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靖,楊夢,曾栩蕊(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湖北 荊州 434020)
昏迷患者長期臥床、制動再加上靜脈內膜損傷、血流緩慢及血液高凝狀態,此類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是一種常見的并發癥,如不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極易導致肺栓塞,出現呼吸、心跳驟停,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對DVT的早期預防,能夠減少DVT的發生率,這對于昏迷患者非常重要。近1年多來,我科采取在傳統護理及使用醫用彈力襪的基礎上聯合氣壓治療儀的方法,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對神經外科開顱術后昏迷達15d及以上的病人共100人次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齡35~80(42±3.6)歲。病種:重型腦外傷40例,高血壓腦出血10例。平均臥床時間3.8周;觀察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40~75(40±4.8)歲。病種:重型腦外傷35例,高血壓腦出血15例。平均臥床時間3.6周。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種及臥床時間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給予傳統的護理及使用醫用彈力襪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應用氣壓治療儀。
1.2.1 對照組 常規護理:①體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這樣體位可以使股靜脈呈松弛不受壓狀態,以利于靜脈血液回流。②功能鍛煉。由康復科醫生每天按摩患者雙下肢肌肉,由遠端向近端進行按摩,每天2次,每次30min。③每2h翻身、叩背,如病人瘦弱可增加翻身次數。④血管保護。考慮到下肢的DVT發生率是上肢的2倍,所以盡量避免在患者雙下肢進行穿刺。⑤觀察。每班觀察患者雙下肢的周徑并做好記錄,有異常者立即通知醫生。在此基礎上選用型號適合的醫用彈力襪。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每天進行2次氣壓治療,1次30min,一直用到患者下肢有自主活動為止。
因昏迷患者無主述及疼痛感覺,我科常使用測量雙下肢周徑及多普勒超聲檢查來判斷患者是否出現了DVT。通常治療10~14d后,觀察兩組患者是否發生了深靜脈血栓。有效:腓腸肌測試陰性,彩超檢測無異常;無效:一側或雙側下肢腫脹,腓腸肌測試陽性,彩超示靜脈血管內無彩色血流信號和頻譜信號[1]。
采用SPSS13.3統計軟件對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比較(n=100)
結果見表1。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不正常的凝結,屬于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2]。而神經外科昏迷患者發生DVT的三大因素:首先,神經外科患者長期使用甘露醇等強脫水藥,可導致血液呈高凝狀態及血液濃度增加,易在血管內形成血栓;其次,昏迷患者長期臥床,肢體肌肉泵血功能下降,血流緩慢,也易形成血栓。而傳統的行下肢肢體被動運動,由于持續時間、力度等方面的因素,都直接影響到運動的效果;第三,由于患者的昏迷時間長,上肢靜脈出現血管硬化的現象而難以穿刺,所以護士會選下肢進行穿刺,而反復多次在下肢行靜脈穿刺,并注射刺激藥物,易導致靜脈內膜損傷,誘發血栓形成。醫用彈力襪在腳踝部建立最高支撐壓力,順著腿部向上逐漸遞減,在小腿處減到最大壓力值的70%~90%,在大腿處減到最大壓力值的25%~45%。壓力的這種遞減變化可使下肢靜脈血回流,有效的緩解或改善下肢靜脈和靜脈瓣膜所承受壓力[3]。有文獻報道,在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過程中,運用醫用彈力襪,通過彈力作用刺激小腿肌肉加速靜脈回流,使用簡單廉價。氣壓治療儀主要通過由遠心端至近心端依次放氣過程,將淤積的淋巴液推回血循環中,加速肢體靜脈血流速度,消除水腫;促進淤血靜脈排空及肢體血液循環,預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對血管內膜的粘附,防止血栓形成;增加纖溶系統的活性,刺激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加速新陳代謝,提高人體體溫[4]。本研究結果發現,對于神經外科昏迷的患者在預防深靜脈血栓的護理中,在傳統的抬高下肢、行下肢的被動運動、定時翻身叩背的基礎護理上,加用醫用彈力襪聯合氣壓治療儀能夠有效的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從而有效的減少肺栓塞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1]莫咪蓉,沈佩娟,洪愛蓮,等.氣壓治療儀預防婦科手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觀察及護理 [J].護理研究:中旬版,2007,21(8):2120-2121.
[2]浩育盈.氣壓治療對神經外科術后重癥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 [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6):2959-2960.
[3]康麗玫.應用彈力襪預防神經外科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意義 [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3(2):168-169.
[4]郭敏.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使用醫用彈力襪的護理 [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1):647-648.
[編輯]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