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興龍
摘 要: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眾多,對于某一具體課程來說,這些影響因素影響的程度和深度并不相同。在闡述流域水文模型課程教材使用、教案編寫、師生溝通與教學目的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經驗,從保持教材的融合與更新、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對教案的掌握、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學與科研相長等方面提出對提高流域水文模型教學質量的建議。
關鍵詞:教學質量;流域水文模型;水循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093-02
隨著中國大學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如何提高大學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課堂教學是大學教育的基本環節,它不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形式,也是培養大學生思維方式的重要途徑。大學課堂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筆者從事東北農業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流域水文模型課程的教學工作已經兩年,在講授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和認識。結合這兩年的教學實踐,在淺析水循環和預報技術的基礎上,從保持教材的融合與更新、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對教案的掌握、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學與科研相長等方面闡述對提高流域水文模型課程教學質量的體會。
(一)保持教材的融合與更新
教材管理工作與教學工作都圍繞著同一個主題,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憑借,是教師進行教學,搞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具體依據,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發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在教學實踐中,教材是知識的重要載體和媒介,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衡量一本教材質量的高低,首先要看其對實驗教學有無針對性、適應性和實踐性,能否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到所學內容看得見、摸得著,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流域水文模型課程為例,該課程目前缺乏一本系統完整而較新的教材,筆者以《流域水文模型》(謝平)為主,同時融合《分布式水文模型》(熊立華)、《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原理與實踐》(賈仰文)、《水文模型》(徐宗學)及最近發表的關于水循環及水文模型相關的資料撰寫教學內容,這樣既能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同時也能保證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保持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步性。
(二)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在流域水文模型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相對簡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采用傳統板書和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便于學生跟隨教師思路,理解掌握課程知識點。對于某些抽象的概念,僅僅依靠板書和講授的方式是難以讓學生理解掌握的,如產流機制、蓄水容量曲線、水箱結構等,則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進行相應的動畫演示,實驗圖片分析等,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這樣使得非常抽象的概念變得十分具體而容易接受。課堂教學中,積極采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每一個知識點都應該由特定的問題引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誘導其主動的思考。將教師主講與課堂討論緊密結合起來,并就每節課的重點難點布置相應的習題,增加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設立學習聯絡郵箱,將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相應的思考題發送到聯絡郵箱里,利于學生在課下進行課程的預習、復習及自我檢查。學習聯絡郵箱架起了教師和學生勾通的橋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建議、多提問,增強學生敢想、敢問及敢于動手實踐的信心和勇氣。
(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要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創造教育的新模式,我們首先要擺脫把信息技術設備僅僅作為一種播放工具,用來傳授知識的觀念,而要把它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通過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1~2]。現代教育技術在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利用多媒體信息集成技術,創設和展示有意義的情境,提高學生的求異和洞察能力。要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就必須讓學生面臨對他們個人有意義的或有關的問題。在制作流域水文模型的課件時利用大容量存儲技術壓縮課件,提供多樣化的圖和文檔資源,利用圖形化交互界面技術描述水文循環,為課堂建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利用信息組織結構的超鏈接連接技術,建造符合學生聯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組織結構。建立水文模型的降雨徑流模擬實驗環境時,利用VB與Arcgis相結合形成動態演示模型,通過輸入必要的調試參數,或者通過學生交互操作,進行模擬不同情況下的產流與匯流機制實驗,進行分析比較,學習科學探究的能力。
(四)提高對教案的熟悉程度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這就需要教師仔細認真地備課,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具體流程和安排。教案是教師備課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3]。撰寫完教案后,課堂教學便有“案”可依,教學質量的提高便有了前提保證。但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于如何借助教案將教學內容通俗易懂而又生動地傳授給學生,充實豐富學生的知識和啟迪學生的思維,實現教學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教案的熟悉程度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在講授流域水文模型中如何描述降雨的空間分布,坡面匯流的計算方法(如單位線法、地貌單位線法和數值計算法等)時,由于以前做博士論文及科研項目一直在做這方面因此十分的熟悉,因此課堂講授時可以把基本問題的由來及發展趨勢講解的非常透徹,可以直接面對學生講解,從學生的眼神中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及時調整講授速度和處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另外,在講解一些難于理解的復雜問題比如坡面匯流和河道匯流的時,由于對教案的熟悉,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適當地多繪制一些圖形和公式解釋,從而高效地提高每一節課的教學質量。endprint
(五)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如何加強實驗教學管理,確保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4]。為了加強實驗教學質量,首先是學生技能的培養,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進行實際操作,這是培養技能的關鍵,以往實驗課都是教師先講解實驗的原理、方法、步驟,然后學生模仿操作,這樣會導致學生實際獨立操作的時間減少,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把實驗項目分為三類:一類是基本模塊程序(比如面雨量計算、河道匯流、坡面匯流)編制,課前交代給學生,然后上機學生進行編程實現,我在一般協助,學生做答后,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我再進行講解,第一類是模塊組合,根據我講解水文模型的構建原則,之后學生根據我的設計思路,組裝水文模型。第三類啟發式實驗,是我與學生一起編程,互相啟發和互相借鑒,共同設計水文模型,并編制水文模型的計算程序。在實驗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觀測能力和思維能力,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編程能力,Excel繪圖能力,及利用水文模型解決問題能力。
(六)注重與學生的溝通
溝通是一門藝術。一次成功的溝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溝通的問題。教育中如果缺乏溝通,則學生的“心事”教師永遠也猜不明白,而教師的“柔情”學生永遠不懂。雙方都互相埋怨并都在苦惱中,教師失望,學生傷心。其實,“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通過溝通,讓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也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師。通過溝通,才能徹底拆除妨礙情感交流的墻,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網絡,才能促進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在講授流域水文模型第一節時,筆者首先從地球上的水循環講起,并同時與學生相互溝通,進行引導,使他們能參與進來,就每一部分水循環的情況進行描述,之后詢問學生描述每一部分水運動可以用什么模型進行描述,這樣使學生對水循環及這門課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進而在講解每一水文模型時,都從水循環講起,不斷與他們溝通,最后使學生對水文模型的認識達到設計水文模型的程度。模型講解完之后與學生探討本節課講授的水文模型可以做一些什么,優勢在哪里,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在與學生的不斷討論之中,一些在課堂上不善于發言、比較羞澀的學生,漸漸融入課堂中。
(七)教學與科研相長
教師要具有以教學傳授知識、以科研創新知識的本領,尤其是在高校從事專業課教學的老師。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是辨證統一、互相促進的,教學工作常常會激發科研的熱情,教學中會發現一些不清楚的東西,課后就會去研究它。我的一些新的想法有很多就是在講流域水文模型課中突然激發出來的;而科學研究的成就又能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不斷地把新的研究成果和思路貫徹到教學中,這樣即使常年講一門課也能做到常講常新。
參考文獻:
[1] 孟祥增.現代教育技術[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2] 周曉霞.多媒體技術在分析化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13,(18):148-149.
[3] 莫春姣,何新鳳.教案編寫及其評估指標體系的研制[J].教育與職業,2007,(23).
[4] 強化實驗教學管理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措施[J].實驗室科學,2013,(1):62-64.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