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 西 財 政 廳 楊 靜
廣西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 李 楠
國民收入分配是指國民經濟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國民收入,在政府、企業和居民個人之間的分配比例和相互關系一個地區國民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國民收入創造出來后,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政府(所有從事非營利活動的公共服務機構,包括黨政機關、服務性組織和企業)、企業(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居民(即資金流量表中的住戶部門,包括城鎮和農村的個體勞動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相應地,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可以劃分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
(一)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情況。
2000年以后,廣西積極統籌城鄉發展,在城鎮收入逐年增加的同時,積極采取各項有效措施加速推動農村居民增收。從2000年到2011年的12年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有了較快發展,年均名義增速分別達到了10.3%和9%。2009年以后,農村人均純收入明顯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廣西居民收入占GDP的份額持續下降,由2000年的72.7%下降到2010年的60.6%;城鄉收入比也由2000年的3.3∶1發展到2011年的3.67∶1,超過全國3.13∶1的平均水平,在全國排第五位;財產性收入占比低,2011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占收入比重3.1%,主要是房屋出租、股票分紅分別占到41%和32%。農民財產性收入占比不到1%,主要是土地收益。
(二)城鎮單位職工工資情況。
2000年以來,廣西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水平快速增長,呈現直線上升趨勢。2000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6772元,2004年翻一番,達到13 579元;2009年再翻一番,達到28 302元。十年間在崗職工工資以每年17.22%的增速增長。但近年來,廣西城鎮單位職工工資增速減緩,收入增長不僅落后于經濟增長,而且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下降,職工工資水平在全國排位靠后,行業間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地區間的差距也在拉大,極大地影響了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提升勞動力市場競爭力,不利于廣西擴大內需、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
(三)農民收入情況。
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農業科技的進步,促進了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持續穩定增加,這也是一直以來農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帶動了農村居民勞務收入的增加,使得工資性收入逐年快速增長。但是在全國范圍看,廣西農民收入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2010年,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4543元,在全國省區市中排名第25,西部省區市中排名第6,比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少1376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的76.8%。
從表1,可以看出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比非常低,在全國省區市中排名倒數第1和第2,財產性收入僅相當于全國平均的16.7%、轉移性收入相當于全國平均的64.5%,是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國民收入分配差距情況。
基尼系數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數值越大,說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從2002年開始,廣西的基尼系數就上升到0.4以上,沖破了基尼系數0.4的國際警戒線,并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造成收入分化差距的原因是在初次分配時,由于相關體制的不完善,形成了運用非市場化的方式獲得財富和權力的既得利益集團。而這些既得利益者在獲得收入上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其他社會成員,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現象。而且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速,會形成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馬太效應”。在再次分配時對于高收入的調節不力、對低收入階層缺乏有效保護、某些形式的轉移支付制度明顯向高收入人群傾斜等也再次擴大了收入分化差距。如石油、電信、電力等壟斷行業,由于政府不允許其他渠道進入,其壟斷利潤通常會很高,從業者收入水平也遠遠高于一般行業;再分配調節時,壟斷行業又通過土地租、資源租、價格租、利息租、政府補貼、分紅租、稅收返回等形式,獲得巨額壟斷租金。造成了壟斷行業收入畸高、效率的缺失和腐敗等問題的存在,也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公平正義。

表1 2010年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水平比較 元
(一)大幅提高居民收入。
1.增加工資收入。積極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堅持工資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適時調節最低工資標準,穩步提高工資收入尤其是城鄉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制度。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制度,研究地區附加津貼制度實施方案。
2.增加財產性經營收入。廣西由于發展較晚,經濟發展總水平低,國民收入中的財產性經營收入占比微小,因此必須讓廣大農民和城市普通工薪階層擁有財產、盤活財產,大幅增加財產經營收入。通過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特別是成熟的產權制度、資本市場和金融創新,從財產性收入的不斷增進中富裕起來。國家優質資源、優質資產向民間開放;大力培植能有效地把社會財富轉化為先進生產力的現代職業資本經營者;加快發展信托投資中介業,完善投資制度和政策法規;抑制投機性投資;增強社會公共保障體系的增值能力和發展實力,夯實群眾的社會保障基礎。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多元化、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國對英語綜合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在實際大學英語教學中,只有充分地利用多元智能理論,才能有效地豐富教學內容和教育內涵,促進學生全面、綜合地發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用新穎獨特的眼光來審視學生,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以及對知識的實際掌握的情況、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專業知識的識別能力為出發點,因材施教,創設出在多元智能理論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
3.增加社會保障補助收入。實施公共預算制度改革,加大對貧困落后地區、農村和城市低收入者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增加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收入水平。充分利用社會保險、社會救濟以及其他轉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加大政府收入向居民收入轉移的力度。完善預算編制、審查、批準和監督的體系,增強公共財政透明度和公平性,提高財政支出效率。
(二)規范政府收入。
從清理整頓現行各種收費項目入手,將那些明顯不合理的收費取消,給人民減負。調整稅收結構,減輕工薪階層的稅收負擔;形成以減稅為主,增稅為輔的稅收政策。減免流轉稅,促進中產人群的發展和壯大。由于大量的商品是生活必需品,雖然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都需要消費,但由于一個社會上低收入人群的比例比高收入人群多得多,實際上是低收入人群承擔了更多的稅收。適時開征環境稅、奢侈稅和奢侈品消費稅、遺產稅。通過“劫富濟貧”的稅收調節手段實現收入分配調節。
(三)控制壟斷收入。
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消除壟斷收入導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在憲法框架內明晰產權關系,確認全民對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和收益權。建議將國有資產的租金收益、利潤增值,優先用于社會保障,加大反哺全民的力度。在壟斷行業和自然壟斷行業的非壟斷業務,通過管制改革,降低進入壁壘,引入競爭機制,逐步降低壟斷程度;對壟斷部門的收入加強監管,取締違法收入,限制過高收入;增加壟斷部門收入分配透明度,擴大對于壟斷部門監督的公眾參與,形成對于壟斷收入的全社會參與的有效監督與制約。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供給保障機制。
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供給需要的財政保障、政績考核、標準化以及公共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等機制。增加政府支出中用于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社會事業的投入比例,使財政支出更多地向民生傾斜。建立有效的激勵與評價機制,實現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納入政績考核。同時,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采用市場機制,通過招標采購、合約出租、特許經營、政府參股等形式將市場與社會的力量引入到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之中。
(五)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城鄉居民增收。
一二產業強國,第三產業富民。發展第三產業,不僅對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和可持續性需求有意義,而且也是發揮人的自身潛能、實現人的自身價值的平臺。無論是處于生產制造業前端的技術研發、產品設計,還是處于后端的品牌培育、市場營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的中間投入,尤其是創意產業,更能發揮人的潛能和價值。隨著中國下一階段從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的轉型,過去那種以物質資源的硬性要素投入為主的模式,將向服務等軟性要素投入為主的模式轉變,這不僅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也是人的自身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廣西要依托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物流、金融、旅游、文化、養老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西江黃金水道是僅次于長江的全國第二大內河航運通道,上達云貴,下走粵港澳,是連接資源富集地和下游經濟發達區的內河大動脈,隨著港口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和沿江產業的發展,必將帶動港口物流貨運的飛速發展。著眼于滾滾流淌的西江,實現“江河經濟”,必然要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整合港口、鐵路站點、高速路口以及沿江產業園區等物流資源,實現物流帶動城市由地域的邊緣向接軌的前沿轉變的目標。
廣西是中國—東盟經貿往來的平臺和前沿陣地,加快廣西金融業發展,增加廣西對東盟國家企業、主權投資基金的吸引力,做大廣西金融規模,擴大和提高金融資源的供給能力,將更加有利于中國東盟的經貿合作和發展共贏。要大力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培育發展新型、微型金融機構。推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試點及推廣工作,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大力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機構。探索開展離岸金融、期貨交易、人民幣跨境結算乃至區域自由化等金融創新。突出與東盟特別是越南等國邊貿本幣結算的規模優勢和發展優勢,建設連接東盟的區域性人民幣結算中心。加快投融資體系建設,通過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展創業投資企業,打造“資金洼地”,形成金融要素集聚區。
旅游業是廣西的優勢產業,要以桂林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桂林市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中越國際旅游合作區、北海潿洲島旅游區和桂臺(賀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區建設為載體和工作重點,進一步推進廣西旅游強省工作。
加快培育千億元文化產業。廣西擁有絢麗多彩的壯、瑤、苗、侗等民族風情以及駱越、布洛陀、“海上絲綢之路”等豐富、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加大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挖掘力度,打造一批知名文化產業品牌項目。推進打造包括10家年產值逾5億元人民幣的文化產業園區在內的百項重大項目,促進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演藝娛樂、動漫游戲、文化會展、工藝美術等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商貿業、高新技術產業融合發展。
養老服務業即是新興產業,也是朝陽產業。加快資源開發利用和養生養老產業市場開發,是廣西打造的又一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廣西爭取打造出的又一個千億元產業。廣西有關部門應研究制定老齡產業發展規劃,建立完善促進老齡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設立老齡產業和老齡服務業發展基金,開發適合老年人的消費品與服務產品。如利用巴馬、桂林等地區的資源、氣候、環境、長壽文化等優勢,建設國際養生旅游勝地、開發長壽旅游食品加工、建立分時度假養老酒店等,打造世界養老產業基地。
(六)提高教育水平,發展人力資源。
提高人的發展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人的教育水平,發展人力資源。一是大力發展教育,制定完善政府對教育投入政策。制定各類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并根據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保障學校辦學經費的穩定來源和增長。二是大力破除影響人才進入和作用發揮的政策性障礙,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優化配置。三是要下大力氣努力培養扎根本土的創新型人才,尤其是中青年后備軍培養。通過繼續實施八桂學者、特聘專家制度和院士后備培養工程,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通過設置青年科研人員培養經費,挑選有上進心、發展潛力、培養前途的青年科研人員,多提供交流、學習機會,制定培養計劃,打造青年人才培養體系。四是構建學習型社會,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重視老年教育,倡導全民學習,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逐步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搭建終身學習的氛圍和環境。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建設開放、便捷的終身學習網絡和服務平臺,創造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