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柱, 劉 潔, 袁松振, 曾志偉
(1.河南理工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河南焦作 454000;2.河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河南焦作 454000;3.六盤水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科學系,貴州六盤水 553004)
最大功率點跟蹤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簡稱MPPT)技術,是光伏發電系統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光伏電池輸出的最大功率點不但取決于光照,還有環境溫度條件。光伏電池工作最好結果就是負載匹配在電池輸出的最大功率點處。但是,由于最大功率點主要取決于光照強度,因此在不同的光照強度下很難達到最佳匹配。目前的MPPT控制方法主要有固定電壓(CVT)法、擾動觀察(PO)法、增量電導(IC)法[1-3],或是在這幾種方法基礎上進行的改進算法。CVT算法的缺點是MPPT精度差,控制適應性差;PO算法優點是算法簡單,但缺點是穩態時,只能在最大功率點附近振蕩運行,使得輸出功率具有振蕩;IC算法,包括變步長IC算法,盡管考慮到了適應環境變化,但是由于控制作用較強,因此輸出功率有所波動,控制算法較復雜[4]。本文提出一種新型的MPPT控制算法,在CVT和PO的基礎之上,添加光照環和溫度環,并且針對PO的不足引入一個判別閾值,使得系統能夠快速啟動的同時,還能適應光照和溫度劇烈變化,并且減小輸出的震蕩。
太陽電池是一種光電轉換的半導體裝置,其產生的電壓和電流分別受溫度和光照強度的影響。當受光照射的太陽電池接上負載時,光生電流流經負載,并在負載兩端建立起端電壓。這時太陽電池的工作情況可用圖1所示的等效電路來描述。

圖1 太陽電池等效電路
當流進負載R0的電流為I0,負載的端電壓為V0時,由圖1可得到如下的解析式:

式中:Ig為光生電流;Id為二極管飽和電流;q為電荷電量(l×10-19C);A 為 二 極 管 因 子 ;K 為 波 爾 茲 曼 常 數(1.38×10-23J/K);T 為開氏溫度,K;V0為電池的輸出電壓;I0為電池的輸出電流;Rs為等效串聯電阻;Rsh為等效并聯電阻。
根據光伏電池等效電路圖建立其仿真模型,調節電阻負載的大小進行采樣,當光照和溫度變化時光伏陣列的特性曲線如圖2所示[5]。

圖2 光伏電池特性曲線
從圖2中可見光伏電池的輸出特性受光照強度和溫度的影響極大。每條特性曲線對應一個最佳的工作點。MPPT的作用就是在系統運行的時候找到這個運行的最佳工作點,使得光伏電池板輸出當時的最大功率。現有的一些常用MPPT算法在光照強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基本能滿足要求,但是如果在夏天或天氣多變等一些多云天氣里,很多情況下,跟蹤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進行MPPT算法研究的時候,有必要把天氣瞬變和溫度條件考慮進去。
本文提出的MPPT算法如圖3所示。系統啟動的時候,能夠直接檢測到光伏電池的開路電壓Voc,此時,應用CVT算法的快速性,直接設置參考電壓Vref為0.78Voc[4],這樣就能夠保證系統啟動的快速性,但是不能保證準確性。系統經過CVT啟動之后,在對MPP進行準確的跟蹤。此時系統包含兩個環節:光照環和溫度環。通過檢測電流的變化大小進行確定外界環境的變化強度,以此決定系統算法使用溫度環或是光照環。其中ε是設定的閾值。

圖3 新型MPPT控制流程圖
光照環:如圖4所示,當光照強度從1 000mW/cm2突降到200mW/cm2的時候,系統的工作點會從“a”點轉到“b”點。這是因為系統電壓不能突變,而此點的電壓對應于光照強度為200mW/cm2時的特性曲線上的“b”點。“a”點是光照強度為1 000mW/cm2時的最大功率點,“c”點是光照強度為200mW/cm2時的最大功率點,“b”點是僅僅是在“c”點右邊的一點,并不是最大功率點。為了避免系統跟蹤失敗,MPPT算法就要不斷地減小參考電壓,使得系統工作點不斷地向左滑動,直到靠近了新的最大功率點“c”;相反的,如果光照強度從200mW/cm2瞬變到1 000mW/cm2,系統工作點就會從“c”變到“d”點,然后系統的參考電壓就會不斷地增加,直到系統工作點靠近到“a”點——1 000mW/cm2光照強度下的最大工作點。Δv1是擾動總量,取決于功率變化的大小,也就是其值是由功率曲線的斜率確定的。這樣就能降低光伏電池的功率損失,同時還能使系統快速地適應光照強度的劇烈變化。

圖4 MPPT跟蹤示意圖
溫度環:當光照基本保持恒定的時候,也就是圖3所示的算法中,兩周期電流差值小于設定閾值時,溫度環開始工作。因為風或者一些其他的大氣條件的變化,導致光伏電池溫度改變,從而改變了電池輸出的特性,這種變化有時候比光照帶來的變化更值得關注。從圖2所示的光伏電池輸出特性曲線圖上可見,當外界溫度變化導致光伏電池溫度改變的時候,其最大功率工作點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因此,為了使光伏電池工作在最佳輸出狀態,外界環境溫度也要考慮進MPPT算法中。
環境溫度的變化幅度不會太大,故溫度環使用的是常用的PO法,其算法簡單,實現較為方便。但PO法在穩態時,只能在最大功率點附近振蕩運行;存在著因功率跟蹤過程中非單調性造成的誤差;存在著因PO法自身算法的缺陷,而在日照強度變化時產生跟蹤錯誤[5-6]。
對PO法的改進即在其基礎上加上判別閾值。當工作點已經跟蹤到最大點附近,系統導數值已經接近零,即電池電壓特性曲線工作點的切線將近水平,說明工作點已經無限接近最大功率點,而因為環境干擾或器件精度的影響,導數值不太可能等于零,系統將會繼續跟蹤,在最大點附近來回跳動,輸出電壓也會隨之波動,影響功率輸出穩定性。故算法中設置一個閥值δ,當功率對電壓的導數值的絕對值小于δ時,即圖3所示的算法中|D|<δ時,認為已經跟蹤到最大功率點,暫停對工作電壓的擾動,但程序還繼續對系統進行監測,當|D|>δ時,恢復對電壓進行擾動跟蹤。閾值的使用可使系統輸出更穩定。
為了驗證MPPT算法的有效性,基于Matlab/Simulink軟件,對其在日照和溫度兩個方面的變化進行了仿真。以實驗室現有的Sharp NT-R5E3E 175 W太陽電池板為輸入仿真對象,電池參數 為 :Umpp=35.4 V,Impp=4.95 A,Uoc=44.4 V,Isc=5.55 A。光照環:溫度為25℃,設置初始光照強度為1 000mW/cm2,0.1 s 的時候光照突變到 600mW/cm2,0.2 s 時在突變到1 000mW/cm2;溫度環:光照強度為1 000mW/cm2,設置初始初始溫度為35℃,此處使用夸張的仿真手法,模擬環境溫度在0.1 s的時間內,線性減小到25℃。搭建的仿真電路如圖5所示。

圖5 新型MPPT仿真圖
圖6為PO算法光照強度突變時輸出功率的仿真結果。通過圖6可見,系統啟動時有振蕩,達到最大功率點175W之后具有小幅的振蕩,在0.1 s的時候,光照突降,系統還能跟蹤上MPP,但是在0.2 s的時候,光照突升,系統在開始的時候跟蹤失敗,之后才最終跟蹤到MPP,但是,輸出的功率具有振蕩。圖7為帶有溫度環和光照環的新型MPPT算法在光照突變時輸出功率,該算法啟動時間不到0.025 s,且啟動平穩,之后在溫度環的控制之下穩定輸出在175W的最大功率上;光照突降時,光照環開始工作,在0.05 s之內使系統穩定工作在最大功率點上。0.2 s時,光照強度突然升高,此時光照環同樣可在0.05 s之內使系統穩定在175W的最大功率點上工作。可見新型MPPT算法啟動性能好,應對光照突變能力強,穩定之后震蕩小。
圖8為溫度變化時的輸出功率的仿真結果,因為溫度不能突變,故此加上線性輸入,使得溫度呈一個簡單的線性變化,即:溫度在0.1 s之內,從35℃降到25℃,通過圖8可見,系統跟蹤效果良好,在溫度達到25℃時,系統跟蹤到輸出功率為175W。跟蹤效果好。

圖6 PO算法下光照突變時輸出功率

圖7 改進算法下光照突變時輸出功率

圖8 改進算法下溫度變化時輸出功率
光照強度和溫度對太陽電池的輸出特性影響巨大,為了快速、準確地跟蹤到最大功率點,在算法中加入CVT啟動、光照環、溫度環,同時在溫度環中使用的PO算法中加入判別閾值,使其輸出波動減小。結果表明,系統啟動速度快,同時當外界環境變化的時候,也能快速、準確地跟蹤到最大功率點,并且整個系統工作穩定。
[1]趙爭鳴,劉建政,孫曉瑛,等.太陽能光伏發電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09-111.
[2]熊遠生,俞立,徐建明.固定電壓法結合擾動觀察法在光伏發電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中應用[J].電力自動化設備,2009,29(6):85-88.
[3]栗秋華,周林,劉強,等.光伏并網發電系統最大功率跟蹤新算法及其仿真[J].電力自動化設備,2008,28(7):21-24.
[4]茆美芹,余世杰,蘇建徽.帶有MPPT功能的光伏陣列Matlab通用仿真模型[J].系統仿真學報,2005,17(5):1248-1251.
[5]徐鵬飛,劉飛,劉邦銀,等.幾種光伏系統MPPT方法的分析比較及改進[J].電力電子技術,2007,41(5):3-5.
[6]陶寧波,廖玉忠.一種光伏電源的雙模MPPT控制及應用[J].電源技術,2011,35(5):54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