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艷
摘 要:基礎教育的課程綜合化為順應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求而應運而生,并不斷被推廣開。科學綜合課程在全國各地都曾開設,但至今為止能堅定不移地走下來的唯有浙江省。在實施過程中,由于教材體系的不一致,教師和學生對不同課程的態度不一致使初中生升入高中面臨了多方面的問題。初高中的有效銜接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初中科學;高中化學;元素化合物
浙江省初中階段進行的“科學”教學是一門綜合課程,與此相銜接的高中課程有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初中綜合課程和高中分科教學銜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專家學者們已進行了較多的研究,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結論,即銜接問題和教材、教師、學生三者都有密切的聯系,由此學者們也對應提供了有效銜接的策略。但他們分析的角度都比較大,筆者認為不同的科目及內容在實施有效銜接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的問題,如果能從一個小的切入點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更客觀,更具有實踐意義。元素化合物知識是化學知識的骨架,在中學階段,學生構建其他化學知識都需以它為基礎。基于以上原因,筆者分析比較了初高中教材,調查研究了本校相關年級的學生和教師,就“元素化合物”知識來研究如何實現華師大版初中《科學》與蘇教版高中《化學》教學高效接軌,通過初高中階段的兩個有銜接意味的教學案例來嘗試說明如何在平時教學中不刻意的進行“銜接”,在“潤物細無聲”中為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提升其科學素養。
初中的化學知識是化學的啟蒙教育,它不強調學生形成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對原理、概念、定義的學習要求降低了,元素化合物內容只要求掌握幾種常見的物質,如:水、氧氣幾種常見的酸堿鹽等;高一化學則以理論知識為主干,教學中從學生初中學到的分散的知識“點”出發,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的知識點逐漸發展成知識面,最后再聯系成知識網。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知識的骨架,“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智力價值、情意價值和應用價值為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思想(如,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守恒思想等)提供了豐富的例證”。縱觀中學階段,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種類繁多,內容瑣碎,大多學生會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識沒有規律可循,學習困難。在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銜接教學時,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知識結構化。知識結構化是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銜接的思想,將元素化合物知識構建成一個整體框架,將各部分知識按照其內在的聯系進行歸類、整理,使看似零散、孤立的知識組合成彼此關聯的整體,形成知識的系統化和結構化。這樣的操作不是只在復習階段才可以進行,在平時進行新課教學時也可以小范圍進行。這種框架式的整理能讓學生直觀地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幫助他們記憶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其次,教學策略化。該方法的實施依賴教師對初高中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可以用在知識的總結和歸納階段,它要把初高中相似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講解。初中階段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很好地幫助學生總結了所學的內容,還為將來學生進行高中對應知識的學習做了鋪墊,打好了基礎。高中階段采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很自然地幫助學生進行已有知識的回顧和總結,也使學生順利地接受新知識。當然教學策略化也可以用在新授課時,引導學生抓住元素化合物的特點掌握一類物質學習的方法,實現知識的遷移,從而整體提高元素化合物的學習效率。
現就本研究過程中比較典型的兩個教學案例呈現如下:
初中科學銜接教學案例
“酸和堿”是化學的重要組成內容,雖然在生活中學生對其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是感性的。同時現行的華師大版初中科學沒有對“酸”和“堿”給出定義,只是以列舉的形式進行介紹,所以對它們性質的理解學生還是感覺比較困難。他們認為該內容知識比較抽象、瑣碎、難記憶。因此,在進行初中科學“酸和堿的復習”的教學時,可以適當地進行知識的提升,從“結構決定性質”的角度稍加歸納即能使學生有所領悟,同時可為將來的銜接進行鋪墊。在該案例中,滲透了知識結構化和教學策略化的思想,試圖實現初高中對應內容的高效銜接。
“酸和堿性質的復習”銜接教學片段
師:有一澄清液體,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也可能是氫氧化鈣溶液,設計實驗進行鑒別。
生:吹入呼出氣體或通入CO2。
(設計意圖:提問引入,使學生主動進入回憶、復習狀態)。
師:說說鑒別的依據。
生:產物不同,現象不同。
師:它們的化學性質類似嗎?
生:相同。(1)使酸堿指示劑變色。(2)與非金屬氧化物反應。(3)與酸反應。(4)與鹽反應
(設計意圖:總結堿的通性做好鋪墊養成梳理知識,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的學習能力,提升“典型到一般”歸納能力。)
師:為什么不同的堿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生:(思考)他們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種陰離子:OH-
師:結構決定性質,你還能舉出其他例子嗎?
生:酸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種陽離子:H+
(設計意圖:思考并討論,鍛煉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師:酸有哪些通性呢?
生:(回憶并說明)(1)酸堿指示劑。(2)與活潑金屬反應。(3)與金屬氧化物反應。(4)與堿反應。(5)與某些鹽反應。
師:這些通性依賴什么?
生:它們都有類似的結構“H+”
(設計意圖:再次體會“結構決定性質”。)
師:你能講講酸和堿分別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嗎?
生:列舉用途。
師:不同的物質為何有不同的用途?用途取決于什么?
生:用途取決于它們各自的性質。
(設計意圖:知識的遷移并提升,讓學生形成“性質決定用途”的思想。)
……
本節課是復習課,與以往常規的復習課不同的地方是,以一個探究問題引入,改變了復習課枯燥的形象。使學生自然而然進入回憶狀態并開始歸納堿的通性。另外具有突破性的銜接意味的步驟是,教師打破了初中物質不分析結構的習慣性教學,引導學生從堿的結構特點來認識堿的通性,給出了“結構決定性質”的結論,并以此為依據尋找到了酸也具有通性的原因,為初中階段復習其他類的物質提供了知識框架。后面又自然地引出“性質決定用途”的思想。雖然在教學內容上本節課沒有涉及任何高中的化學知識,但兩個“決定”是高中化學學習的主線,在這里通過一個簡單的知識復習讓學生自然而然得出,雖說只是稍稍一點撥,但為學生后續學習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高中化學的學習思路預留了學習的接口。
高中化學銜接教學案例
銜接教學除了可在初中階段滲透進行外,更主要的發生在高中教學過程中。以下是高中進行“金屬鈉的性質與應用(片段)”的銜接教學:
師:鈉是一種金屬,就應該具有金屬的特性,對此你知道哪些?你們對哪些金屬有了解。
生:金屬光澤、導熱、導電、延展性……鐵、銅、鋁……
師:以鐵為例,說說金屬和哪些物質可以發生反應呢。
生:回顧金屬活動性順序:(1)金屬和酸。(2)金屬和鹽。(3)金屬的氧化……
(設計意圖:應用儲備的知識,積極進行回憶。)
師:根據前面學過的知識,大家試著寫出鈉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嗎?
生:思考,并書寫。學生進行板書。
師:鈉很特殊。除了具有金屬共有的性質外,還有哪些特殊之處呢?
生:初中老師講過,金屬鈉特別活潑,放入酸中,先和酸中的水反應,所以它不能像其他金屬那樣與鹽發生置換反應。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識,學以致用。)
師:用事實來說話,看看鈉除了具有金屬的共性之外到底還據有哪些特殊性。
演示實驗:
1.取一小塊金屬鈉,用濾紙吸取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表層,觀察顏色;放置在空氣中,稍等待后觀察表面的顏色。
2.將一小塊金屬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3.將一小塊鈉投入盛水的小燒杯中,滴入酚酞觀察現象。
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并將疑問與本組同學進行溝通。
(設計意圖:將問題及時有針對性予以解決,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合作意識。)
……
這節課充分抓住了學生在初中階段對同類的典型物質有了一定認識的契機,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在學習一開始,教師就要提供一些有利于記憶和回憶的線索,教會學生檢索、回憶信息的方法和策略”,金屬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初中是教師花大力氣講解的內容,學生對這類物質的認識是比較深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然進入回憶歸納階段,但金屬鈉因其特別活潑所以自然有其不同之處,于是學生在幾個演示實驗的帶領下順利地進入新課的學習,這樣就不著痕跡地進行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雖然高中知識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了初中知識做鋪墊,學生的學習障礙減小了很多,教學效果也很明顯。
事實證明,如果初高中教師能主動形成銜接意識,在授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發展,合理使用好教材,銜接就不再是問題。本章中呈現的兩個教學案例就證明了這一點。銜接其實不需做得轟轟烈烈,它更需要的是細水長流。
初高中教學產生斷層與課標、教材、教師及學生等諸多方面都存在關系。這一現象存在于各門課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初中和高中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銜接問題得到了教學的各個層面特別是一線教師的重視。在研究對策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做到經常組織初中科學和高中化學教研組進行銜接內容的交流和探討。定期的讓高中化學教師走進初中科學課堂、初中科學教師進入高中化學課堂,經過聽課、上課、交流研究等多種形式的體驗,獲取與有效銜接相關的第一手資料,努力挖掘了初、高中在教學過程中適合進行銜接教學的最佳時機,并及時進行實踐。通過一段時間的跟蹤調查,我們發現進行了有針對的銜接教學后,學生進入高一的不適應期明顯縮短,對化學的興趣比以往的學生更濃。他們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適時調整心理和學習方法,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陌生的高中學習生活。在教學過程中,經過初高中教師銜接處理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更容易,掌握程度更好。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更善于提出問題和通過合作來主動解決問題。
銜接教學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能切實做好銜接教學,為初高中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這樣的研究才真正具有價值。
參考文獻:
[1]周勇.綜合科學課程開發范式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林旺金.化學教學中初高中內容銜接的探究[J].新課程:教研,2011.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大榭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