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歡香 譚穎微
[摘要] 目的 調查重癥監護護士職業倦怠狀態以及相關因素。 方法 選擇我市10所二甲以上級別醫院重癥監護室護士共269名護理人員作為調查對象,采用護士職業倦怠問卷、護士工作壓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問卷、應付方式問卷等進行調查。 結果 ICU護理人員職業倦怠程度高于常模(P < 0.01)。常被投訴、參加過專科培訓與職業倦怠的情感耗竭維度呈正相關,而參加過溝通培訓與其呈負相關(P均< 0.05)。常被投訴與職業倦怠的去人格化呈正相關(P < 0.01)。參加過溝通培訓班與個人成就感維度呈正相關,而常被投訴與其呈負相關(P < 0.05)。結論 常被投訴影響到職業倦怠的各個維度,而參加過溝通培訓則能改善護理人員的職業倦怠。
[關鍵詞] 重癥監護室;護士;職業倦怠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10-0113-03
職業倦怠是在工作中體驗的一種負性感受,包括情感耗竭、工作成就感下降、對工作投入程度下降、身體疲勞等。護理工作以人為服務對象,在醫療衛生事業中,護理工作具有勞動強度大、回報相對較低等特點,逐漸成為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1]。國外研究顯示護理人員的職業倦怠不僅影響到了護理工作質量,還影響到了護理隊伍的穩定。研究顯示,國外護士人才的流失相當嚴重。重癥監護室中因患者病情重,護士人員的工作壓力較醫院其他科室更大,因此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本研究調查10家二甲以上級別醫院重癥監護室護士的職業倦怠情況,并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制定相關政策、提高護理質量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13年5~7月選擇我市10所二甲以上級別醫院的重癥監護室護士共269名作為調查對象。納入調查的護士在ICU工作時間超過1年,所有參與調查的護士知情同意。
1.2 調查內容
1.2.1 一般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學歷、婚姻狀況、職稱、護齡、從事重癥監護的工作年限等。
1.2.2 職業倦怠調查 采用護士職業倦怠問卷[2]進行調查。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低個人成就感三個維度,共22個條目,根據頻率不同,每個條目計0~6分。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得分高、個人成就感得分低提示倦怠程度高。本研究以國內常模作為標準,感情耗竭27分、去人格化8分、個人成就感24分作為臨界值。
1.3 調查方法
參與調查人員經過事先培訓,采用規范用語介紹調查的目的、方法等。調查取得醫院護理部同意,并取得被調查者的知情同意。問卷調查請相關科室護士長安排,盡量統一進行問卷填寫。問卷獨立完成,當場收回。對不合格的問卷當場進行修改和核對。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由兩人錄入計算機并進行核對。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或F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為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年齡:20~25歲118例(43.9%),26~30歲88例(32.7%),31~35歲36例(13.4%),>35歲27(10.0%)例。護齡≤5年145例,占53.9%,6~10年65例,占24.2%,11~15年34例,占12.6%,≥16年25例,占9.3%。專科工作年限≤5年180例,占66.9%,6~10年52例,占19.3%,11~15年27例,占10.0%,≥16年10例,占3.7%。性別男10例,占3.7%,女259例,占96.3%。婚姻狀況:未婚166例,占61.7%,已婚103例,占38.3%。有子女208例,占77.3%,無61例,占22.7%。是否在編:是91例,占33.8%,否178例,占66.2%。漢族201例,占74.7%,少數民族68例,占25.3%。最初文化程度:中專136例,占50.6%,大專115例,占42.8%,本科及以上18例,占6.7%。最高學歷:中專88例,占32.7%,大專143例,占53.2%,本科及以上38例,占14.1%。參加專科護士培訓154例,占57.2%,未參加115例,占42.8%。參加人際溝通培訓104例,占38.7%,未參加165例,占61.3%。被投訴34例,占12.6%,未被投訴235例,占87.4%。
2.2 職業倦怠情況
本組調查對象職業倦怠各維度得分與常模比較見表1。本組調查對象職業倦怠各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常模(P < 0.01)。
表1 本組調查對象職業倦怠各維度得分與常模比較(x±s)
2.3 職業倦怠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
對可能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護齡與情感耗竭維度相關,年齡越高,情感耗竭得分越高,而護齡以11~15年的護士得分最高。接受專業培訓與情感耗竭和個人成就感相關,接受專業培訓者情感耗竭得分更高,而個人成就感得分較低,參加溝通培訓和被投訴與三個維度均相關,參加溝通培訓者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得分較低,而個人成就感得分較高,而被投訴者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得分較高,而個人成就感得分較低,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見表2。
表2 職業倦怠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x±s)
2.4 職業倦怠多因素分析
見表3。將有意義的變量分別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常被投訴、參加過專科培訓與職業倦怠的情感耗竭維度呈正相關,而參加過溝通培訓與其呈負相關(P均<0.05)。常被投訴與職業倦怠的去人格化呈正相關(P < 0.01)。參加過溝通培訓班與個人成就感維度呈正相關,而常被投訴與其呈負相關(P < 0.05)。由此可見,常被投訴影響到職業倦怠的各個維度,而參加過溝通培訓則能改善護理人員的職業倦怠。
3 討論
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職業倦怠(burnout)的概念,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他認為在助人行業中容易出現。目前認為職業倦怠是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個體伴隨長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機械重復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3-5]。表現為對工作喪失熱情,情緒煩躁、易怒,對前途感到無望,對周圍的人、事物漠不關心,工作態度消極,對服務或接觸的對象越發沒耐心、不柔和,如教師厭倦教書,無故體罰學生,或醫護人員對工作厭倦而對患者態度惡劣等,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下降,常常遲到、早退,甚至開始打算跳槽或轉行[6,7]。情感衰竭指沒有活力,沒有工作熱情,感到自己的感情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它被發現為職業倦怠的核心緯度,并具有最明顯的癥狀表現。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對象和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工作敷衍了事,個人發展停滯,行為怪僻,提出調度申請等[8,9]。無力感或低個人成就感指傾向于消極地評價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認為工作不但不能發揮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無味的繁瑣事物。教師、醫護工作者等相關從業人員是職業倦怠癥的高發群體,這類助人的職業當助人者將個體的內部資源耗盡而無補充時,就會引發倦怠。不過,壓力過低、缺乏挑戰性的工作,由于個人能力得不到發揮,無法獲取成就感,而產生職業倦怠[10]。
鄧科穗等[11]對三甲醫院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與職業倦怠水平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護士群體在軀體化、焦慮、抑郁、敵對和人際敏感等因子上低于國內平均水平,總體上該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該群體情緒衰竭處于中度水平、個人成就感較低,其職業倦怠狀況不容樂觀,護士群體的情感淡漠和情緒衰竭對心理健康水平有較好的預測作用。李會等[12]對三甲醫院手術室新護士自我效能感和職業倦怠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學歷的手術室新護士的自我效能感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656,P < 0.01)。有工作經歷的護士的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無工作經歷者(t=2.673,P < 0.05)。新護士的自我效能感與情緒倦怠感和工作冷漠感呈負相關(r值分別為-0.276,-0.263;P < 0.01),而與個人成就感呈正相關(r=0.296,P < 0.05)。手術室新護士自我效能感偏低,職業倦怠感中情緒倦怠感為中度倦怠,工作冷漠感和個人成就感為高度倦怠。張紅輝等[13]對ICU護士職業倦怠與自我效能、共情能力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被調查者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中度倦怠,個人成就感呈高度倦怠,情緒衰竭與自我效能、共情能力總分及換位思考呈負相關(P < 0.05),去人格化與自我效能、共情能力總分及3個維度呈負相關(P < 0.05),而個人成就感與自我效能、共情能力總分及3個維度均呈正相關(P < 0.05)。王霞[14]研究結果顯示工作環境與護士的職業倦怠存在相關性。
在本次調查中,被調查者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得分顯著高于常模,而個人成就感得分顯著低于常模,說明ICU工作的護士存在明顯的職業倦怠情況。在相關性研究中,常被投訴、參加過專科培訓與職業倦怠的情感耗竭維度呈正相關,而參加過溝通培訓與其呈負相關(P均<0.05)。常被投訴與職業倦怠的去人格化呈正相關(P < 0.01)。參加過溝通培訓班與個人成就感維度呈正相關,而常被投訴與其呈負相關(P < 0.05)。由此可見,常被投訴影響到職業倦怠的各個維度,而參加過溝通培訓則能改善護理人員的職業倦怠。參加專科培訓是培養護理人員專業水平的重要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參加過專科培訓的護士情感耗竭維度的得分較高,而個人成就感得分較低。參加專科培訓的護士一般是科室的骨干,在培訓結束后也要承擔科室的臨床教學等,與未參加培訓的護士相比較,其在臨床中的工作更繁重,責任更大,付出也更多,因此其情感耗竭也更嚴重。護士的工作是助人的工作,與患者以及家屬接觸較多,在工作中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技巧很重要。在本次研究中參與過溝通培訓的護士情感耗竭的得分低,而個人成就感得分高。ICU患者病情重,家屬以及患者求醫心切,容易緊張、激動,因此容易出現護患糾紛,護士容易遭到投訴,而投訴對護士是一種不良刺激,更容易導致其產生職業倦怠。因此在職業培訓中應進行溝通技巧培訓,提高溝通技巧,減少護患糾紛,降低護士的職業倦怠。
綜上所述,ICU護士職業倦怠情況較為顯著,影響因素較多,相關部門應引起重視,采取措施,以緩解護士的不良情緒。本次調查納入研究的相關因素尚不夠全面,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薛紅,井緒菊,邵學景,等. 臨床護士心理健康與職業倦怠調查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7):161-163.
[2] 宋雙,張立力. 中文版護士職業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 廣東醫學,2010,31(4):501-502.
[3] 張楠,李文,楊華,等. 濟南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職業倦怠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 29(7):493-496.
[4] 蘇迅,蔣萍萍. 北京市部隊醫院護士職業倦怠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8):1192-1193.
[5] 楊淑紅,李聰慧. 精神科醫護人員職業倦怠調查分析[J]. 中國民康醫學,2012,24(2):76-77.
[6] 崔志清,易春麗. 護士人格特征與職業倦怠和離職傾向的關系[J].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3,14(7):546-547.
[7] 楊娟,王浩力. 臨床護士特質焦慮與職業倦怠關系的調查[J]. 職業與健康,2013,29(15):1883-1885.
[8] 魯先靈,萬杰. 醫療急救人員工作倦怠社會心理因素的路徑分析[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7):640-642.
[9] 謝家玲,尹學瓊,李蓉,等. 醫護人員職業倦怠與應對方式[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8):1198-1200.
[10] 戴欣鈺,馮艷琴,羅秀玲. 臨床護士職業倦怠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 職業與健康,2013,29(11):1383-1384.
[11] 鄧科穗,林武,謝秀英,等. 南昌市三甲醫院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與職業倦怠水平調查[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7):1027-1029.
[12] 李會,王永生,李艷榮,等. 唐山市三級甲等醫院手術室新護士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倦怠感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6):1922-1924.
[13] 張紅輝,劉怡素,何國平,等. ICU護士職業倦怠與自我效能、共情能力的相關性分析[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4):1619-1622.
[14] 王霞. 護士工作環境對職業倦怠的影響[J]. 護理管理雜志,2013,(7):460-462.
(收稿日期: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