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sufbekova Rukhsora
摘要:互聯網絡時代的到來,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新的形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認真研究互聯網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充分利用新興媒介,探索更加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切實提高大學生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互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挑戰 措施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高校德育工作者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責任。與此同時,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生獲取知識方式更加多樣。特別是隨著3G的普及、無線網絡技術的進步,智能手機等移動網絡媒體已經超過傳統pc網絡終端,成為現今人們上網的第一終端。“截至 2013年6月底,手機上網人數達到4.64人,手機作為第一上網終端的地位更加穩固。”互聯網絡時代的到來,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新的形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聯網絡媒體,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一、互聯網媒體的特點
互聯媒體實現了互聯網與移動通信技術的結合,是依托無線網絡技術,借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具有計算機本質特征的數字設備傳播信息的載體。“手機已經不是‘移動電話,而是具有通訊功能的迷你型電腦”。人們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移動網絡就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登陸互聯網絡,獲取與分享、傳播信息,實現了真正的隨時互動與即時交流。相對于電視、PC設備等,高便攜性是互聯媒體最顯著特征。同時,人們登陸微博、微信等手機應用,結合個人喜好,通過“關注”“拉黑”等操作,打造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社交圈子,因此,移動互聯媒體又具有互動性和相對封閉性的特點。
二、互聯網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互聯網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高校中,智能手機已經成為電腦之后大學生們必不可少的裝備。不可否認,互聯網絡的發展給大學生自主學習、社會交往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它引發的一系列消極影響。在此形勢下,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信息渠道受到沖擊
互聯媒體還沒有普及之前,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大學生們獲取信息主要載體。如今,傳統媒體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沖擊下,信息傳播上的壟斷地位不在。人們信息傳播渠道選擇增加,這使人們對“原有媒介的依賴降低了,媒介依賴的降低進而影響到媒介公信力。”面對新興媒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探索新的傳播媒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全覆蓋。
(二)對傳統大學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帶來挑戰
目前,課堂教學是目前我國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課也一直是我國高校的必修課程。而實際情況是,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程度遠低于專業課,加上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偏重于傳授政治理論知識,課堂易陷入空洞說教,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往往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與此同時,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生們通過智能手機能夠隨時暢游網絡,一旦感到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課堂隨之也容易變成了大學生們“玩機”的場所,大學正常的教學秩序遭到破壞。
(三)高校大學生的日常管理及思想教育工作難度加大
互聯媒體高校的學生工作帶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師生之間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減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場感減弱,一定程度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師生之間的疏遠感,拉大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弱化了現實人際關系的交往,最終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其次,移動網絡時代到來,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網絡的開放性決定了網民獲取知識是平等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及時把握新聞熱點、輿論動態,對網絡“熱點”反應遲鈍,很容易與學生之間形成語言及交流上的隔閡。
第三,謠言及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充斥移動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管控能力減弱。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一些未經證實、胡亂猜測的信息經過夸張的網絡語言包裝之后迅速傳播,混淆了是非,造成大學生思想混亂。
三、移動互聯媒體時代,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對策略
(一)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改革
首先,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德育工作者應當以開放的心態,以當代中國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更加注重不同思想主體之間的互動與分享。一方面,要加強科研,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深入學習、吃透理論;另一方面,針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也要重點關注、認清危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課堂教學這一平臺,以自己理解和把握的理論去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實現使科學理論進學生頭腦其次,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應當注重理論講述與指導實踐的統一,從而達到既能引導大學生解決思想問題,也能幫助大學生解決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教育者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謀劃,既要基本涵蓋當今國內外最新的理論成果,又要重點突出,關注那些引起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和社會熱點。
第三,采取互動式教學方式。通過話題討論以及環境熏陶,從而完成對大學生心理的塑造和影響,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學會使用微博、微信等移動網絡應用平臺,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學習,不斷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
(二)加快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在移動互聯時代,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學習并學會使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溝通及交流技巧,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保持與學生的密切聯系,積極互動,全面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習情況。倡導廣大高校教職員工積極參與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以高度使命感和政治敏銳性,從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和社會改革穩定的大局出發,正面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實現“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
(三)建立自身的移動互聯網傳播平臺
移動互聯網時代,各高校應當建立獨立的手機網站、開發校園app應用客戶端,將校園的最新、最權威的信息通過移動互聯網絡媒體傳遞給大學生。同時,高校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平臺,鼓勵大學生關注。進而形成一個綜合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作者單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體?[J].新聞與寫作,2012.7.
[3]榮建華.新媒體技術對傳統媒體公信力的影響[J].青年記者,2010.1
[4]中共中央1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