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華
摘 要 安全的觀念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為文化的基礎。加強安全文化建設應該從根本上樹立對待安全的積極態度。現實需要和愿望滿足等因素制約著人們待安全的態度。從態度形成和轉變的過程,為嘗試提升安全文化建設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啟示。
關鍵詞 態度轉變 安全文化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Attitude Change
Li Haihua
(Jiangsu Production Safety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Center, Nanjing, Jiangsu 210042)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afety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safety culture, what is formed and improve the behavior based on safety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fundamentally set up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safety. The realistic need, desire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 people's attitude to safety. Process from the attitude formation and change,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culture.
Key words change of attitude; safety culture; effectiveness
1 態度轉變在安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安全和健康離不開人們對安全健康的珍惜與重視,并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安全健康的行為規范要求。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要改變個體的行為,首先需要改變個體的態度。態度是人們對一定對象較一貫、較固定的綜合性心理反應過程,是特有的評價和行為傾向。人的態度不是生來就有的,態度是人們在社會生活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是社會化進程的結果。人們對安全生產的態度,也是在長期的生活環境、教育和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一個從簡單態度到復雜態度,從不穩定態度到相對穩定態度的過程。
學習理論的研究表明:態度改變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學習反應過程。安全文化的建設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安全態度形成的過程與個人社會化的進程是同步的。隨著周圍環境、條件及外界刺激的變化,人們的態度也會隨之發生改變,這其中包含有錯誤態度的轉變和糾正。要使人們形成自覺的安全意識和安全形為,除了制訂相關制度之外,還得考慮到個體對待安全的態度,尤其是要促進個體轉變原有的錯誤態度或者態度中某些錯誤的因素。
2 影響個體安全態度的原因
2.1 現實需要和愿望的滿足
人人都有多種現實需要,同時也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得到滿足。通常能滿足個人需要和愿望的對象,以及那些有助于達到自己目標滿足需要的事物,能讓人產生喜愛的積極的態度。反之,妨礙個人需要與愿望獲得滿足的對象,或者是讓人產生挫折感的事物,必然讓人產生距離感,持否定的態度。作為生產單位,經濟利益是最現實的需求,因而容易影響到管理者對安全生產特別是安全投入的否定態度。作為生產個人也有很多利益需求,很容易有僥幸心理,思想上疏忽。因為每個人的需要層次和愿望水平不同,而且在愿望程度上也存在差異,所以安全態度的指向性、強度、深刻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差異。
2.2 知識和信息的有限性
認知因素是態度形成的一個重要成分,知識與信息是形成態度的重要條件。每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其廣度和深度不同,加之個人獲得信息的途徑和準確性也有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到安全態度的形成。
2.3 社會文化、個體所屬團體對安全文化的影響
每個人的核心態度往往會打上深刻的社會烙印。這往往能反映出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的差異;地區風氣和習俗的差異;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等。同時,當一個人特別認同自己所屬的團體時,他會顯得特別忠誠,要他采取團體規范不一致的態度是很不容易的??梢?,具有濃厚安全文化氛圍的團體對其成員的安全態度也有著重要影響。
2.4 個人因素的制約
人們的態度是在經過無數次的社會實踐后逐漸形成的。一個人的經歷不同,個性不同,在對待安全的理念、興趣、偏好等方面都會有所差異。同時,性別的差異也會影響到安全態度的形成,一般而言,女性的性格更加細膩,這更有利于安全態度的形成。個體差異往往也影響著安全文化建設的有效性。
3 從態度轉變角度對安全文化建設有效性的啟示
凱爾曼(H.K.Elman 1961)認為態度形成和轉變過程包括服從(順從)、同化、內化三個階段。首先,人們為了獲得獎酬或避免懲罰,按照社會的普遍期待、所屬團體的規則和別人的意見而采取表面服從的行為。慢慢地,個體變為自主地接受他人的觀點、態度、信念與行為的影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逐漸變得與他人或某個團體的態度與行為越來越接近。最后,個體真正從內心深處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觀點,徹底轉變自己的態度。當態度從服從到個人內化后,人們形成的態度是行為最穩定、最持久、較為系統的基礎。同理,當外在的安全要求逐步轉換為個體內化的態度時,個體的安全行為更加穩定、持久,安全文化建設也會更有效果。
3.1 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從認知到認同
建設安全文化、構筑本質安全體系,已經不是新話題,但依然有許多企業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對安全的認識不到位、觀念沒轉變。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的宣傳和教育,要把安全文化觀念灌輸到大眾頭腦中,通過各種有效形式,使安全的觀念牢固扎根,在任何時候都能事事先想到安全;要讓人形成有人監督與無人監督都一樣的職業操守,通過安全文化建設使安全意識、安全規范和安全行為方式成為自己內心的認同;要讓人形成自我認同的安全責任感,通過安全文化建設,加深對安全生產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入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在履行職責時,有安全使命感,責任感。
3.2 注重個體安全態度的內在需要,讓安全行為成為自覺習慣
安全成為個體自己內在的需要時,安全文化與安全行為就會成為個體自覺養成一種習慣。試想人們在不安全的環境中作業,戰戰兢兢,怎么能談得上提高勞動生產率?保障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根本利益和最大實惠。這就需要在進行安全文化的建設時,要選擇人們在安全生產中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堅持用典型說話,用事實說話,用群眾熟悉的語言說話,讓大眾內心真正認同安全生產直接關系到每個人自己的切身利益,關系到企業整體利益,關系到每個職工家庭的幸福和安寧,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第一”的觀念和態度就能牢固樹立起來。
3.3 用制度強化意識,以行為增強態度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安全文化建設,一方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另一方面需要納入企業管理,逐步形成企業和員工的行為規范。安全制度是員工嚴格遵守的規范。安全管理是對企業和個人的安全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它集中體現著企業在觀念文化和物質文化方面對廣大員工的要求。要使人們主動遵守安全法規和安全制度,必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規范,這樣才能有效約束員工的行為。而安全長效機制的建設則是安全文化建設持久永續的重要保證。
3.4 領導榜樣示范,突出安全文化的滲透
安全文化的建設需要領導者的倡導,需要全員的參與。只要是企業就有自己的安全文化,一個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要注重文化的人文本質,大力促進領導和員工安全價值觀的樹立,企業精神的形成?,F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管理者對員工的態度往往會起到暗示作用,積極的態度產生積極的暗示,消極的態度自然產生消極的暗示。領導的榜樣示范作用往往在無形中滲透到整個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促進全員的安全態度轉變,使安全文化建設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