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林 常 勝 龐在立
維修是指產品保持或恢復到規定狀態所進行的全部活動,它是絕大部件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特別是在戰場上,維修可以使故障或損壞設備“死而復生”,重新發揮作用,甚至可通過維修使敵方戰損遺棄裝備為已方所用,增加戰斗力。為此,加強維修管理無論從戰斗力提高還是經濟效益角度考慮都至關重要。
由于軍用裝備系統的復雜性,其維修及管理也相當復雜、嚴密。國內外近幾年在維修與管理工作中總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思路和方法,在使用階段維修管理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的維修思想以“預防為主”,這是長期以來在維修性管理的共同準則,以之指導維修實踐,對于防止耗損性故障發揮了顯著的作用。主要觀點是:
(1) 故障的發生、發展皆與時間有關;
(2) 任何一個元器件、零部件發生故障都可能導致設備和系統的故障;
(3) 多做維修工作就可以預防故障。
根據這些觀點得出的維修策略就是定期進行維修,更換超過規定時間的元器件、零部件。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的研究與維修實踐證明,這種維修策略和維修方式有嚴重的缺陷:它不可能預防任何設備和系統都存在的隨機故障;一刀切的更換元器件、零部件會浪費壽命,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頻繁的定期維修拆裝,有時反而引入了新的缺陷而造成故障。
當前美國等國家已經實現了維修思想的轉變,即由“以預防為主”的維修思想轉變為“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RCM)思想,引發了維修的重大變革。我國國內也開始了這種轉變,并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它的主要觀點是:
(1)耗損性故障與工作時間有關,而隨機性故障與工作時間無關,再多的定時維修也無濟于事;
(2)結構復雜的裝備系統,除某種主導性耗損故障外,其他故障屬于隨機性的,浴盆曲線對此類產品不適用;
(3)在采用冗余技術條件下,一個元器件、零部件、設備分系統的故障不一定造成整個系統的故障;
(4)定時維修不能預防早期故障的隨機故障,應采用保護、監測、隔離和自診斷等,消除或減弱故障后果;
(5)定時維修方式并不是預防維修的唯一方式。
根據“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思想采取的維修策略,是根據不同的特點和需要,采取不同的維修方式,即定時、視情及狀態監控相結合的維修方式。
在維修管理中,一般采用定時維修、視情維修與狀態監控三種維修方式。
定時維修指產品使用到預先規定的間隔期時,按事先安排的內容進行的維修,它是預防性維修的一種方式。
2.1.1 定時維修的特點
(1) 屬于預防性維修方式,以時間為標準進行翻修或更換;
(2) 定時分解檢查,不能隨時監控產品何時發生故障;
(3) 管理工作簡單,但針對性差,維修工作量大,不經濟。
2.1.2 定時維修需要具備的條件
產品的故障與使用時間有明確的關系,大部分項目能工作到預期的時間以保證定期維修的有效性。
2.1.3 定時維修適用范圍
(1) 故障對裝備系統有致命性影響,而且不可能采用視情方式維修的產品;
(2) 具有不能進行原位檢查的隱蔽功能的產品;
(3) 確有耗損期并且進入耗損區的殘存概率較大的產品。
視情維修是對產品進行定期或連續監測,發現有功能故障征兆時進行有針對性的維修,它是預防維修的一種方式。
2.2.1 視情維修的特點
(1) 屬于預防性維修方式,按產品的某些狀況標準來控制其可靠性,能反映產品的實際情況,維修針對性強,經濟;
(2) 要不斷地定量分析視情資料以確定產品的最佳更換期,對資料的積累要求高,組織管理復雜。
2.2.2 視情維修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
產品的視情要求、技術狀況參數、監控手段(方法和設備)、視情資料等。
2.2.3 定時維修適用范圍
適用于耗損故障初期有明顯劣化征候的產品,又需要有適當的檢測手段,并且能粗略估計出從潛在故障發展為功能故障所需的時間。
對裝備狀態進行連續性監控或借助診斷技術所提供的信息,通過統計分析確定裝備不能再繼續使用而進行的維修。
2.3.1 狀態監控的特點
屬于非預防性的維修方式,不斷分析產品的故障和歷史資料,進而評定產品的可靠性及維修性大綱的有效性。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產品效能,最為經濟;
2.3.2 狀態監控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
故障必須對裝備系統的正常工作無直接危害,且有數據收集系統及評定產品可靠性及維修大綱。
2.3.3 狀態監控適用范圍
(1) 無隱蔽功能,而且故障對裝備系統的正常工作無直接危害的非耗損性產品;
(2) 必須具有連續監控或先進的診斷手段。
為了做好復雜、龐大的裝備系統的維修工作并保持系統的可靠性、完好性,有必要編制維修計劃,確定一系列維修工作項目,組織各級維修機構用最經濟的手段加以實現。
維修計劃是為了恢復或維持裝備系統的工作能力而必須達到的要求,以及必須完成的維修工作項目。
維修計劃的制訂在裝備的研制階段開始,由承制方與使用方合作,逐步完成。它應該包括維修方案、可靠性及維修性參數和要求、維修工作項目、維修組織、支援和試驗設備要求、維修標準、檢驗判據、補給保障要求、設施要求以及最后的實施計劃,還應包括達到戰備完好率或裝備完好率指標的日期,以及對人員、元件、元器件、零部件、專用工具以及其他維修器材要求。同時,還要將維修工作項目分配給各個適當的維修等級。
各級維修機構應該根據本級維修職責,編制更詳細的有關維修工作項目的實施計劃進度表,作為具體實施和管理的依據。
維修工作項目應反映在計劃中的維修工作項目及其說明,見表所列。

表 維修工作項目表
復雜裝備系統的維修機構是一個嚴密的維修組織體系,各級維修機構有不同的職責。根據裝備系統維修的程度以及難易,分別進行相應級別的維修。
一般的分工原則是:在現場級,進行故障隔離,原位修理或掉換備用組件;在基層級,進行零部件、組件修理;在中繼級,進行較復雜的修理及調校;在基地(工廠)級,進行全面修理、更換、翻修、調校。
維修條件是進行維修的保障,需要提供必要的維修保障條件,主要有:
(1) 設施。包括各維修級別的補給、修理、儲存、試驗等場所;
(2) 設備。包括檢驗設備、測試設備、診斷設備、校準設備、包裝設備、搬運設備及各種工具;
(3) 維修人員。指平時或戰時維修裝備所需人員的數量、專業及技術等級;
(4) 維修備件。指根據壽命周期內使用與維修所需的備件及消耗品的品種和數量、要求;
(5) 維修文件。包括使用方法、維修方法、檢查與試驗方法、失效判據、重要零部件及組件檢查修理要求、調試及修改軟件的方法、故障分析、故障診斷與隔離等文件。
維修思想、維修計劃的編制以及維修保障條件的保障是維修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我國空軍及航空系統“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思想指導和改革維修工作,在有效保障飛機可靠性、安全性的同時,使維修工時和維修費用大幅度下降,飛機停飛日大幅度減少,飛機可用率顯著提高,飛機誤飛千次率下降,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經濟與技術效益。所以,“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思想和維修策略,對改革維修工作,提高維修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保證軍用、工業用裝備系統的可靠性,減少維修人力與費用,提高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