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華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告訴我們,“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需要。教育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幫助人滿足這種需求,表現自己的才能,體驗最大的快樂。學生的學習也應該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應是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構建,體悟科學方法的過程,而不應是簡單的復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讓學生和知識直接對話,取消教師的“二傳”,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失去水分和生命的“木乃伊”。
一、明確自主學習的目的——有的放矢
1.讓學生愿學、樂學、易學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自主學習過程中就要調動并形成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增加其學習興趣,采用“獨學”“對學”和“群學”等多種方式,充分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互動讓學生愿學、樂學、易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自覺意識,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2.教學生會學、善學、學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注意強化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多樣化的學習技能和方法,改變盲目學習的狀況,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從而達到會學、學會的目的。
3.幫學生自醒、自勵、自控
“自控者,必自醒。”也就是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學生不但要把學習內容作為認識的客體,而且也要將自己作為認識的客體,要對自己作出客觀正確的自我評價,從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激勵、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斷提高。
二、找準自主學習的障礙——治病救人
自主學習中,預習、展示、反饋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預習”是學習的起點——讓50%的學生通過自學掌握50%的問題,然后通過合作交流,再讓70%的學生掌握70%的問題,建構起初步的知識構架。
“展示”是解決學生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先學后教,當堂達標”。教師根據學情組織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展示分為:組內“小展示”和班內“大展示”。展示要講究技巧:展示“普遍性”問題,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展示內容教師要學會取舍,展示過程教師要敢于“放手”“利用”學生,實現學生自學能力差異的資源共享,“官教兵”“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
“反饋”就是落實效益,檢查掌握情況和發現質疑——實行驗收制度,檢查目標達成的情況,也是對自主學習預定目標的回歸性檢測。反饋既是當堂達標,又是教師對知識的提升、拓展和升華。
完成這三個環節是一個系統化的任務,要想讓這幾個環節像機械自動化一樣,按規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動進行,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則操作過程中便會暴露出以下問題。
問題一:教師——抱久了不敢松手
教師習慣于“滿堂灌”,偏愛把知識嚼碎了喂到學生嘴里,擔心自主預習和展示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于是課堂上講得很多、很細、很深,而學生往往學得很苦、很累、很煩。長時間地灌輸,學生也易產生思維惰性,任教師的“鉆頭”振山響,他們只當“耳旁風”。讓一位習慣于做保姆工作的教師,一夜之間變成“甩手掌
柜”,的確很有難度!
問題二:學生——喂大了不會找食
學生在長期的說教灌輸下,習慣于聽從與接受,缺乏問題意識和自主精神。久而久之,學生不愿動腦筋,只是被動地聽課,不會主動地學習。這就像一群鳥,關在籠子里喂久了,突然讓它們飛向大自然,到蔚藍的天空自由翱翔,自己覓食,結果往往是不知所向、紛紛餓死。
問題三:方法——自主學習更需要技巧
自主學習并非自作主張、為所欲為,自主學習需要自律、自
控,更需要方法技巧和規律引導。如預習目標的制定、時間進度的管理、展示內容的篩選、評價標準的甄別、效果反饋的調控等等,都需要有規劃、有主見、有策略、有技巧、有耐性。自主學習分“獨學”“對學”和“群學”,每一種方式都有規矩與禁忌,它要求每個學生既要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又要與同學通力合作;既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還要善于妥協和退讓。
三、探索自主學習的捷徑——水到渠成
自主學習的實現要以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主旋律。新形勢下,教師不僅要充當“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角色,還應樹立“望、聞、問、切”的醫者形象。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謹言慎行,細心“望”其表,耐心“聞”其聲,真心“問”其想,準確“切”其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望”。就是學會對學生察言觀色,觀察學生的坐姿是否端正,聽課的精力是否集中,課后的情緒是否高漲,與他人的相處是否融洽,從而及時、準確、規范地作出決定,防患于未然。
“聞”。就是要教師擁有敏銳的“嗅覺”,要善于從學生的談話、笑聲、譏諷聲、嘆息聲中“嗅”出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而及時引導。
“問”。就是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通過側面了解和正面談話,了解問題的根源,把握事實的真相,掌握大量的材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尋找最適宜的解決辦法。
“切”。就是在“望、聞、問”的基礎上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煩惱進行深入分析、探究,查找“病因”,聯系實際,開出“治病良方”。
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是實現自主學習的前提,此外,教師還應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好的自主學習的環境,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1.尊重學生,喚醒主體意識
獲得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教師如果視學生如鮮花,學生就會拒絕再做野草。學習是個性化行為,任何人都無法代替。教師不僅要做好學生學習中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還要善于營造有利于學生張揚個性學習的“場”,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
2.欣賞鼓勵,激發展示欲望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醒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獲得思想啟迪,享受求知的樂趣。
3.開放問題,倡導自主體驗
在教學問題設計上,應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有合作探究價值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讓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結論,而不是揣度或出示所謂的標準答案。開放性問題情景(境)的設置,猶如催化劑,有力地催促著每一個學生個性的種子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作為新時期的弄潮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提供廣闊自由的發展空間,使學生的學習得到自主發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應該是我們的共同責任與心愿!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第十五中學)
編輯 王團蘭