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劍
摘 要: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縣域城鎮化的發展對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同時,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有效的縣域城鎮化建設,鄉鎮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勢必會對當地農村經濟起到非同尋常的作用。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縣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2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221-02
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內涵與縣域城鎮化的作用
多年以來,中國城鄉發展存在著不平衡的狀態,這種不平衡是由于城鄉二元化結構造成的,城鄉之間在各個方面存在著巨大的發展差距,這種差距帶來了很多矛盾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羈絆。因此,自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把城鎮化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指出: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近年來,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水平顯著提高,2012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2.7%,城鎮化建設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國的城鎮化發展也存在諸多比較突出的問題,城鎮建設缺乏科學的規劃,盲目建設帶來一系列社會、生態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轉變粗放的城鎮建設模式,提出了新型城鎮化這種發展模式,新型城鎮化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新型城鎮化的前提是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發展為動力,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以及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協調,走城鄉一體、生態文明、社會和諧、集約發展的現代可持續城鎮化建設之路。作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城鎮化建設對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促進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的發展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對于城鄉協調發展的相關問題,最早研究的理論代表有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等幾位國外發展經濟學學者,他們的理論是以城鎮發展帶動鄉村發展模式為基礎的,強調了從經濟學全球化的角度考慮城鄉發展的適應問題。但這種理論從實踐上難以解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城鄉關系。根據實踐,中國學者普遍認為城鄉協調發展的最好方式是城鎮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通過農村城鎮化拉動城鄉協調發展。那么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城鎮化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有什么樣的影響或者作用,我們需要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新型城鎮化要走城鄉一體、生態文明、社會和諧、集約發展的現代可持續城鎮化建設之路,因此,它與農村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縣域城鎮化的發展勢必會對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體現如下。
1.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深,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的進步,必然會使一部分農村勞動力解放出來,同時,城鎮化的進程又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創造了條件,這一過程使得農村勞動力城市化,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轉變,進而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縣域城鎮化是農村本地區內的城鎮化,除了對勞動力轉移有積極的作用以外,城鎮化的進程必然帶動城市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的不斷上升,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帶動的是生活需求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增加。農村地區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也必然會受到影響,生活質量和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必然要求產品種類和質量的提高,從而對生產者提出更高要求,生產者要提高其生產經營管理能力,同時,也就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這其中也必然包括農副產品的生產者,這對于農村地區生產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縣域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在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資源要素的合理分配。如城鎮化在把農村富余勞動力引進的同時,促進了人力資源的配置,城鎮化使土地的規劃利用效率更高。這樣就使各種要素配置得更加合理,促進本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增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另外,縣域城鎮化改變了傳統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提高,解決了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的單一、分散的問題,使得農業結構更加優化,農業生產更加集約化、規模化。同時,城鎮化也使得農村居民眼界更加開闊,對本地區在發展中的優勢和劣勢認識得更加清晰,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農村建設當中,對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縣域新型城鎮化過程雖然對農村經濟發展有很多有利方面,但它是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政治、文化、人口、環境的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因此,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難免對農村地區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縣域城鎮化的過程必然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蓋房修路使得城市土地供應增加,而這部分增加的土地主要來源于城郊接合的農村土地甚至耕地,如果規劃不科學不合理必然會造成土地使用上的浪費,這種浪費不僅體現于對農民賴以生存之本的剝奪,也體現于對我們這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緊張的國家未來安全基礎的一種威脅。
新型城鎮化追求的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要促進各種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流動,如果只貪圖眼前利益,求大求快,不注重合理規劃,勢必造成城鎮化發展的失利,不但不能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還會是發展的絆腳石。
2.城鎮化進程中如果不注重環境問題,不重視生態社會的協調發展,必然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如垃圾圍城、污水橫流、農村地區環境惡化、土地棄耕荒蕪等。這與我們追求的生態文明背道而馳,同時也不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城鎮化在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同時,也使農村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迅速減少,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了有地無人種、農村傳統經濟產業無人從事的情況。進城務工的大多為農村地區年輕人,他們普遍比上一代人有思想、有文化,留守村中的大多是老人,即使有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他們也無從下手,這樣長久下來必然使得土地發揮不了作用,利用效率低下,農技特色產業后繼無人,農村經濟發展缺乏動力。
三、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完善細化城鄉建設規劃
科學有序的規劃是城建的前提和基礎,不科學不具體的規劃會帶來實踐中損失,而因規劃失誤帶來的損失是不可逆轉的,規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定規劃時是否本著因地制宜、細致規范的原則。縣域城鎮規劃要堅持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三規合一,突出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和適度超前性,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突顯縣域特色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縣域城建規劃要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交通運輸、工農業發展和人口區位特點等詳細制定,更要使當地的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
(二)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產業結構、經濟條件是縣域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在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具體實踐中各地應以本地區的實際和現有優勢為基礎,重點發展那些關聯度高、帶動性強、聚集作用明顯的產業。同時,要抓住機遇推動現有產業升級轉型,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合理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打造現代產業體系,以新型工業化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縣域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城鄉一體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大力發展農村鄉鎮和小城鎮
鄉鎮和小城鎮介于城鄉之間,生活和生產方式兼具城鄉兩種方式和功能,承載著城鄉聯系的樞紐作用,是城鄉經濟活動中最有活力和潛力的地區,農村經濟的很大部分以及城市經濟下延的功能基本都在這個層面上完成。同時,這個地區也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最先聚集的區域,是其適應城市生活真正市民化的前沿,積極推進和大力發展農村鄉鎮和小城鎮建設對于促進城鄉經濟發展,減輕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快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
農業現代化是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農業現代化包括經濟結構綜合化、生產手段現代化、鄉村布局規范化、生活方式現代化和鄉村文明。農業現代化意味著傳統的單一、分散的農業發展方式向集約、高效的現代化方式轉變。城鎮化能夠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新農村建設,同時,農業現代化發展又為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要素分配,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五)轉變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
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使城鄉發展極其不平衡,縣域城鎮化過程當中要重視解決二元結構向一元化發展的問題,以縮小城鄉、工農之間的差距。要從農村地區生產力結構、生產經營方式和農業人口的收入水平及結構、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人口素質等諸多方面著手,從綜合層面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夏家棟.城鄉一體化視角下的小城鎮建設[J].中國城市經濟,2011,(11).
[2] 王健.用城市化創造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J].宏觀經濟管理,2010,(2).
[3] 王建增.城鎮化與農業及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沖突及矯正[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