定程度上吸引規模和實力較大的外資企業的進駐,這里為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非常好的經濟機會。
近年來,山西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業,在這些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迅速,建立趨于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障資金的保證能力增強都很有利,使得山西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人均純收入達到4097.24元,比2007年增長11.77%。對社會保障項目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
2.農民收入水平對農村保障水平的影響。農民收入水平決定著農民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能力,從而影響著農村社會保障有效需求的實現,同時也影響著農村社會保障供給水平的高低。一般來說,農民收入越高,其社會保障水平越高。在農民的收入中,除了用于各種生產、生活消費之外,有較多的剩余情況下,農民才有可能參加社會保障,購買商業保險或進行個人儲蓄。農民的剩余的多少直接決定著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這點可以從山西農民的收入中體現出來,由表2可以看出,2009年山西農民收入是1990年的4倍多,同時,農民用于醫療費支出,2009年比1990年增加了64.39元,醫療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4.03%上升為2004年的5.15%,可見農民收入水平越高,農民支付能力越強,社會保險的支付能力也越強(見表2)。
3.人口因素對農村保障水平的影響。截至2012年年初山西全省總人口為3610萬人,勞動力數為2105萬人。各年份勞動力快速提升速度要高于總人口快速提升速度1~13個百分點(見表3)。隨著人口總量的不斷上升,山西省的勞動力就會非常充分,為金融快速提升奠定了勞動力基礎。
另一個就是農村人口的多元化,有些看病的非常有錢,他們有能力使用最好的藥物,而有些看病的卻是來自農村的農民工,他們無法承受那些高級高昂的藥物。這也導致了有些農民工,甚至城市居民不敢到醫院看病,而去尋找小診所)。從保障水平來看,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很大的不平衡性,導致現有保障水平尚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最高報銷上限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4.農村的思想觀念對農村保障水平的影響。在農村實施社會保障制度需要政府和農民的共同努力,也就是說,除了國家財政予以必要的扶持以外,農民自身也應繳納一定的社會保險費用。可是這種并不為過的要求,卻難以得到農民的理解和支持。農民作為小生產者,看中的是眼前的現實利益。他們希望得到政府的關心,希望政府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和幫助,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但由于其過于現實的考慮,他們不會付出自認為并不必需的支出。比如在未生病的情況下,農民不愿付錢去配合政府建立合作醫療制度;年輕人則認為養老是件非常遙遠的事,幾十年后還不知道國家會執行什么樣的政策,因而對參保不感興趣。農民過于現實的考慮和不愿繳費的心理,往往又被以下兩種現象所強化:一是基層政權機構和干部的亂收費,二是一些干部的貪污和腐敗行為,它們都加深了農民對政府推進農村社會保險努力的懷疑和不信任。說服農民繳納社會保障的個人基金,需要較高的社會成本;如果強制農民繳納,其社會風險將更大。
5.國家政策對農村保障水平的影響。社會保障水平除了受經濟、人口等因素影響外,還與一國政府政策目標及國家建設方針有關。一般來說,當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標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收入。但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政府的政策目標發生轉移,會更多地關注社會穩定與社會安全,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與社會福利,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從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出現到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改革以及完善的過程中,不難看出,如果政府特別注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也會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情況下,改善公民的生活居住條件,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我國在20世紀50~60年代,經濟增長速度雖然較快,但由于把有限的新增國民收入的大部分都用到重工業上去了,忽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保障基金規模很小。自1957年以后,幾乎有20年職工的實際工資沒有增加,農民收入水平也很低,形成了“高速度、高積累、低效益、低消費”的格局。在這種格局之下,社會保障水平當然也相應受到影響。據統計,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職工保險福利費相當于工資總額的比例由1957年的18%下降為1978年的14%,每個職工的年平均保險福利費由133元降為81元。
二、山西省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指標體系的建立
(一)指標的選取
由于社會保障體系的涉及面廣、內容繁雜,因此在考慮指標項的選取時要求所選取的指標能夠充分反映社會保障水平的主要內容,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滿足評估的需要。同時,在實際評估工作中選取的指標必須是能夠直接或間接可測量的,有些指標雖然可列入社會保障水平指標體系,但依據目前的統計條件在收集相關數據時還存在較大的難度,對此類指標應大膽舍棄并找出相應的可替代指標以便于計算和比較。因此,在選擇代表性指標時必須合理取舍,依據相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需要,用盡可能少的指標反映出盡可能多的內容。
本文首先分別對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三個子系統進行評價,然后綜合起來,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整體水平進行評價。對于每個子系統,分別從保障水平、保障制度覆蓋面、產生的效益等幾個方面來選取若干評價指標,共選取了10個評價指標。
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子系統選取了4個評價指標:老年人人均領取保費數額、參保人數占全部農村人口的比重、勞動者保險負擔系數、基本社會養老保險支出占GDP的比重。農村合作醫療子系統選取了3個評價指標:參保人數占全部農村人口的比重、勞動者保險負擔系數、合作醫療支出占GDP的比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子系統選取了3個評價指標:人均保費負擔額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保障人數占應保人數的比重、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因此本文沒有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益進行分析。
(二)指標的確定
指標體系的建立應遵循科學性、全局性、可比性、可行性、統一性、可操作性、完備性和區域性等原則。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據代表性和全面性的要求,采用粗糙集法找出最佳近似集,對相關指標進行屬性約簡,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是評價新農保保障水平的基礎,要能夠反映新農保的綜合發展程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障水平評價是指收集新農保各方面的信息并根據所給的條件,采用一定的評價方法對每個評價對象賦予一個評價值,再據此擇優或排序。鑒于統計數據的可得性及操作性,新農保指標體系統計數據不完善,涉及面較廣、本身比較復雜,需要采用一定的指標體系來描述和衡量,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水平作為一個質和量的統一。
三、山西省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評估及適度水平確定
(一)山西省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評估
社會保障水平即社會保障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假設S為山西農村社會保障總水平,Sas為山西農村社會保障支出總額,GDPs代表山西農村國內生產總值的值,WS代表一次分配中農民勞動所得的收入。則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計算公式為:
S=(SaS/WS)·(WS/GDPS)=Qs·Hs
其中Qs為山西農村社會保障支出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稱為農民社會保障負擔系數.Hs為山西農村居民收入占農業GDP的比例,稱為勞動生產要素投入分配比例系數。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包含的項目為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Qs代表山西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支出占農民收入的比例,Es代表山西農村合作醫療支出占農民收入的比例,Ms代表山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占農民收入的比例,則
Qs=Qs+Es+Ms
1.山西省農村杜會養老保險水平評估。農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負擔系數是測量社會保障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負擔系數過重,則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將會受到很大影響,會阻礙基本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推進。根據對基本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分析,該負擔系數可以用農民年繳納保險費數額與每年可支配現金額(即年現金收支余額)的比值來確定。根據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政策規定,農民繳納保險費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十個檔次繳費,此處取繳費水平的中位數即每月繳費10元。現實中大多數地區農民經過“理性”分析,投保時都選擇了保費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檔次,本文以此來計算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險負擔系數。
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底山西省農村居民年現金收支余額為376.05元。則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負擔系數為:r=2×12/376.05=6.38%。
根據我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規定,個人繳納養老保險費的數額不高于個人工資收入的8%,而農村居民為6.38%的負擔系數說明當前如果按照每月2元的繳費水平繳費,農民還是可以承受這一繳費負擔的。
以Qsa口代表領取養老金的老年人口占山西農村總人口的比重,Cs代表每位老年人口每年領取的養老金與其具有勞動能力時每年可獲得的勞動收入的比值(即養老金替代率),則
Qs=Qsa·Cs
到2004年底,山西省農村總人口為2013.42萬人,老年撫養比為10.13%,這表明,每100個農村人口就有約10個老年人。其中有0.5萬農村老人領取養老金,平均每人領取406.9元,具有勞動力的農民全年平均每人每戶收入2589.6元。根據統計資料,可以得到2004年底山西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水平的值為:
Qsa=0.5/2013.42=0.02%
Cs=406.9/2589.6=15.7%
Qs=Qsa·Cs=0.02%×15.7%=0.00314%
2.山西省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評估。根據上文得到的指標體系,影響合作醫療水平的指標主要有合作醫療支出占GDP的比重、勞動者保險負擔系數、參保人數占全部山西農村人口的比重。合作醫療負擔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Es=10/Ir=10/392.05=0.306=30.6%
其中,Es為山西農村居民合作醫療負擔系數,Is為其年度可支配現金額。考慮到醫療保障對山西農村居民的要性以及農民仍有其他實物收入,這一負擔系數可以認為是適合的。如果參加合作醫療的人數為Ps,山西農村居民總數為P,則參保人員占全部山西農村人口的比重(即合作醫療的覆蓋率)為:
m=Ps/P
3.山西省山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水平評估。用人均保費支出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來表示山西農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負擔系數。
假設山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人數為Pms,平均每人每年領取的保障金額為a,山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支出為a×Pms,人均保費負擔數額為:
(a×Pms)/P,其中P為山西農村人口總數
人均保費負擔數額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
n=(a×Pms)/(P×Is)
目前,山西省山西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面已經達到百分之百,做到應保盡保,這為山西省山西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山西省農村社會保障適度水平確定
根據當前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一些影響社會保障水平的非經濟因素,可以確定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適度”區域,在這個區域之外,過高和過低的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都會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自身運行機制和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科學界定適度的社會保障水平,對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1.最低生活保障適度水平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適度水平的確定。根據山西省的實際情況,較為科學可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應為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8%左右。考慮到省內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參照系數亦有差異。發展較好的地區,農民收入水平高,貧困程度輕,基本生活費支出在人均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小,恩格爾系數低,參照系數可低一點。欠發展的地區,農民收入水平低,貧困程度重,基本生活費支出在人均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大,恩格爾系數高,參照系數可高一點。為能盡快完善山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線標準在起步階段可低一點(但是最低不能低于國家貧困線標準),以后隨著山西省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物價上漲幅度的變化而逐步調整、提高。凡是收入低于貧困線以下的山西農村居民,均應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山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依據的貧困線應與山西省確定的絕對貧困線保持一致。
通過相關的分析后發現,山西省當前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為0.0089%,高于適度水平的下限。因此,可以認為當前山西總體的合作醫療保障水平與山西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是相符合的。
2.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適度水平確定。山西省正在處于工業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山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2020-2030年的人口高峰期才能夠真正順利建立起來。當前山西省山西農村老年人口占山西農村總人口的比重為11.93%,國內普遍認為適度的養老金替代率為60%,則山西省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適度水平為:
11.93%×60%=7.16%
根據上文分析,2003年底山西省山西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保障水平為0.0484%,比適度水平低7.16%。
為建立適應山西農村社會經濟條件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正確確定山西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合理建立山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當保障水平過低,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造成社會不公平;當保障水平過高,將會延緩山西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同時,山西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不僅和確立山西農村社會保障應有的適度水平密切相關,還需要了解山西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現狀并做出評估。山西農村社會保障保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對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公平,發展山西省農村經濟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課題來源:2013—2014年度山西省社科聯重點課題《山西省農村社會保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SKLZDKT2013040]
參考文獻:
[1] 李靖.新時期背景下山西省山西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1)-5
[2] 孫江超.山西省人口老齡化及山西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J].特區經濟.2011,(05)
[3] 顏志生.山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適度水平研究[D].暨南大學.2011:18-20
[4] 楊復興.論新型山西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的基本架構[J].經濟問題探索.2005,(03):32-33
(作者單位:太原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24;作者簡介:楊英娜,太原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金融監管)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